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紡織企業在最難自動化的行業推自動化,如今成了「專利首富」

這家紡織企業在最難自動化的行業推自動化,如今成了“專利首富”

堅持科技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和高附加值,提升工業自動化,提高高質就業。”即便是再傳統不過的紡織業企業,廣東溢達紡織有限公司(下稱“溢達”)有著“創新”的突圍意識。

“沿江路溢達東公交站對面,立了三根旗杆,那就是溢達紡織。”每次接待來訪人員,溢達企業傳訊部主管李克華如此向對方提醒溢達所在位置。淺灰色的工廠大門並不引人注目,很難想到,Hugo Boss、Lacoste、Ralph Lauren、Tommy Hilfiger等全球知名品牌的面料和成衣,從這裡出發走向世界。

位於佛山高明的溢達是由香港溢達集團於1988年投資設立的大型產品出口型及高新技術型紡織企業,產品主要出口美國、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地。2016年溢達總產值近60億元,銷售額達52億元,出口額達5.3億美元,生產棉紗達7600噸、全棉針織布近2萬餘噸、全棉色織布1.1億餘碼、成衣達3700萬件。

這家紡織企業在最難自動化的行業推自動化,如今成了“專利首富”

與知名品牌合作獲得大量高附加值訂單,在行業不景氣時依然使企業保持穩步前進,溢達靠的是不斷地自我革新。溢達總經理馬偉萍向記者坦言,當初要推行設備自動化時,心裡有過隱憂。“早在數年前,製衣企業要實現自動化生產,投入的成本遠高於人工成本。這是企業最大的憂慮。

製衣行業是公認最難實現自動化替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之一。傳統制衣車間幾乎都是這樣的生產場景:幾百上千臺縫紉機排成棋盤式,每個縫紉機前坐一名女工,低頭凝視、手腳並用。“長時間低頭、彎腰,會對員工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也會影響生產效率。”傳統生產方式到了必須要改變的時候

多年前,要傳統紡織企業投入大筆資金推動自動化設備改革,需要極大的勇氣。馬偉萍回憶了一次讓她頗有感觸的經歷。當時,企業有人提出要購置一臺自動掃地機用於車間清潔,費用約為17萬元。同時期,員工月收入不過1800元左右,清潔工的月收入甚至不到1800元。對比下來,投入自動掃地機的成本遠高於人工成本。不過,集團管理層最終還是同意購置。

錢花出去了,效果如何,她要親自看看。

當馬偉萍來到車間,發現“掃地機清潔效率、效果都優於人工,其次是車間環境乾淨了,也不會把布料弄髒,保證成品品質”。掃地機到位後,工人勞動強度降低,車間清潔崗位縮減30人,人員經整合後重新安排崗位,37名員工受益。

由一個小改革開始,溢達開啟了自動化改革之路,設立卓越工程部和設備研發中心,專攻設備智能製造。“剛開始製衣行業自動化設備還是相對較少,符合製衣實際生產需要的就更少。”馬偉萍舉了一個例子,當時溢達購入自動穿綜機,由於分辨率低,機器無法辨識原色和白色而無法完成自動穿綜。技術尚不成熟成型,員工操作使用不便,成為溢達自動化改革的瓶頸。

這家紡織企業在最難自動化的行業推自動化,如今成了“專利首富”

在傳統紡織行業,自動化改革並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內外合力。“設備適應不了生產,那就和供應商一起來研發改進。員工不理解自動化,那就多引導、培訓。”馬偉萍介紹,在企業內部,每位一線工人都可參與技術創新和變革,600萬美元/期的“創新基金”、創意2000競賽等成為激勵員工主動創新的動力。外部則是不斷與設備供應商溝通、改善、研發設備,一點一滴儲備技術以實現自主研發。以溢達自主研發的“大規模自動化製衣生產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項目為例,和傳統制衣工序相比,自動化製衣效率(平均值)提升3倍,產品一次通過率提高到90%以上。

5年前,溢達一條襯衫生產線至少需要43名工人。如今,每條襯衫生產線只需要30名員工,生產效率卻比之前高出40%。目前,溢達製衣梭織自動化率達到65%,針織自動化率為35%,均是行業較高水平。過去在車間“唱主角”的製衣工如今成了“打下手”,或給機器送料,或監控設備參數。

2015年是中國紡織業的寒冬。彼時,多家大型企業倒閉,觸動了國人焦灼的神經。而那時,溢達站上了“佛山十大專利富豪榜”榜首。

每年投入1.9億-2.3億元用於設備自動化改造和新產品研發,並建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以及廣東省棉染織、後整理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設有6個實驗室和1個經國家權威機構認證的物理測試中心。大手筆的投入,使溢達成為“專利富豪”:截至今年7月,溢達申請專利1393件,874件已獲得授權,其中發明專利251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