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和懲罰,都是漫漫求學路上所不可避免的,只生活在表揚中的學生,就像沒經歷過風吹雨打的秀山,一點山風都能讓樹林搖晃,山石簌簌落下。
郭德綱先生有一句話說的是:“吃虧要趁早!,3歲經歷一件事兒就明白了,活到95歲沒經歷還是不明白。從小嬌生慣養,沒人跟他說過什麼話,65歲走到街上被別人瞪一眼,當場就猝死。從出生一天就八個大嘴大子,獲得跟個鐵金剛似的,什麼都不在乎”
這話有誇張成分,但也很形象的說明了,懲罰教育,在教育裡面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孩子的天性好奇和好學,善於模仿,但由於自身世界觀的朦朧,容易近惡而不知惡。我們就要引導要教育。這裡的教育也就包括了懲罰。
正因為這一點,人是需要被教育的。
懲罰不是一定是體罰
人們對賞識教育和懲罰教育的理解往往認為是在學校的教育中存在。其實賞識和懲罰從孩子一生下來就開始了。
懲罰不是體罰。在家裡,暫時去掉孩子某種喜歡的活動,也是一種懲罰。如孩子不能按時完成作業,要改掉孩子的這種壞習慣,那麼可以採取暫時去掉孩子某種喜歡的活動的方法,如果孩子喜歡看動畫片,那在孩子沒有完成作業前不給他看,完成以後再讓他看,這也是一種懲罰。
有一位母親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孩子好動,學習總是不能專心,學習一個小時總要起來四五次。孩子曾經要求母親在星期天帶他到公園去玩,母親就利用這個機會對孩子說:“寶貝,媽答應你星期天帶你到公園去,但你要表現好一點啊,你學習一小時不要起來那麼多的次數,能不能只起來三次啊。要不媽媽就不帶你去公園。”孩子強忍著,結果真的一個小時只起來了三次,母親也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以後母親又不斷的提出新的要求,慢慢的孩子減少到一個小時起來二次,一次到最後能安安靜靜的坐上一個小時了。
懲罰是為了達到一種目的,而不是一種手段和方式
對於教育孩子所用的懲罰和對於成年人進行的懲罰是兩回事,不能用懲罰成年人方法來懲罰孩子。對於孩子的懲罰必須把握一個度,就是不能傷害孩子。其實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培養孩子的良好的習慣。讓孩子改掉一個壞習慣就是培養了一個好習慣。
習慣的培養要特別重視孩子第一次出現的行為。比方說,小孩第一次罵人的時候,他就特別注意看大人的反應,如果大人在這個時候不單不制止他,還笑,那這孩子會認為大人默認了他的行為,第二次還罵,而且會罵得更厲害。
小孩子並不知道他的行為的後果,他只關心大人的反應。所以對孩子的第一次罵人,大人就要指出他的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如果他不聽,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理睬他,讓大家都不理睬他,也就是不認可他的行為。他就會明白:“這不是好事情,別人都不喜歡。”他就不會再罵了。這裡的不理睬就是一種懲罰。
樹立正確的懲罰觀點
現在的學校裡有不少所謂的問題學生很難教育,那麼這些學生的問題是怎樣產生的?原因在那裡?
原因很多,有一些是因為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再加上大多數的孩子是獨生子女,不少孩子的家長有這種想法,認為自己小的時候生活很苦,他不想自己的孩子再吃自己小的時候吃過的苦,於是對孩子太遷就。
等到發現問題嚴重了,再開始對孩子批評。
因為之前沒有站出來指出問題,孩子往往當做家長一種默許,現在家長跳出來指責,孩子們肯定不服,家長們沒辦法就採取動手,一下子升級成家庭矛盾。
這些都是有無數例子證實的。
懲罰並不是讓孩子吃苦受罪,這是一種可以幫助改變孩子的方式。而且一定要趁早教育。放手不見得就是愛,縱容才是。
尤其是縱容過後開始插手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眼裡,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背叛?
怎樣教育孩子,德國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對我們應該有一點啟發,有一家人家,兒子心血來潮對父親說:“爸爸,我明天想去爬山去。”爸爸不說“行”也不說“不行”,他對兒子說:“你的計劃呢? 你準備怎麼去呀,跟誰去呀,帶不帶午餐,到哪個地方去?”兒子說:“我還沒有想過。”父親說:“你沒想過的事不要說。”這位父親的做法就是要孩子養成做一件事情以前要有計劃的好習慣。
你看,改掉壞習慣不一定要都用懲罰的手段的。
其實孩子的成功很多都在大人身上,就算天賦橫溢,一棵樹打一開始長歪了,再寬大的天空也去不了。
閱讀更多 帶著夢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