都说他最具王者之气却不宜建都,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都说他最具王者之气却不宜建都,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一直以来,中国都有建都南京的政权都是短命政权的说法,南京是六朝古都,自晋代衣冠东渡以来一直是繁华富庶之地,每次在遭受北方民族压迫和侵略的时候,南京一直是汉民族最后的庇护之地,这么一个福地为何却背上了如此恶名呢?

这事其实说来话长,我们要从唐代诗歌说起,有点长,有耐心的可以接着看。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唐朝之后没有任何朝代在诗歌的兴盛上达到唐朝的水准。唐朝之前诗歌只是作为一项“末技”并没有受到重视。唐朝时改革了科举制度,将诗歌创作作为一项必考的技能,在制度上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都说他最具王者之气却不宜建都,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在唐代诗歌中,怀古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主题,怀古诗作以后世旁观者的理性反思和凄凉的独特美感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所有的怀古主题中,以“金陵怀古”最为有名,不论从总体数量还是佳作数量上都远超“赤壁怀古”“长安怀古”,事实上,不仅唐代(唐代最多),包括后世几乎所有有点名气的文人都曾有过关于“金陵怀古”的诗词。这么大范围的人群统一都做同一件事,想想也是醉了,好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大街上流行的踩脚裤,凡年轻女性若没穿一条这样的裤子都不好意思上街,同理,那个时候的文人若不来几句“金陵怀古”主题的诗词,你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自己是混文艺圈的。

如果以现在的微信群对话形式来表达,画风大致是这样的 :

群主王勃——"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咳!咳!我起个头,你们跟上!)

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太直白了,能含蓄点吗?)

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居然忘了我?我可是诗仙欸!-----此处应有回声)

李商隐——“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不够意思,有Party居然不喊我)

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能不能一起玩了?都不通知我)

杜甫——无(我不说话我就静静的看你们装)

(明) 顾炎武——“问君何事三千里,春谒长陵秋孝陵”(杜前辈请让让,该我了!)

南京古称金陵,建业,建康等,其中以金陵这个名称影响力最大。南京地势险要,山水环抱,那么为何称金陵?

民间一直有个段子,说战国时楚威王打败了越王无疆,占领了越国的地盘。有一次楚威王登上狮子山欣赏风景,突然脸色阴沉,说此地“王气”太盛,不祥,要想办法镇压。有一方士献计,可在狮子山埋下一批黄金镇压“王气”,因为有金,又是地下工程(地下为陵地上为宫),所以称为“金陵”,金陵的名字就是这么传开的。到底有没有埋金,没人知道,因为没人从金陵挖出过黄金。

然后还有一个段子,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一次东巡,来到了金陵,其虎踞龙盘的气势吸引了秦始皇,而身边的两名方士却眉头紧锁,始皇问何故,方士说此地有龙脉之像,五百年后会出天子,秦始皇大惊,问如何破解,方士说可掘断方山断其龙脉,再引淮河之水穿城而过,可保其无虞。秦始皇依言,秦淮河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什么叫“王气”“龙脉”?大约是古时的堪舆之术(即风水)里面的一些“专业术语”,到底有没有不好说,现代科学对此也颇有争论,反正自从楚威王埋金和秦始皇挖山引河相继这么闹了一出之后(估计那时也没个什么环保局之类的单位管管),在金陵建都的政权没有一个是长久的,这个倒是千真万确。

来看看在金陵建都的政权都有哪些?

公元229年,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金陵建都,至公元282年晋灭吴,存在了53年。

公元317至420年,金陵是东晋的首都,享国祚103年。

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南朝的宋而非赵宋

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

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

可以看到国祚最长的也只有东晋的103年,最短的要是算上清代的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则更短,只有11年,当然再要加上委员长的民国政府也好不到哪去(1927年--1949?),其实这个不太好算,毕竟人家现在还在台湾存续呢,虽然现在活着跟死了基本没区别。要这么看的话,在南京建都还真的是个坑,谁建谁死,难道南京果真是被楚威王和秦始皇镇住了王气挖断了龙脉吗?

自秦始皇在南京挖断了所谓“龙脉”以后,其实当时并没有“王气”消散的说法,反而是三国时的诸葛亮来南京时曾盛赞南京“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所谓的“龙脉”“王气”之说姑且算是有这么一种神秘文化存在吧,但是经过楚威王秦始皇之后诸葛亮为何还会说金陵是王者之地呢?所以说“王气”“龙脉”受损导致金陵不适合定都之说并不成立。

在中国历史上,政权存续时间上明显超过建都南京政权的只有西周,汉,唐,明,清五个而已,除开这几个之外,都是不长久的政权。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曾经作为都城的地方有很多,最早提出“四大古都”概念的是明代的顾炎武,这四大古都分别是西安,北京,南京,洛阳。一直到了现代,才慢慢增加到了“九大古都”,也就是在“四大古都”基础上增加了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九大古都”当中,除开西安(西周,汉,唐),北京(明,清),洛阳(曾为东汉都城,勉强可算是大一统王朝)这几个之外,其余六个(包括南京)曾建都于此的均是短命的王朝,而且这几个王朝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属于地方割据政权,都不是有较大影响力或统治人口众多地域广阔。

都说他最具王者之气却不宜建都,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晋代中国各政权割据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除了几个大一统王朝统治中国时期以外,中国在更多时间内是处于各个地方割据政权同时并存的时期,例如南北朝时期,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分别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公元581年)分别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南北朝只存在了一百余年,各个王朝都只有几十年的国祚。南北朝之前的东晋十六国更是夸张,西晋后期大量胡人迁入中原与汉民族杂居,建立了十六个政权,也只是存在了一百余年即消亡。就是说,除了西安,北京,洛阳这几个之外,不光是南京,定都其他几个所谓古都的王朝也很短命。说到这里,估计南京会感到比窦娥还冤,说我是坑的那个人你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大家都只说南京不适合定都,没说其他的地方呢?对此,南京表示自己也很无奈——怪我咯!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帮闹哄哄的文人,在古时,信息交流传播可没有现在这么及时方便,但是不代表不能传播,只是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而已,颇有名气的文人相当于今天的影响力巨大的“小鲜肉”(这个得打个引号,因为说鲜有点勉强哈),他们同时担任着媒体记者,偶像巨星,专家学者的多重角色。唐代诗歌的兴盛呈蓬勃之势,同时国力强盛,大批满腹才华的文人衣食无忧生活安逸,到处串联以诗会友把酒言欢。

估计也是急于寻找创作灵感而不得之际,偶尔来到金陵,此时六朝灭亡不久,金陵尚未完全从战乱中恢复,曾经的人间天堂极尽繁华富庶,如今断壁残桓一片荒芜,犹如发现了金矿般怎么不能令这群文人骚客唏嘘不已诗兴大发?于是你一首我一首他一首,大家排排坐吃果果,你方唱罢我登场,很多人兴犹未尽创作了多首(自觉点行不?说好一人一首的,你都写了别人还怎么写?),例如李白等人(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简直就成了文坛的盛会。

可以说,就是由于这帮文人骚客的推波助澜,使得大家都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南京变成了一个无比悲情的地方。打个比方,某偏僻小村人心质朴,有次一个人因为偷东西被抓,放出来之后只要这个村子又有被偷窃的事,大家一定会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干的。这么说大家都明白了,所谓定都南京是短命王朝的这个说法就是以讹传讹(南京表示终于遇到了一个明白人,呵呵!)。

其实定都南京短命这个梗,说到底是因果关系倒置,不是因为定都在南京而短命,而是因为实力不行不得不定都南京。历史上定都南京的政权都是因为这里富庶,同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选择这里。但是南京也有一个弱点,那就是离北方遥远,北方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中心,远离文明中心意味着影响力不大。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定都南京就说明小富即安缺少一统天下的雄心。

只有明代是个例外,朱元璋最开始也是定都南京称帝,但是朱元璋显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他要的是从元朝统治者手中整个的接手中华版图。南京称帝只是为了“驱除鞑虏”这个口号更具有合法性,更能凝聚汉民族的民心,更好的聚拢天下的人才投奔到他这里。到了他的儿子朱棣(明成祖)手里时,便迁都北京,南京只是作为留都而只是象征意义上存在。朱棣定都北京,就是为了和北方元朝势力的残余硬碰硬,而不是如赵宋一般龟缩在江南一偶(是不是感觉很吊?我就定都在这里,来打我啊!)。明代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存在了276年。

清朝时太平天国曾经也在南京定都(公元1853年-公元1864年),建立“太平天国”,然而仅仅只是存在了短短的11年时间,南京即被湘军攻陷,太平天国灭亡。洪秀全本质上只是一个暴发户,天下还没到手就急匆匆的定都建国,开始大肆享乐,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妃子多得自己都记不住只好用数字来给她们编码。这境界上相比朱元璋那可是差得不是一点点。如此骄奢淫逸哪有不亡国的道理,也幸好曾国藩打破了他的千秋美梦。为什么我会如此看不起太平天国,如果你了解了太平天国的残暴血腥,你就会庆幸幸好太平天国灭亡了,不然中国将会陷入比中世纪欧洲更加黑暗的境地。好了,今天的故事先讲到这里,感谢看到这里的朋友,祝工作生活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