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他最具王者之氣卻不宜建都,然而真相併非如此!

都說他最具王者之氣卻不宜建都,然而真相併非如此!

一直以來,中國都有建都南京的政權都是短命政權的說法,南京是六朝古都,自晉代衣冠東渡以來一直是繁華富庶之地,每次在遭受北方民族壓迫和侵略的時候,南京一直是漢民族最後的庇護之地,這麼一個福地為何卻背上了如此惡名呢?

這事其實說來話長,我們要從唐代詩歌說起,有點長,有耐心的可以接著看。

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巔峰時期,唐朝之後沒有任何朝代在詩歌的興盛上達到唐朝的水準。唐朝之前詩歌只是作為一項“末技”並沒有受到重視。唐朝時改革了科舉制度,將詩歌創作作為一項必考的技能,在制度上為唐代詩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都說他最具王者之氣卻不宜建都,然而真相併非如此!

在唐代詩歌中,懷古是一項必不可少的主題,懷古詩作以後世旁觀者的理性反思和淒涼的獨特美感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在所有的懷古主題中,以“金陵懷古”最為有名,不論從總體數量還是佳作數量上都遠超“赤壁懷古”“長安懷古”,事實上,不僅唐代(唐代最多),包括後世幾乎所有有點名氣的文人都曾有過關於“金陵懷古”的詩詞。這麼大範圍的人群統一都做同一件事,想想也是醉了,好比上世紀九十年代時大街上流行的踩腳褲,凡年輕女性若沒穿一條這樣的褲子都不好意思上街,同理,那個時候的文人若不來幾句“金陵懷古”主題的詩詞,你都不好意思跟人說自己是混文藝圈的。

如果以現在的微信群對話形式來表達,畫風大致是這樣的 :

群主王勃——"霸氣盡而江山空,皇風清而市朝改。"(咳!咳!我起個頭,你們跟上!)

劉禹錫——“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太直白了,能含蓄點嗎?)

李白——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居然忘了我?我可是詩仙欸!-----此處應有回聲)

李商隱——“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蟠?”(不夠意思,有Party居然不喊我)

杜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還能不能一起玩了?都不通知我)

杜甫——無(我不說話我就靜靜的看你們裝)

(明) 顧炎武——“問君何事三千里,春謁長陵秋孝陵”(杜前輩請讓讓,該我了!)

南京古稱金陵,建業,建康等,其中以金陵這個名稱影響力最大。南京地勢險要,山水環抱,那麼為何稱金陵?

民間一直有個段子,說戰國時楚威王打敗了越王無疆,佔領了越國的地盤。有一次楚威王登上獅子山欣賞風景,突然臉色陰沉,說此地“王氣”太盛,不祥,要想辦法鎮壓。有一方士獻計,可在獅子山埋下一批黃金鎮壓“王氣”,因為有金,又是地下工程(地下為陵地上為宮),所以稱為“金陵”,金陵的名字就是這麼傳開的。到底有沒有埋金,沒人知道,因為沒人從金陵挖出過黃金。

然後還有一個段子,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有一次東巡,來到了金陵,其虎踞龍盤的氣勢吸引了秦始皇,而身邊的兩名方士卻眉頭緊鎖,始皇問何故,方士說此地有龍脈之像,五百年後會出天子,秦始皇大驚,問如何破解,方士說可掘斷方山斷其龍脈,再引淮河之水穿城而過,可保其無虞。秦始皇依言,秦淮河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什麼叫“王氣”“龍脈”?大約是古時的堪輿之術(即風水)裡面的一些“專業術語”,到底有沒有不好說,現代科學對此也頗有爭論,反正自從楚威王埋金和秦始皇挖山引河相繼這麼鬧了一出之後(估計那時也沒個什麼環保局之類的單位管管),在金陵建都的政權沒有一個是長久的,這個倒是千真萬確。

來看看在金陵建都的政權都有哪些?

公元229年,三國時期的孫權在金陵建都,至公元282年晉滅吳,存在了53年。

公元317至420年,金陵是東晉的首都,享國祚103年。

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需要說明的是這是南朝的宋而非趙宋

齊(公元479年--公元502年)

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陳(公元557年--公元589年)

可以看到國祚最長的也只有東晉的103年,最短的要是算上清代的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則更短,只有11年,當然再要加上委員長的民國政府也好不到哪去(1927年--1949?),其實這個不太好算,畢竟人家現在還在臺灣存續呢,雖然現在活著跟死了基本沒區別。要這麼看的話,在南京建都還真的是個坑,誰建誰死,難道南京果真是被楚威王和秦始皇鎮住了王氣挖斷了龍脈嗎?

自秦始皇在南京挖斷了所謂“龍脈”以後,其實當時並沒有“王氣”消散的說法,反而是三國時的諸葛亮來南京時曾盛讚南京“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所謂的“龍脈”“王氣”之說姑且算是有這麼一種神秘文化存在吧,但是經過楚威王秦始皇之後諸葛亮為何還會說金陵是王者之地呢?所以說“王氣”“龍脈”受損導致金陵不適合定都之說並不成立。

在中國歷史上,政權存續時間上明顯超過建都南京政權的只有西周,漢,唐,明,清五個而已,除開這幾個之外,都是不長久的政權。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上,曾經作為都城的地方有很多,最早提出“四大古都”概念的是明代的顧炎武,這四大古都分別是西安,北京,南京,洛陽。一直到了現代,才慢慢增加到了“九大古都”,也就是在“四大古都”基礎上增加了開封,杭州,安陽,鄭州,大同。“九大古都”當中,除開西安(西周,漢,唐),北京(明,清),洛陽(曾為東漢都城,勉強可算是大一統王朝)這幾個之外,其餘六個(包括南京)曾建都於此的均是短命的王朝,而且這幾個王朝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屬於地方割據政權,都不是有較大影響力或統治人口眾多地域廣闊。

都說他最具王者之氣卻不宜建都,然而真相併非如此!

晉代中國各政權割據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除了幾個大一統王朝統治中國時期以外,中國在更多時間內是處於各個地方割據政權同時並存的時期,例如南北朝時期,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分別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公元439-公元581年)分別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南北朝只存在了一百餘年,各個王朝都只有幾十年的國祚。南北朝之前的東晉十六國更是誇張,西晉後期大量胡人遷入中原與漢民族雜居,建立了十六個政權,也只是存在了一百餘年即消亡。就是說,除了西安,北京,洛陽這幾個之外,不光是南京,定都其他幾個所謂古都的王朝也很短命。說到這裡,估計南京會感到比竇娥還冤,說我是坑的那個人你出來,我保證不打死你。

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大家都只說南京不適合定都,沒說其他的地方呢?對此,南京表示自己也很無奈——怪我咯!

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幫鬧哄哄的文人,在古時,信息交流傳播可沒有現在這麼及時方便,但是不代表不能傳播,只是採用的是另一種方式而已,頗有名氣的文人相當於今天的影響力巨大的“小鮮肉”(這個得打個引號,因為說鮮有點勉強哈),他們同時擔任著媒體記者,偶像巨星,專家學者的多重角色。唐代詩歌的興盛呈蓬勃之勢,同時國力強盛,大批滿腹才華的文人衣食無憂生活安逸,到處串聯以詩會友把酒言歡。

估計也是急於尋找創作靈感而不得之際,偶爾來到金陵,此時六朝滅亡不久,金陵尚未完全從戰亂中恢復,曾經的人間天堂極盡繁華富庶,如今斷壁殘桓一片荒蕪,猶如發現了金礦般怎麼不能令這群文人騷客唏噓不已詩興大發?於是你一首我一首他一首,大家排排坐吃果果,你方唱罷我登場,很多人興猶未盡創作了多首(自覺點行不?說好一人一首的,你都寫了別人還怎麼寫?),例如李白等人(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簡直就成了文壇的盛會。

可以說,就是由於這幫文人騷客的推波助瀾,使得大家都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南京變成了一個無比悲情的地方。打個比方,某偏僻小村人心質樸,有次一個人因為偷東西被抓,放出來之後只要這個村子又有被偷竊的事,大家一定會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乾的。這麼說大家都明白了,所謂定都南京是短命王朝的這個說法就是以訛傳訛(南京表示終於遇到了一個明白人,呵呵!)。

其實定都南京短命這個梗,說到底是因果關係倒置,不是因為定都在南京而短命,而是因為實力不行不得不定都南京。歷史上定都南京的政權都是因為這裡富庶,同時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選擇這裡。但是南京也有一個弱點,那就是離北方遙遠,北方一直是中華文明的中心,遠離文明中心意味著影響力不大。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定都南京就說明小富即安缺少一統天下的雄心。

只有明代是個例外,朱元璋最開始也是定都南京稱帝,但是朱元璋顯然不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他要的是從元朝統治者手中整個的接手中華版圖。南京稱帝只是為了“驅除韃虜”這個口號更具有合法性,更能凝聚漢民族的民心,更好的聚攏天下的人才投奔到他這裡。到了他的兒子朱棣(明成祖)手裡時,便遷都北京,南京只是作為留都而只是象徵意義上存在。朱棣定都北京,就是為了和北方元朝勢力的殘餘硬碰硬,而不是如趙宋一般龜縮在江南一偶(是不是感覺很吊?我就定都在這裡,來打我啊!)。明代是一個大一統王朝,存在了276年。

清朝時太平天國曾經也在南京定都(公元1853年-公元1864年),建立“太平天國”,然而僅僅只是存在了短短的11年時間,南京即被湘軍攻陷,太平天國滅亡。洪秀全本質上只是一個暴發戶,天下還沒到手就急匆匆的定都建國,開始大肆享樂,大興土木不理朝政,妃子多得自己都記不住只好用數字來給她們編碼。這境界上相比朱元璋那可是差得不是一點點。如此驕奢淫逸哪有不亡國的道理,也幸好曾國藩打破了他的千秋美夢。為什麼我會如此看不起太平天國,如果你瞭解了太平天國的殘暴血腥,你就會慶幸幸好太平天國滅亡了,不然中國將會陷入比中世紀歐洲更加黑暗的境地。好了,今天的故事先講到這裡,感謝看到這裡的朋友,祝工作生活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