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戲小生試卷沒做完,進入前十名,咸豐帝被迫懲罰一品大員

當今這個世界,無論是哪種國家哪種社會,如何維持社會秩序都是一個難題,而法律就應運而生,每個國家的領導人都根據自己國家的實情而制定了一套法律規章來管理自己的國家,法律是約束一切不合理現象的標杆,只有有了法律大家才不會做出危害他人的事情,籠罩在法律之下的人們,都是平等的,無論是多高的身份,只要觸犯了法律,都必須受到相應的懲罰。

唱戲小生試卷沒做完,進入前十名,咸豐帝被迫懲罰一品大員

在清朝咸豐年間,就有一場科舉舞弊案,當時正逢北京地區的鄉試,這場考試的結果發放出來之後,卻是引起了極大的騷動,因為在這次鄉試的紅榜中,名列前十名的幾個考生里居然有一個只會唱戲的小生,要知道別的考生都是寒窗苦讀十餘年才能爭取到這個考試的名額,可是這個只會唱戲的小生卻生生佔了前十名的名額,大家都心生質疑。

唱戲小生試卷沒做完,進入前十名,咸豐帝被迫懲罰一品大員

這位小生名喚平齡,由於他戲唱的不錯,所以在京城也是有一些名號的,也正因如此大家才這樣懷疑他,一般不知名的考生大家也不會多加懷疑,可是平齡卻是有很多人知曉的,大家都知道他有幾把刷子,自然會引起關注。

很多寒窗苦讀十餘年但是名次卻低於平齡的考生都覺得十分不平,他們紛紛開始向考官投訴,要求他們清查此事,有的人甚至直接當街咒罵主考官,衙門派的人前來鎮壓也沒法子,局面一度失控,所以這事就直接鬧到了咸豐帝眼前。

唱戲小生試卷沒做完,進入前十名,咸豐帝被迫懲罰一品大員

咸豐帝知道此事後,也覺得甚是重要,畢竟科舉考試直接的與國家掛鉤,弄不好會危及到朝廷的,於是他派人要求徹查此事,因為這屆主考官是柏葰,是蒙古旗人,官居一品大學士,所以地位非常的高,不能隨意派人去查他,所以咸豐帝就派了怡親王去徹查此事,怡親王深入調查了這件事,他令人找到了平齡的考卷,發現他的試卷根本就沒有寫完,很多都是空白的,這與他的抄寫答卷的內容完全不同,於是平齡就被打入大牢,過了一段時間後就死了。

唱戲小生試卷沒做完,進入前十名,咸豐帝被迫懲罰一品大員

那時的科舉考試是有一定規則的,為了防止考生作弊,在試卷上做手腳,所以當時就規定考生的試卷交上來之後,不能直接批改,而是要有專門的謄寫人員對這些試卷進行抄寫,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考生作弊。

平齡的試卷也由人進行了抄寫,可是謄寫好的試卷與他自己所做的試卷的內容相差甚遠,顯然有人在暗中幫助了平齡作弊,這次調查不止看了平齡的試卷,所有考生的試卷都被檢查了一遍。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有上百份的試卷都存在這種問題,這實在是令人震驚。

唱戲小生試卷沒做完,進入前十名,咸豐帝被迫懲罰一品大員

咸豐帝知道這個結果後,氣的立馬將主考官都打入了大牢,可是責任最大的柏葰卻未受到懲罰,反而升了官,其餘臣子紛紛表示不滿,很多人都上書彈劾柏葰,要求一個公正的結果,迫於壓力,咸豐帝不得不讓怡親王重查此事。最後查出來柏葰也收了賄賂,把試卷做了手腳,可是咸豐帝仍然沒有嚴懲柏葰

大臣們就更加不服,這次柏葰犯罪是證據確鑿了,必須要受懲罰,可是咸豐帝並不怎麼當回事,大臣們就集體給咸豐帝施加壓力,終於咸豐帝意識到了這件事的重要性,於是做出了妥協,將柏葰交給刑部處置。本來柏葰認為自己只會被流放,可是刑部卻決定處斬他,所以最後柏葰被判斬首,在當時的清朝,一品大員中只有柏葰被處以死刑。同樣地其他主考官也被處死了。

唱戲小生試卷沒做完,進入前十名,咸豐帝被迫懲罰一品大員

柏葰也是眼光不夠長遠,身為堂堂一品大員,他僅僅為了這麼點銀子,最後丟掉了性命,其實這種現象在當時是很普遍的,朝廷上的大臣們沒有幾個是完全乾淨的,大多數人或多或少的都收過別人的賄賂,那些提出要處死柏葰的臣子們自己同樣也是收過賄賂的,他們只是抓住了機會,想要掰掉政敵,事實證明他們成功了,柏葰此人也算是一個犧牲品,他的死其實不能真正說明什麼公平公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