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北宋消滅南漢政權後,統一戰爭的局勢日益明朗。其不但將長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江北地區盡數收入囊中,還因為佔據了珠江下游地區。令建國於金陵(江蘇南京)的南唐政權喪失了長江天險,故陷入了北宋三面合圍的態勢。

南唐統治者李煜,得知北宋收拾完南漢之後,趙匡胤的下一個目標鐵定是自己,因形勢危急而憂心憂慮。所以,他為了能偏安一隅,就委派其弟李從善前往北宋京都開封。

此行的目的:是為了緩和日趨緊張的關係,向北宋王朝主動提出,南唐願意撤銷其原有的國號,只稱江南國主,以示臣服之意。

就在其上表稱臣的同時,又舉國徵兵,籌備戰備物資,以備後患。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南唐戰守部署:

南唐權臣張洎建議李煜實施"堅壁清野"的防禦策略,與北宋南下之師打一場消耗戰、持久戰,企圖以疲憊戰術拖垮宋軍,以求不戰而勝。

張洎建議抽調數萬精銳屯駐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各軍事渡口,而後於湖口(江西湖口)、金陵和潤州(江蘇鎮江)屯集重兵,嚴陣以待。

同時,遣使前往吳越國(杭州臨安),妄想聯合吳越王錢鏐一起反宋,但是遭到了錢鏐正面的拒絕。

"其略雲: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明天子一旦易地酬勳,王亦大梁一布衣耳。"《續資治通鑑.卷8》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北宋戰守準備:

太祖趙匡胤統一江南的意圖很明顯,其在先後平息荊湖,消滅後蜀、南漢等地方割據政權後,接下來要打擊的目標就是南唐。因為:

"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它人鼾睡乎?"《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3》

可是,南唐的實力則不可小覷,因為在物產豐富的江南之地。

其一,就軍事勢力而言,南唐屬於是一支勁敵。

其二,雖說南唐已是甕中之鱉,但由於長江天險之隔絕,北宋苦於無橋可渡,故遲遲不能興兵。

其三,南唐政權對北宋事事執禮甚恭,以致北宋一時間找不到藉口對它動武,故此在南唐的問題上相對謹慎。

所以,太祖趙匡胤在尚未完全解決南平、武平、後蜀、南漢等政權之前,對南唐一直是採用拉攏的手段,進行安撫,以免引發連鎖反應。

例如:追封李煜的亡父為帝號,在南唐舉國遭遇蝗災之時,對其又是撥款撥糧,實施人道主義援助;還有將降宋叛唐的將領斬殺,釋放南唐數千士族等等,以求安撫南唐徘徊不定的形勢。

因而,北宋以武力蕩平南漢政權之後,隨即開始晝夜不停地籌謀征伐南唐的各種戰備部署。

公元972年(開寶五年)仲春,北宋政權將南唐李煜之弟李從善扣留於開封,實施軟禁,不得歸唐,以政治壓力為導向,誘使李從善撰書信一封規勸南唐國君李煜進京覲見。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同時,北宋利用離間計,令李煜將南唐名將、鎮海節度使林仁肇殺害。

(林仁肇,建陽(福建南平)人,其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政權的重要將領。歷任南都留守(江西南昌)南昌尹,威名遠揚。

當年北宋征戰南漢之時,林仁肇曾力諫李煜趁北宋邊防虛弱之機出兵而下,進佔淮南之地,但沒有被李煜採用。由於,太祖趙匡胤也十分忌憚林仁肇之威,故對南唐使者李從善偽稱其已暗中叛唐投宋,後主李煜不經查明,遂將其暗中殺之。)

公元973年(開寶六年)暮春,太祖趙匡胤遣使者入遼境,罷兵言和與遼修好。北宋之目的很明瞭,就是害怕北宋一旦進軍南唐時,避免遭受腹背受敵,故而主動求和。

公元973年(開寶六年)初夏,為了掌握南唐國的地形地勢及軍事險阻、道路交通、人口數量等情況。北宋以重修九域圖志為藉口,令李煜將南唐十九州的地理形勢圖乖乖送之。

自公元972年(開寶五年)仲冬,一直到公元972年(開寶五年)季春,太祖趙匡胤任命薛居正、呂餘慶出任淮南、湖南、嶺南、荊南等地區劍南水陸轉運使,川蜀水陸轉運計度使,實施消滅南唐之戰的戰略物資及後勤保障的準備。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果兒在 這篇文章時說過,北宋早在公元963年(乾德元年)發動滅後蜀之戰時,就已經開始建造戰船,訓練水軍,北宋水師由此誕生。

公元974年(開寶七年)首秋,太祖接納樊若水的提議,建造數千艘巨型戰艦。一是為了用於水戰,二是為宋軍渡江時,鋪設浮橋之用。

公元974年(開寶七年)仲秋,北宋事先密告之吳越王錢鏐,宋軍將欲伐江南,令其"訓練兵甲"予以協助北宋剿滅南唐。

公元974年(開寶七年)秋末,太祖命令宣徽南院使曹彬出任西南路行營馬步軍,水師總指揮;北宋開國名將潘美為都監,北宋開國元勳曹翰為前軍先鋒指揮官,統帥十萬精銳之師於荊南江陵地區待命出擊。

北宋諸路大軍領命而動,北宋萬事俱備,只差興兵的理由。

所以,太祖趙匡胤在戰船、浮橋、兵力等準備就緒後,就開始琢磨揮師南下攻擊南唐的藉口。

畢竟,發動一場戰爭,無論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則都要師出有名。

於是,北宋遣使前往南唐邀請李煜動身開封。但李煜懼怕被北宋扣留故以疾病纏身為由,拒絕入朝。

因而,北宋以此為理由,對南唐開戰。

趙匡胤以曹彬為統帥,指揮各軍,並授權:自副將以下,不用命者皆可斬之。

同時囑曹彬注意軍紀,用恩信爭取民眾,不要濫殺無辜,不要搶掠民財;並儘可能迫使南唐投降,不可急攻城,以減少傷亡。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北宋進攻南唐的軍事部署:

一、以曹彬兵團為主力,率領北宋水師自荊湖以南順流而出,目的是為了攻佔南唐池州(安徽貴池)以東地區,位於長江南岸的軍事重地。

二、以潘美兵團為主力助之、統率步騎精銳之師聚集於和州(安徽和縣),計劃由和州與採石之間(安徽馬鞍)跨江而渡,與主力部隊曹彬兵團合兵一處,進而東趨直逼金陵。

三、以北宋京師水軍為次攻,從汴水渡口沿河而下,途揚州,進長江,協助吳越友軍攻佔潤州,繼而直趨金陵。

四、以吳越王錢鏐為(金陵)東南行營指揮使,北宋西川都巡檢使丁德裕為監軍,率領五萬吳越聯軍,從東路進攻常州(江蘇常州),協助北宋舟師攻克潤州,爾後會師諸路宋軍,攻擊黃州(湖北黃岡)。

五、以北宋刺史王明為池州至嶽州(湖南嶽陽)戰船指揮官,向武昌方向縱深進軍,其目的是為了羈絆江西方向南唐部隊的馳援。

北宋的戰術部署則是以曹彬、潘美所統帥的水、步、騎兵為主力作戰部隊,主攻方位是選擇於和州與採石之間的江面,強行渡過長江包圍金陵。

北宋東路兵團為輔助攻擊,王明率領西路水軍作戰目的為阻援。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宋軍戰況與進展

公元974年(開寶七年)良月18日,主攻指揮官曹彬親率北宋荊湖舟師,帶著浮橋式戰船,浩浩蕩蕩從荊南水域使出,順著長江沿線北岸的一側順江水一路東下。

南唐駐守於長江南岸的屯戍部隊,覺得北宋水軍是慣例巡視江面,所以也就未加以阻攔,因而北宋水師順風順水地渡過了南唐屯兵十萬的湖口軍事要地。

公元974年(開寶七年)良月,北宋軍隊猝然發起衝鋒,進而順利地通過長江天阻,攻佔了南唐的峽口寨(安徽貴池),之後水陸齊驅,徑直奔向池州。南唐池州指揮官棄城而逃。

北宋水師成功進佔池州後,立刻在石牌口(安徽安慶以西約90裡處)將巨型戰艦、浮船相互串聯起來,依照樊若水測繪好的設計圖紙,按照採石磯水域的江面寬度,在採石磯江面試驗鋪設船橋成功。

繼而賡續一路東下縱深,相繼克取南唐政權的銅陵(安徽銅陵)蕪湖(安徽蕪湖)、當塗(安徽當塗)等要地,遂向南唐駐採石的蜀軍發動大規模的攻勢。

採石與和州,一個在江這邊,一個在江那邊,相距咫尺,則是長江下游沿線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軍事渡口。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23日,曹彬所部一戰擊潰南唐2萬餘守軍,生擒南唐馬步軍副總指揮楊收、兵馬都監孫震等將領,俘虜南唐士兵千餘人,成功佔據了奪採石要地。

仲冬中旬,北宋部隊將事先組裝好的浮橋移動到了採石水域,三日之後,渡江而用的船橋鋪設完成,待命於江北地區的潘美所部數萬步騎精銳則由浮樑渡江。

北宋部隊在採石江域預設浮橋之時,南唐君臣覺得這就是一個兒戲,所以未加重視,僅令鎮守於鎮海(江蘇鎮江)的節度使鄭彥華及副兵馬使杜真,各自率領水兵、步軍各萬餘人奔赴採石阻擊北宋部隊。

鄭、杜二將由於政見不同,故互不協同,同時也因為馳援的兵力過於單弱,曹彬所部先是於水戰中擊敗鄭彥華的水師,爾後又於江岸打敗了杜真所率領的南唐步軍。

於是,北宋大軍的主力部隊得以順利由浮橋橫跨長江天險。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北宋三路軍團兵臨金陵

曹彬、潘美率領北宋主力部隊跨過長江之後,遂向南唐諸軍發動了猛烈的攻擊。數日之間,接連攻佔金陵西南的新林寨、白鷺洲、新林等軍事港口。

公元975年(開寶八年)元月初三,北宋主力軍團成功地攻取了金陵以南的溧水(江蘇溧水),圍殲南唐李雄所部兵團萬餘人。

元月17日,北宋主力部隊兵臨金陵。南唐政權集結水陸兩軍計十萬餘眾,背靠於金陵城,直視秦淮河(金陵西南方向)嚴陣以待。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北宋主力兵團總指揮官潘美為不失戰機,在渡河船隻尚未備齊之時,首先命令步騎精銳渡水攻擊,一舉擊潰南唐軍。

其次命令彰德軍節度使李漢瓊親率輕型戰船,搭載易燃物,採用火攻戰術燒燬唐軍水師大寨。

此戰,北宋全殲南唐之兵數萬餘眾,直趨金陵途中,又相繼攻陷金陵外圍防禦陣地,屢次打敗南唐軍隊的反撲之勢。

所以,北宋三路大軍於金陵城郊三個方向安營紮寨,對金陵形成了C形包圍的態勢。

同一時期,北宋西路兵團主力部隊與王明所部各沿江作戰小分隊也先後向唐軍目標發起了攻擊,相繼將駐守於鄂州(湖北武漢)、武昌(湖北武昌)、池州、宣州(安徽宣城)、袁州(江西宜春)的南唐各部駐軍擊潰。

北宋東路兵團(吳越軍)及宋軍水師相互配合,一舉佔領了常州、江陰(江蘇江陰)等要地之後,急速行軍進攻潤州。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南唐地理形勢

果兒認為有必要闡述一下南唐的地理形勢。五代時期南唐政權佔據著經濟富饒的江準地區,雖國勢漸弱,但憑藉長江之險,故能偏安。

宋唐之戰,南唐政權防禦北宋入侵的各戰略要地中,沿江防守的軍事重點以當塗(安徽今縣)、潤州(江蘇鎮江)為首要。

以常州(江蘇武進)、江州(江西九江縣)、湖口(江西今縣)、池州(安徽貴池)、鄂州(湖北武昌)等要害之地為次要。

1、"當塗"當塗是南唐政權防禦的重點,地處長江下游的河、湖交匯地區,境內有梁山及採石山。梁山又分東梁山、西梁山。

長江以西稱之為西梁山,長江以東稱之為東梁山。梁山夾江對峙,雖相望數里,為大江門戶之要地。

採石山,也稱謂採石圻、牛渚圻,則位於當塗以北約二十餘里,峭壁險要,江流急進。牛渚以北稱謂採石,南唐邊城則屯駐於牛渚山峰之上,與和州渡口相對。其地勢凸出江中,因此自古以來就是橫江而渡的要地。

北宋主力兵團進犯時,就是在此處鋪設的浮橋。雖說南唐政權屯集重兵防禦於此。然和州之地已納入北宋囊中,所以採石之險地,南唐和北宋共有之。

2、"常州"常州以東境鄰吳越國的蘇州(吳縣),以北接壤北宋的泰州(江蘇泰縣)。

常州之地以北為江,以東串聯海路,以北可制控鎮冮,以南則能控扼於宜興(吳越屬地),所以,一直是南唐東南之地的軍事重鎮。

3、"潤州"潤州於內可控冮湖,於北可拒準泗,山川形勝。古往今來就是"山川形勝,自昔用武處也"。 宋唐之戰,南唐政權深知潤州的重要性故特遣重臣重兵駐守於此。

潤州軍事地位的重要性,唐朝時期的政治家、史學家,岐國公杜佑就曾言道:

"京口因山為壘,緣江為境。建業之有京口,猶洛陽之有孟津。自孫吳以來,東南有事,必以京口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業之危立至。"《讀史方輿紀要.卷25》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4、"江州"江州自古以來就是沿江戰略防禦的要地。又因南唐政權的陪都建於南昌,所以江州的地理位置就尤為重要。

南唐政權曾屯兵十餘萬於湖口之地,以重兵及江防之險捍護南唐之陪都。九江以南為廬山,以北項背大江,雄踞冮湖之險口,實為南唐的襟喉也。並且九江位於上游,水陸便利,足以謀一域而兼顧全局。

5、"湖口"湖口地處九江以東約六十餘里,扼據鍾石,一側緊鄰彭蠡(鄱陽湖)之江湖。

南唐時期,"湖口"以縣治之,江西之得失,湖口為首重,故宋唐此戰,南唐政權湖口駐守雄兵十萬餘眾。

6、"池州"州內山川屏障環繞,控扼肥、皖之咽喉,地處金陵的上游。北宋攻取江南時,則以戰船進取池州,進而率步騎,自採石跨江南渡。

7、"鄂州"鄂州扼喉於冮漢腹心,毗鄰吳楚,古往今來為兵家為之爭搶的軍事要衝。

此戰,北宋佔據漢口、黃州(黃岡縣)其優勢就不復存在,而且又距金陵相隔甚遠,可謂是鞭不及腹。所以,南唐政權在此地未曾屯集重兵把守,故北宋得以不費吹灰之力取之。

8、"金陵"人盡皆知,金陵為南唐之京都,也是北宋興兵進犯的首要目標。北宋直趨金陵時,金陵城郊各處分佈有諸軍事防禦要塞。

如石頭、白鷺洲、新林港、大勝關等要害之地。其中,尤以白鷺洲的地位甚為重要,其位於金陵城以西之江中,為北宋水師進攻金陵的必爭之地。

三國時期,孫吳政權曾在此建國立都。古時天下群雄崛起,軍閥林立割據之時,凡崛起於江南者,建都皆首選於此,故果兒就不一一列舉。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北宋兵臨金陵,南唐臨陣磨槍。

南唐京都金陵城以北扼據江險,以南銜接山嶺,可謂龍盤虎踞,形勝河山之險。宋唐自開戰以來,南唐大軍就以堅壁清野,固守疲軍之戰術來消耗宋軍的戰鬥力。

當時,南唐後主李煜將軍政大權交由宦官打理,自己每日只知誦經禮佛,乃至首都金陵城被北宋諸路大軍圍困數月渾然不知。

公元975年(開寶八年)仲夏,李煜與小周後登城納涼,驟然看見宋軍旌旗蔽日,壘柵遍佈於金陵四周,方才似夢初覺,驚怒之下,將禦敵不力,謊報軍情,又極力言和的皇甫繼勳下令誅殺。

隨後,李煜調動鎮南軍節度使朱令贇率領駐紮於湖口的十萬唐軍馳援金陵;同時任命老部下劉澄出任潤州節度使,以此加強金陵城側翼的防禦。

由於,屯駐於湖口的朱令贇所部受到北宋西路兵團的鉗制,所以未能如期東下增援金陵。而被李煜委以重任的劉澄到任潤州,看到北宋軍事強大,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向宋軍奉城求降。

因而,金陵本以危及的形勢就更顯孤立危急。

太祖趙匡胤想採用迫降的手段,故授命宋軍總指揮曹彬暫停進攻,遂將軟禁在開封的李從鎰放歸金陵,意圖勸說李煜放棄抵抗。

南唐後主李煜本想開城投降,由於聽取了清輝殿學士張洎對戰爭局勢的宏觀分析,認為金陵城是銅牆鐵壁。

北宋雖氣勢如虎,但久而久之必是疲憊之師,久攻不下而退兵休戰,所以就拒絕了北宋的勸降。

因此,南唐後主李煜僅存的希望就是朱令贇能率湖口之兵趕赴金陵救援,故數次遣書催促朱令贇馳援。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初冬,朱令贇統帥水陸兩軍約十五萬之眾,乘載可容千人的大戰艦自湖口出發,順江東下,企圖以編制的大木筏焚斷採石浮橋,增援金陵。

恰逢冬初,長江水淺,戰艦較大,無法並進,馳援之師行軍速度十分緩慢。

北宋西路兵團總指揮王明則在獨樹口(安徽安慶區域)豎立起很多的木杆,其形狀似桅杆,作為迷惑唐軍的疑兵。

南唐大將朱令贇聞報,認為此處有重兵的埋伏,故終止行軍,逗留不前。

此時,曹彬命令步軍戰棹都指揮使劉遇火速馳援王明所部。

良月20日,南唐朱令贇師團行軍到皖口(安徽安慶)的時候,北宋大軍在劉遇、王明率領下進行阻敵前行。

朱令贇命令採用火攻之戰術對付阻其前行的宋軍,宋軍不敵萌生退意。

恰在此時,天公作美,風向驟變,火勢因風向逆轉而焚燒唐軍,南唐朱令贇師團呈現潰敗之勢。

劉遇統帥水軍、王明率領西路兵團趁機展開反擊,以致湖口馳援金陵之師團潰敗,唐將朱令贇自焚謝罪,唐將舟師指揮官王暉被宋軍生擒,南唐援軍悉數被殲。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此時,南唐國都金陵已被包圍數月之久,戰爭局勢日益惡化。曹彬為了執行太祖趙匡胤兵不血刃的本意,所以圍而不攻,頻頻勸降南唐後主孿煜,但屢遭拒絕。

迫於形勢所迫,曹彬決定以武力攻城。為防範金陵城破之時,避免宋軍燒殺劫掠,曹彬嚴令三軍:

"彬曰:餘之疾非藥石所能愈,惟須諸公誠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矣。諸將許諾,共焚香為誓。"《宋史.卷17》

冬月27日,北宋三路兵團形成C形之勢向金陵發動總攻,金陵遂城破,李煜素服出降。

北宋滅南唐之戰,是太祖趙匡胤統一江南之地的最後一場戰爭,宋唐之戰也是五代時期最大規模的一次江河戰役。

北宋大軍此戰中,兵分五路,長途奔襲,水陸並進,由東路、北路、西路等三個方位對南唐政權實施了分進合擊的戰略部署。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北宋滅南唐之戰獲得勝利的核心因素:

第一、在於北宋對渡江作戰準備充分。

因為長江有史以來就以天塹為著稱,因為歷朝歷代,南北征戰則以渡江為艱難。

太祖趙匡胤非常重視戰船的製造與水軍的操練,同時北宋又佔據了巴蜀之地的荊湖,因而對南唐政權形成三面夾擊之勢。

但是,由於南唐軍事力量不可小覷,諸國之中屬南唐的水師強大,其僅屯駐於湖口要地的兵力就達十萬餘眾,加之金陵地區、潤州等軍事要害之地的兵力,其總兵源約30餘萬。

因而,北宋主力兵團若是以舟師強行渡江,橫渡途中,必定會遭到南唐水師的頑強阻擊,故難有勝算。

所以,由於北宋戰前各項準備工作極其充分,尤其是太祖趙匡胤採用了樊若水提出製造浮橋的建議,為保障北宋主力兵團橫渡江險,直趨金陵,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不得不說,樊若水先後奔走於江南江北數十次,對於採石山川水域的地形水勢勘驗的相對精準,以至於對這一片流域的水勢流向及南北險要之地勢掌握的一清二楚,所以才建造出不差尺寸的浮樑。

古代時期,科技尚不發達,能預製這種浮樑之舉,則實屬一個偉大的創舉,更是古代戰爭時期的重大發明。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第二、北宋滅南唐之戰,則在於主攻方向選擇正確。

曹彬率領北宋主力兵團乘南唐駐軍鬆懈無備之機,成功地渡過了南唐政權引以為豪的江險咽喉,順利地越過了南唐賴以屏障金陵的沿江重地之武昌、湖口,一舉進取池州,攻克江南銅陵、蕪湖、當塗等軍事重鎮。此舉令南唐湖口與金陵之軍首尾不能相顧。

第三、北宋大軍在圍城打援之戰術上調配的恰到好處,與此同時又時不我待地發動攻擊,擴大戰果。

如北宋三路主力兵團克取金陵城郊營寨後,在南唐金陵孤危待援的時候,曹彬審時度勢,適時調集部隊增強阻援的西路兵團。

所以才可以一舉殲滅了湖口增援金陵的朱令贇所部十餘萬援兵,使北宋主力兵團能得以攻陷金陵,逼迫南唐投降。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反觀南唐政權的戰術之失,其最為關鍵一點,則是沒有抵抗到底,誓死一戰的決心,而再三寄希望於求和。

首先、南唐政權在戰略防禦上則過於依賴長江之險,妄圖以"堅壁清野"的策略,逼迫北宋南侵之兵疲憊言和,純粹是主觀意識下的幻想主義。

其次,在"堅壁清野"的思想引導下,南唐大軍則完全失去了利用宋軍渡江的時機,或是各路宋軍還沒揮師之處之時,給予以重重的軍事反擊,逐一將其殲滅。

螳螂撲蟬,黃雀在後,太祖滅了它的國家,太宗又霸佔了他的媳婦

比如,曹彬從荊南一路東下的時候,唐將朱令贇若是能率領屯駐於湖口的十萬唐軍阻擊宋軍,同時焚燬宋軍準備做浮樑用的巨船,即能完全粉碎北宋滅南唐的戰術部署。

再退一步而言,在北宋在釆石水域鋪設浮橋之時,南唐如果能調集優勢兵力加以反攻的話,亦可以順利奪回採石的控制權,損毀浮橋,阻擊宋軍主力兵團於江岸以北之地。

再如南唐金陵城圍之初,朱令贇師團若是可以及時東下馳援,也尚有一線希望能改變金陵被困的局面。但是,鑑於南唐政權想以逸待勞疲憊宋軍,而固守金陵,以致戰機一誤再誤,最終導致南唐因坐困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