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修皇陵用的木材要用從四川運過來?

侃砍歷史



古代皇家修築皇陵、宮殿等所用的木材為金絲楠木,其主要的產地就是四川地區。

金絲楠木,是古代皇家修築皇陵,宮殿等所選用的主要木材原料之一。早在戰國時期,《戰國策》中就有關於金絲楠木的相關記載,直唐宋時期,不少文人墨客還專門為古金絲楠木的建築作詩,例如“作宇由來稱棟樑”。

而到了明朝時期,皇家對於金絲楠木的使用開始變得情有獨鍾,金絲楠木也成為了明朝宮殿、皇陵的首選木材,期間,明朝所修建、修繕、翻新的建築,無一例外全部使用的是金絲楠木,包括北京紫禁城內的宮殿,全部都是用金絲楠木建成的。

金絲楠木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家青睞的首選建築材料,與其特殊的屬性密不可分:


  • 金絲楠木木質堅硬,耐腐蝕,防蟲蛀,不易變形,使用壽命長。

  • 其木質溫和,冬天觸之不涼、夏天不熱。

  • 木身紋理細密瑰麗,精美異常。

  • 樹木本身成長週期非常長,從幼苗到成材至少需要200年,因而金絲楠木也就變得異常的珍貴,能夠凸顯身份和地位。


除了上述特性外,金絲楠木在中國的分佈範圍也是非常的侷限,僅生長於主要分佈於四川灌縣、雅安、樂山、宜賓一線等海拔1000~1500米的亞熱帶地區陰溼山谷、山窪及河旁,以及雲南、貴州的少部分地區也有金絲楠木的分佈。


由此也就不難發現,四川正是金絲楠木的主要產地,因而皇家修建宮殿、皇陵的木材也就都需要從四川運出了。


四川作為皇家宮殿、陵寢的首要金絲楠木的產地,除了因為其有著集中而又豐富的木材資源外,也與便於木材的運輸有著密切關係。

四川是連接西南地區與中原、江南乃至北方地區的重要水路交通樞紐,從雲貴、西藏等地出產的資源,都是通過四川經水路進行轉運的。

這裡舉兩個例子,雍和宮中用以雕刻巨大彌勒佛像的白檀木,是七世達賴喇嘛從尼泊爾重金購買,運至四川后,走水路送到京城,送給乾隆皇帝的;《大明王朝1566》開篇,嚴世藩也講到了,原本計劃從四川運送的木材,改為從貴州深山中開採,進而還需要運送到四川,再走水路送到京城,用以修葺宮殿,成本支出直接翻了近兩番。

一方面是木材的原產地,另一方面是有著便利的水路交通,因而四川也就成為了金絲楠木的首要產出地。而四川產出的金絲楠木通過長江順流而下,到長江中下游後,再通過京杭大運河便可直接運送到京城。


然而明代時期過量的開採,使得金絲楠木逐漸變得稀少。

明朝存在的近300多年中,曾經有三次大規模的宮殿修葺工程,還有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的開工建設,使用了巨量的金絲楠木,而明代對於金絲楠木的過度開採,也使金絲楠木的逐漸變得稀少。

明朝萬曆年間,原本計劃兩萬四千根金絲楠木的使用量正是因為其數量的劇減、運輸成本的激增,最終獲取的是隻有八千根。到了康熙年間,鑑於其數量已經變得極為稀少,因而專門下旨要求:“著停止採取,不足部分,酌量以松木湊用。”到了乾隆朝時期,乾隆為了修葺乾清宮,不得已要從明朝的陵寢中,“挪借”一部分過來。

而至此屬於金絲楠木建築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金絲楠木更多的用在了傢俱、禮品、裝飾物等上面,而作為皇家建築物主要材料的職能也為東北松木所取代。


雍親王府


不但是修皇陵,還有修建宮殿以及宮殿內的裝飾,用品等大部都從四川運來,這是為什麼?



因為這種木材是質量上乘的金絲楠木。

乾隆帝生前為修建自己的陵墓,但是缺少了一種木材,他把目光投向了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清史稿.高宗本紀》中記載:“五十年,三月壬子,上辛盤山。甲寅,上詣明長陵奠酒”。奠酒是假,看金絲楠木是真,後假借修繕明長陵偷取了珍貴的金絲楠木。



為什麼要明成祖長陵的金絲楠木呢?因為乾隆年間金絲楠木已經被砍伐殆盡了。

乾隆為了給自己修裕陵,為了陵墓千古不朽要用金絲楠木,但此時珍貴的金絲楠木已經很稀缺了,於是乾隆把目光轉向了明陵。明陵各陵均用上好的楠木,為了獲取這此木料,便以修繕明陵為藉口偷取木料。為遮人耳目,於是按照拆大改小的方案,將這些配套的建築規模縮小,於是將多餘出來的木料換了下來為己所用。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楠木生南方,而黔,蜀諸山尤多...幹甚端偉,高者十餘丈,巨者數十圍,氣甚芬芳,為樑棟器物皆佳,蓋良材也。”



不是說所有的楠木都是金絲楠木,四川,貴州,雲南,湖北西部以及長江以南部分地區出產楠木。明朝《博物要覽》載:“楠木有三種,一曰香楠,二曰金絲楠,三曰水楠。“金絲楠出川澗中,木紋有金絲,楠木之至美者”。據史料記載所有的楠木中,四川的楠木材質最佳。



四川的楠木可稱為真正的金絲楠木。金絲是木質纖維之間凝結出來的結晶體,這些結晶體都是非常細微的,凝結在木質纖維之間,在較強的光線下,這些結晶體有很強的反光效果,看起來就像金絲啦。早在《戰國策》中就有記載,明朝《五雜組》中也有記載,楠木有一種很特別的香氣,而且防腐防蛀。紋理直而結構細密,不易變形和開裂,有錢人家特別喜歡用這種木頭來做棺材可保持屍體長期不爛。但是這種木材生長在深山老林裡,採伐和運輸都很困難,所以當時每根金絲楠木都值上萬兩黃金。



據史料記載和現存明代宮殿實物,明朝宮殿的木材基本上使用楠木,門樓木材以楠木為主,杉木為輔。

在明代以前,四川的楠目很少被大規模採伐。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量的使用四川的名貴木材修建宮殿,從此大規模的楠木開採正式開始。

第一輪大量採伐是為了修建故宮,修建故宮用了四年時間,開採楠木持續了九年。

第二輪大量採伐用了三年時間,是為了修復損壞的宮殿所用。

清朝入主中原後,故宮同樣面臨著重建和修繕的問題,但由於明朝的大量採伐,易於運輸,離溪水,河流近的木材已經砍伐光了,質量上好金絲楠木已經越來越難獲得了。清中期,乾隆皇帝對金絲楠木極為喜歡,已經到了很痴迷的程度,他稱譽金絲楠木為“天地至美”,但他也只能從民間獲得了。

由於這種木材特別珍貴,水不能浸,蚊不能穴,能歷經歲月的侵蝕而不易變腐。明十三陵中,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建築物大量的使用了金絲楠木。



金絲楠木一直被歷代歷朝皇帝所鍾愛,皇家設置了置辦金絲楠木的部門,從民間收購或官方組織採伐。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稜恩殿,全殿使用了60根金絲楠木支承。正是過度的採伐,至明朝後期已經瀕臨滅絕。洪武年間,大明律即嚴格規定金絲楠木為皇家專用,民間擅用即逾制獲罪,這樣的規定一直沿用清朝。


半醉看夕陽影音


為什麼古代修皇陵用的木材要用從四川運過來?

杜牧的《阿房宮賦》中一句“蜀山兀,阿房出”,影響太大了,給人的誤導就是古代的皇陵、宮殿所用的木材是來自四川。

其實,古代陵墓所用木材並不多,地下建築部分更多的是用磚和石料,只是地面建築用木料。而且歷朝歷代的特點也不一樣。

漢代普遍用橫穴式的洞穴作墓壙,用磚和石料築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墓葬制度,大體上承襲漢代。隋唐五代少數是"積土為陵"的以外,大多數都是"依山為陵"。宋元時期,中原和北方地區的墓,最富有特色的是一種仿木結構建築的磚室墓。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墓,與同地區的唐墓相似,除了豎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簡單的長方形磚室墓。明朝的皇陵的形制承自北宋的帝陵,基本上仍沿漢唐以來的舊制。

總體上說,修陵墓所用的木材並不多,所用木材多是作為施工中作為工具使用,吊裝、滾運大塊的石料。

真正從四川運送木材來修建皇陵的,不是所有的古代,而是明朝。而且不是所有的樹種,只是被封為“神木”的楠木。

《明史》中有記載,永樂四年,工部尚書宋禮,親自到四川督辦楠木採伐,到永樂十四年,“良材巨木,已集京師。”

但是,這些楠木並不是為了修皇陵,而是為了修故宮的。

第二次大規模採伐是於嘉靖年間,是因為兩次火災,燒了太廟和奉天殿等,需要維修重建。派工部侍郎潘鑑等先後到四川、湖廣等地採辦楠木。

第三次是萬曆二十四年開始,也是因為火災燒了坤寧宮、乾清宮等。派工部人員去川、貴、湖廣採辦楠木。

正是因為明朝為修建宮殿的大量採伐,導致楠木稀少。

到清朝時,康熙皇帝維修宮殿,康熙八年四川巡撫張德地僅僅採辦到楠木80株。

到雍正年間,為修建萬年吉地時候,已經採伐不到可用的楠木,只好改用松木。

所以,阿呆在這裡要說的幾點如下:

1、從四川採伐的木材,不是所有樹種,只限於金絲楠木。不是砍光了所有的樹。

2、採伐的木材不是用於建造皇陵,而是建造和維修宮殿。

3、採伐的期間主要是明朝。

4、採伐的範圍主要是四川,後來延伸到湖北、貴州等地。

那麼,為什麼非要採用金絲楠木呢?

金絲楠木生長於海拔1500米以下的闊葉林中。主要產於中國四川、湖北西部、雲南、貴州及長江以南省區。木材有香氣,紋理直而結構細密,不易變形和開裂,為建築、高級傢俱等優良木材。木材表面在陽光下金光閃閃,金絲浮現,且有淡雅幽香。

由於金絲楠木粗、直、結實,不易變形,不被蟲蛀,是上好的建築用量。倍受皇家青睞。


阿呆夢話


為什麼古代修皇陵用的木材要從四川運過來呢?


唐朝時王維就曾經寫道:“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四川歷史上被稱為“天府之國”,顧名思義一定是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了。事實上也是的確如此,四川盆地就像一個聚寶盆一樣,它的林產豐富程度,全國沒有什麼省份能夠與之匹敵。

在四川的中江縣柏樹鄉至今還生長著一棵2300年前的大柏樹,四川的名貴樹種應有盡有,有紅木、黃花梨、降香黃檀、檀香紫檀、樟、梓、桐等。

那麼古代墓葬時到底是用到了什麼木材,非要千里迢迢地到四川去取材呢?其實古代帝王墓葬用到木材的數量並不多,無非是皇帝的梓宮(棺材),還有“黃腸題湊”以及一些墓室內部的一些器具等。



皇帝的梓宮木材用材雖然不多,只是那麼幾大塊而已,但是要求的材質卻是極為挑剔和嚴格。普通人所用的棺木一般是柳木、杉木、松木,也有一些達官顯貴選用柏木和楠木,然而帝王靈柩的木材卻是非柏即楠。大部分使用的是最為珍貴的“金絲楠”。因為好的柏木和金絲楠木可以歷經千年不腐。

據《博古要覽》中介紹,楠木也有三種:一種叫做“香楠”,木材表面呈現微紫的顏色,其中紋理美觀清晰,而且木材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另一種叫做“金絲楠”,這種木材表面呈現清晰的金紅色紋理,仔細一看,那種花紋猶如天然的水仙花一般模樣;第三種品種叫做“水楠”,這種材質比較柔軟,適合做各種傢俱。

當然貴為帝王,肯定是選用上等的金絲楠木或者柏木囉,至於什麼路途遙遠,什麼費盡人力物力,對於皇帝來說都不是問題。更何況利用經過四川的長江來進行水運也不是什麼難事,要到京師順天府的話可以順著京杭大運河北上。要進洛陽城卻可以沿著長江支流漢江、唐河逆流而上。


在漢朝與漢朝以前的皇陵基本上都有采用“黃腸題湊”模式來包裹著整個梓宮室。比如在《漢書霍光傳》之中就記載了因為霍光功高,皇帝賜葬“黃腸題湊”的事情:

“光薨,賜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縱木外藏槨十五具。”

那麼什麼叫做“黃腸題湊”呢?又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呢?

黃腸題湊就是用四方形的柏木木心,在皇帝梓宮室四周邊緣,圍成一個形狀和屋子一樣的框形結構。


我們知道“黃色”在古代是代表著最高貴的顏色,因為黃色五行屬“土”,土生萬物,土孕育了所有生命,而且“土”在五行之中處於中央的位置,所以在五行之中“土”為尊。上古時期就流行著“龍戰於野,其血玄黃”之說,所以屬於中央“土”的黃色代表了“君權神授”,是皇帝皇權的象徵。比如周代就以“黃鉞”作為天子權利的象徵。

而所謂的“黃腸題湊”裡的“黃腸”就是柏木的木心,因為柏木心呈現出永不褪色的高貴黃色。而“題湊”就是說把所有的柏木樹頭朝內擺放,用以宣示同根尊敬。帝王冢採用“黃腸題湊”的,消耗珍貴的柏木數量是比較多的,恐怕也只有“古木無人徑”的四川能夠供應得上了。


至於明朝、清朝修皇陵一定要去四川取材,應該還有珍稀樹種消耗過度的原因所導致的。原因就是整個明朝和清朝都在不停地修建皇宮和製造各種名貴傢俱,珍稀樹種一般生長期都是比較長的,很難長大。這就導致了全國珍稀樹種瀕臨滅絕,只有四川才能找出幾顆了。

永樂十九年四月,剛建不久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座大宮殿被大火燒燬。此前朱棣封為燕王之時就已經對盛京宮殿進行過多次修建。在《大明匯典》之中有著這樣的記載:


“大明正統元年(1436年),遣太監阮安同都督沈清、少保吳中督造奉天、華蓋、謹身三殿。”

大明宮殿初建於1420年,此後一連有著三次重建,正統統治時期一次;嘉靖王朝一次;天啟時期一次。最後卻被明末起義軍李自成的人馬燒成了斷壁殘垣、面目全非。到了清朝又是一代接一代的皇帝不停地修建和重建。就是再有更多的珍稀樹種也不夠消耗的。我想這也是皇帝修皇陵所用的木材要去四川尋找才有的原因吧。

問題回答完畢,謝謝收看!歡迎評論!


農夫看天下


因為皇族修建陵墓用的是金絲楠木,四川是主要產地。乾隆爺偷明成祖朱棣陵墓裡的東西,最終因果相報,受到報應。現在還有人迷信,不能在裕陵中拍照。

乾隆盜了明成祖的寶貝

《清史稿·高宗本紀》裡記載,“五十年,三月壬子,上幸盤山。甲寅,上詣明長陵奠酒。”

乾隆五十年三月,乾隆爺心血來潮,來到之前的老對頭墓前,祭奠明成祖朱棣。這是要炫耀一下他的“十全武功”,還是要一杯清酒泯恩仇?之後他做的事揭開真相,其實乾隆皇帝祭拜是個幌子,他是惦記朱棣墓中大量的絲楠木。

乾隆皇帝繼位後,開始考慮自己身後的大事,為自己修建豪華的陰宮——裕陵。由於設計規格高,需要大量的金絲楠木,但這種木頭產地離北京遠,分佈在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地,四川的產量大,質量上乘。由於金絲楠生長期長,60-90年品質上佳金絲楠歷朝歷代都需求量很大,非常難得,乾隆皇帝便瞄上了他這個老對頭在另一個世界的家當。

他來長陵,無非是禱告:“朱老兄,反正你也享受夠了,我借用一下你東西,多多海涵。”

作為一國之君,祭禱後也不能明搶,還要做好人給老百姓看。乾隆皇帝宣詣,長陵多年失修,多處破舊,應該修繕一下。

三年後長陵“修繕完成”, 乾隆爺的裕陵也富麗堂皇。

盜墓是有報應的

我國古代盜墓是一種損陰德的事,在民間,寧願餓死,也不能取老祖宗的東西。

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有懸棺的習俗,就是把棺材掛在半山腰。棺材百年之後,棺板腐爛,裡面的金、銀、玉器、銅器等陪葬品掉到了山腳下,當地的土人看到後,家中再窮,也會將其重新掩埋,絕不會拿回家。因為那是祖宗的東西,已經屬性於陰間,如果拿回家影響後代,甚至斷子絕孫。當然這是迷信,也是做人的底線。

乾隆皇帝因果想報

乾隆皇帝他死後129年後,大軍閥盜孫殿英以在清東陵軍事演習為幌子,用炸藥炸開了慈禧太后和乾隆皇帝的陵墓地宮。清洗了所用陪葬品後,甚至連嘴裡、鼻子裡、屁股眼裡的填塞的寶貝都扣了出來。乾隆的遺骸也未能倖免,被拖出棺材外,隨意丟棄在地宮泥水裡。

《東陵盜案彙編》中記錄了當時乾隆及后妃們屍骨的慘狀,由於屍骨長期泡在積水中,“撿得肋骨一條,腳骨二塊,膝骨一塊。在磚中拾得脊骨一,色皆黑。”

乾隆盜取朱棣的財物時可能還沾沾自喜,沒想到自己比朱棣還慘。真就了那句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民間傳說,因為陵墓被盜,乾隆皇帝死不瞑目,地宮陰氣重,不能隨意拍照,會出現不和諧的事物,照片中,你發現什麼?

聾王侃史


古代修皇陵用四川的木材,主要是四川是高原山地,為中亞熱帶氣候,高低懸殘,地形複雜多樣化,盛產中亞熱帶常綠喬木,楠木,柏木,香柏,等珍貴樹種。

特別是金絲楠,它以木質堅硬,密度高,經久耐用,防腐性能好,價格昂貴,還帶有特殘香味而聞名。


皇帝是龍種天之嬌子,有特權,在他管轄範圍內,什麼貴,什麼好,就成了皇帝的專用物,老話有一寸楠木一寸金的說法,這麼好的木材當然是修皇陵用木材的首選。

金絲楠好到什麼成度?

楠木是木材中的上上品,用楠木做的棺材,刷上桐油,埋在地下幾千年挖出來,除去表面薄薄的一層蝕皮,還精美異常,比鐵的防腐性能都強。

除了楠木,四川產的香柏和柏木,僅次於楠木,也是木材中的上品,現在都屬於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它的品牌造就了它的身價,理所當然成為古代修皇陵的最佳選擇。


張峰149764346


金絲楠木,歷來是中國皇家專用木材。


這種樹主要生長在中國四川、雲南、貴州和湖北西部海拔1500米山區、終年雲霧繚繞的闊葉林中,以四川出產的材質最佳。現在屬於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金絲楠顧名思義,木材表面在陽光下金光閃閃。有金絲和類似綢緞光澤顯現。紋理直而結構細密,不易變形和開裂,還散發出淡雅幽香。這符合中國皇家追求和欣賞陶醉的氣派。
(金絲楠材質)


由於金絲楠稀少,且野生在閉塞的深山老林。被中國皇家壟斷,並動用國家人力財力艱難砍伐(有伐木工進山一千,出山剩500說法),利用雨季山洪爆發將樹幹衝出深山,再用粗繩捆綁成片通過長江、京杭大運河送往京城用於修建(維修)宮殿、陵園等皇家建築設施。


(故宮太和殿內景)

明朝修建紫荊城氣勢恢宏的太和殿(金鑾殿),就用了72根金絲楠木柱頭支撐。清朝維修,已經找不備用材,只好用東北松木取代。

大貪官和珅曾偷偷用金絲楠木在府邸內搭建了一間房,被嘉慶皇帝視為僭越皇權,列為殺他的“二十大罪”之一。

現在要想看野生金絲楠,在中國西部一些閉塞深山可見,多為生態遊景點。
(承德避暑山莊)

觀賞完好的金絲楠建築,可參觀承德避暑山莊,那裡留存有用金絲楠建造的房間,據說是皇帝與妃子們休閒之處。


諶人


其實,不只是修皇陵,還有修建宮殿,老百姓修建房子,還有達官貴族家裡的一些傢俱等基本都是用的木材。為什麼呢,

1、因為在古代的中國,地大物博,樹木資源豐富,想蓋房子,如果用木頭的話,材料隨手就可取得,砍伐運輸非常的方便。

2、木材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加工成型,可以很好的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美觀漂亮。

3、古代中國的木匠還發明瞭特別牛逼的隼鉚拼接技術,不需要一顆釘子螺絲什麼的,全用木製隼鉚結構,而且特別的牢固可靠。

修建皇陵也好,或者皇家宮殿,因為它需要使用的年限很長,需要上百年甚至幾千年都不出問題,所以這就對木材的要求比較高,一般的木材沒有這麼長的使用壽命,後來發現只有一種叫“金絲楠木”的木材可以達到這個使用要求。

歷史上,楠、樟、梓、椆並稱為四大名木,而楠木被冠以其首,足見人們對楠木喜愛程度有多高。在中國建築中,金絲楠木一直被視為最理想、最珍貴、最高級的建築用材,在宮殿苑囿、壇廟陵墓中廣泛應用。

而金絲楠木呢主要產於中國四川、湖北西部、雲南、貴州及長江以南省區。據記載,在所有的金絲楠木中,四川的金絲楠材質最佳。

古代的交通不夠發達,而金絲楠木又太長太重,一般在深山老林中生長,無法運輸,只能依靠水運才能進行遠距離運輸。而長江剛好流經四川的上游,於是就利用金絲楠木漂浮在上水,順水流而下運到長江下游,然後經京杭大運河北上直達京城。這個運輸的過程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也只有當時的國家動用大批軍隊調度才有這個能力把金絲楠木從遙遠的四川運到京城。


老皮讀書


四川地處亞熱帶,植物生長比較好,而且地處西南受外界影響比較小,所以一些珍貴的木材比較多,而且上百年的優良木材比比皆是,在一個穩定統一的王朝,統治者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尊嚴,往往會到各地搜刮珍奇異寶來裝飾自己,連陵墓也是,所以有明文規定,像四川出產的楠木只准皇家專用,違者必罰!

在明朝四川深山裡大量楠木比砍伐運往北京修繕皇宮和陵墓,到了明朝後期已經很少了,所以清朝很多皇帝的陵墓都沒有材料用,乾隆甚至拆了明皇陵建自己的陵墓!


中餐調味料廠家薛永


因為修建皇陵用的是珍貴的金絲楠木,而我國金絲楠木主要分佈在四川境內,所以古代不管是修皇陵還是宮殿,四川都是重要的木材產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