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改革3.0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

從“第二個百年”奮鬥歷程的視角考察改革,當前正處於改革3.0時期。面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社會主義理想這一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毅力、更細膩的手法來推進改革,真正把新發展理念融入到我們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當中。

新時代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談(4)

張俊偉

在推進改革方面,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懈怠

觀察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可以有不同的時間維度。如果按照通常的思維習慣,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視角下思考下一步的改革,會發現國人對前進的目標、方向、政策早已輕車熟路,甚至存在某種程度的“審美疲勞”。按照上述分析框架,我國已初步完成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制度轉軌的“攻堅任務”已經完成了,而且,近年來我國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搭建起了新體制的“四梁八柱”,使“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施工期”,我國距離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建立相對完善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目標已越來越近。至於現實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改革理念、改革政策落實不到位的問題,今後在“狠抓政策落實”上多加努力就是了。因此,在目前談論深化改革,更多是回顧崢嶸歲月、總結經驗成就、暢談發展前景的問題。對於改革的下一步,由於思路已明、目標已明、政策已明,再加上高層在強力推進,已經沒有更多需要說的了。

如果從“第二個百年”奮鬥歷程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視角進行考察,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無疑經歷了一波三折的發展過程。正像前面所分析的那樣,當前的改革正處於改革3.0時期。這一時期的改革不同於“市場化”或“社會主義改造”之類的“單向”社會運動,而是在中國獨特國情下市場和政府相互適應以實現“總體效能最大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社會主義理想,是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對此,國際上沒有經驗可資借鑑,國內更是沒有先例可循。無論是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提升政府效能,還是尋求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相結合的最佳結合點和結合方式,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確實,近年來中央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但和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要求相比,我們很難得出改革已接近尾聲的結論,尚有太多問題需要解答。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毅力、更細膩的手法來推進改革,真正把新發展理念融入到我們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當中。

如果從近代以來我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視角進行考察,更可以發現:雖然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在物質生產層面上取得顯著進步,但在制度層面上我國和先行現代化國家之間的差距十分明顯,在文化層面上甚至更需要來一場“文化啟蒙運動”。總體而言,我國尚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中途。就像爬山,我們正處在半山腰中。但恰恰是這個處於“半山腰”的過渡狀態卻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矚目的成就,全社會對現行體制的滿意度顯著提高;另一方面,許多短期性、權宜性做法被視作長期有效的經驗,大量舊思想、舊文化、舊體制(如官本位等)的殘餘被保留下來,繼續推進改革面臨的阻力顯著增大。在某些問題上,甚至連改革共識都難以達成,更不用說付諸行動了。為了避免出現前進動力消失、改革陷於停滯的困難局面,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醒,始終以更大的自覺推動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走向深入。

推動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改革3.0處在我國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發展階段。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直接關係到我國能否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係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國夢”能否全面實現。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堅持如下幾點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順應經濟增速下降的趨勢,主動下調經濟增長調控區間。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後期發展階段,導致經濟增速階段性下行到目前的7%左右。與此同時,隨著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日趨嚴格,也隨著房地產市場價格穩定長效機制加快建立,“土地財政”轉型已漸行漸近。以房地產稅改革為標誌,中國經濟將迎來潛在增長率的再次階段性下降。對此,我們要理性看待,正確應對:1.“穩增長”是必要的,但“穩增長”的目標是平滑經濟下行的趨勢,為經濟調整創造良好外部條件,而不是人為維持高增長。2.應充分尊重企業自主經營的市場地位。宏觀調控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職責。在宏觀調控、“穩增長”的過程中,應堅決避免把宏觀調控指標逐級分解、層層加碼的做法,堅決避免出現以履行社會責任名義干預企業經營活動的現象。3.政府“穩增長”的最後手段是直接增加公共開支,考慮到多層級財政管理的複雜性,中央財政要為增加公共支出承擔主要責任。在公共投資領域,應大幅減少地方政府的配套投資責任。4.增加公共支出需要考慮財政可承受能力,為此,需要明顯提高對經濟增速下降的容忍度。

二是採取更加主動的措施化解財政金融風險,快速消除阻礙市場機制有效運轉的制度屏障,為改革創造良好外部環境。1.制定房地產稅改革整體實施方案,推動“中國模式”平穩轉型。應充分認識房地產泡沫破滅帶來的負面衝擊,充分認識“土地財政”轉型的複雜性和艱鉅性。按照房地產稅改革→“土地財政”轉型→財政兜底保障經濟平穩運行的思路,制定房地產稅改革整體實施方案,制定重大財政金融風險應對預案,確保地方財政、政府履職和經濟運行穩定有序。2.中央財政要積極作為,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地方隱性債務的產生和發展,不是完全的市場交易過程,自然也不應該採取完全市場化的方法予以解決。應積極籌劃政府救助方案,在中央政府承擔部分損失的同時對相關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乃至國營企業施加相應的懲罰,以嚴肅相關財經紀律和市場約束。要通過建立高效運轉的地方債務管理制度,消除經濟運行存在的大量道德風險行為,把地方政府投融資行為、地方各類融資平臺和金融機構的經濟行為真正納入到市場化運轉的軌道。

三是完善改革設計,加快建設“法治國家”。1.優化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職能。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職能應進一步向設計整體改革方案、明確改革路徑、協調各領域改革、落實改革實施條件聚焦;向支持人大、政府、兩院以及社會組織充分發揮作用,調動全社會改革積極性聚焦。要避免陷入部門性、地區性、專業性事務。2.狠抓既有改革措施的落實,切實兌現改革承諾。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出臺了大量的改革舉措。這些改革措施是改革3.0的有機組成部分。推動上述改革措施不折不扣地貫徹下去,是改革的重要工作。要抓住當前最大規模政府機構改革的難得機遇,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完善業務管理流程、提高發展規劃與財政資金使用的匹配性,強化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把各項新規則、新機制真正落到實處。要充分發揮人大監督的作用,以橫向的、活躍的人大監督彌補縱向的、效力快速衰減的行政督導,消除當前行政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形式主義,提高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的工作效能。3.遵循“依法治國”的精神,完善對新出臺改革政策的設計。應切實樹立人大的權威,充分發揮人大在協調利益、凝聚共識方面的潛力。政府的重大決策需要經過人大審議,甚至需要先上升為法律,才能付諸實施。應積極推動中期預算改革。新出臺的改革措施,凡涉及增加財政支出的,均應明確列示資金來源並在預算安排中予以保證,以確保相關措施能夠真正落地。同樣,凡涉及大幅減少政府收入的,也應明確提出相應的削減支出措施或收入補償措施作為配套,以確保政府其他履職行為不會因此而受到干擾。

四是有序擴大民主參與,為改革注入持續的動力。1.完善決策諮詢制度,完善重大改革政策評估制度,不斷提高改革決策質量。2.調動人大代表的積極性,提高人大代表履職能力,支持人大充分履行職能。3.進一步發揮新聞媒體上情下達、下情上達、輿論監督的功能。4.進一步發揮共青團、婦聯、工會、各類商會、協會等社團組織的橋樑和紐帶作用。

五是聚焦治理現代化,進一步解放思想。大國間利益爭奪的加劇、對社會主義改革方向的強調,使國內對許多問題的討論都籠罩在了“姓資姓社”的爭論之下。應當看到,目前發達國家的許多做法,如制衡與分權、提高透明度、績效管理、監督與問責等,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管理的有效工具,並不為資本主義所獨有。我國要完善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自然也可以對上述經驗採取“拿來主義”,為我所用。在改革3.0時期,我們要以更加寬闊的胸襟,充分借鑑、吸收發達經濟體在社會治理領域的優秀成果以加快改革的步伐。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