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育孩子,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說起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的故事來源於劉向。喻意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沒有遠見。這則成語典故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想要討伐楚國,沒人敢勸怕有殺身之禍。有個年輕的侍從就拿著彈弓在院裡遊蕩最後引起吳王注意,年輕人就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而黃雀也不知道彈弓和彈丸在它下面這個事情,說明這三者只顧眼前利益卻不考慮身後隱患,讓吳王領悟到其中道理就此打消了討伐楚國念頭,停止了戰爭。

這個故事有很多哲理值得我們研究。比如年輕說服吳王的智慧,如果說這個年輕人不花心思巧設局,莽撞的進諫召來的就是殺身之禍。他通過引起吳王的好奇心然後旁徵引博的進行類比,讓吳王自己分析厲害關係最後放棄原來的計劃。這裡的方法可以正面教育孩子。讓孩子獲得怎麼說服別人的能力,引導孩子開啟大腦智慧之門。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為以後團隊合作打下基礎。因為現在很多領域要出成就要講究團隊合作精神,集大家之力才可能成功。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的寓意,對於教育孩子也很有啟發。要讓孩子有長遠的目標,不要計較眼前的得失,有寬廣的胸懷,明白海納百川才能成就大事業。

這個成語還體現了生物世界的食物鏈關係,含有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意思,這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雖然說弱肉強食從社會角度上看包含貶義,但是放在競爭的環境下來看又有積極意義。這可以教會孩子怎麼變得強大起來,學會生存,當生活強者。

這則成語其實還包含有其他的哲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