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客运列车科普知识介绍之24型客车

  24型客车,是中国铁路的客车车款之一。24型客车主要分为两个系列,分别是1966年生产的广深空调列车组,及20世纪80年代从东德进口的24型客车。该型车以软席为主,另外还有极少数的24型宿营硬卧车。

RZ24型广深空调列车组

  为了给乘坐91/92次特快列车前经广深铁路参加广州交易会的外宾、港澳台同胞、归国华侨提供更佳的乘坐环境,四方机车车辆厂、四方车辆研究所在1965年设计、1966年试制了中国第一代空调软座客车,当时称为“RZ24型广深空调列车组”,车型编为24型。列车组仅制造了一列,由9节软座车(RZ24)、1节带小卖部和餐室的软座车(RZ24)和1节行李发电车(TZ24,因当时还没有空调发电车(KD)此名称,因而使用“特种车” TZ的代号),共11节编组而成。

中国客运列车科普知识介绍之24型客车

停靠在芦潮港(临港)火车站的RZ24

  24型客车的车体和22型客车相同,采用有中梁全钢薄壁筒体焊接结构,墙板仍带有加强压筋,每节车厢自重43.5吨,但改用了阔度为1500毫米的宽车窗。采用202型转向架,构造速度为120KM/H。各软座车均为可躺可转向座椅(每排2+2座位布局),定员64人(但头尾车定员62人),带有空调装置,发电车集中供电。而软座及小卖部合造车则采取客室定员26、餐室定员24的布局,而该列车组的播音室、列车长办公席也设在软座/小卖部合造车内。行李发电车设2台200千瓦发电机组以及容积达72立方米的行李室。1966年8月起在广深铁路上运行。而1979年起广九直通车恢复通车初期也是以这批空调客车担当运行,由东风3型柴油机车牵引,随后逐步被25型客车取代。在25型广九客车投产前,该批24型客车是中国铁路仅有的空调客车之一,1958年四方厂制造的低重心轻快旅客列车也带有空调装置。

  第一代24型客车涂装色带为蓝色,比现时中国铁路25T型客车涂装中的蓝色浅,但24型客车的色带横贯车厢侧面且不中断,25T型客车的色带在靠近车门的窗旁中断。后来的25型广九客车也沿用了这一涂装。

中国客运列车科普知识介绍之24型客车

陈列于上海江湾铁路公园内的RW24型软卧车,采用上海铁路局“旅游列车”涂装

  24型广深列车组出厂时使用天津机车车辆机械工厂生产的分装式机组,但因技术不够成熟而时常出现压缩机制冷量下降、轴封漏泄、阀片断裂等故障,1973年改用南京冷气机厂生产的KK30型空调机组,1979年第一批25型广九列车组也采用该型空调机。

由东德进口24型客车

  在1980年及1988至1989年之间,中国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分别订造和进口了两批铁路客车,共372辆,车种有软座车 (RZ24)、软卧车(RW24)和餐车(CA24),采用211C、211D、212(餐车用)型转向架,原构造速度160km/h,但由于取消了盘式制动改用踏面制动,其构造速度降为140km/h。车体结构沿用了社会主义阵营标准国际联运列车的模式,与俄罗斯铁路的俄制客车(车身标注“мест”,俄语义“定员”)、中国铁路的18型客车、19型客车十分相似,车体长度为23950毫米,较中国铁路22型客车稍长。[6] 其中第一批在1980年进口的24型客车车体带有加强压筋,而第二批则取消压筋。这两批24型客车是由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内的“统一机车车辆制造联合体” (Deutsche Waggonbau AG、DWA)制造,其中包括国有包岑车辆厂(Waggonbau Bautzen)制造车体,少数软卧车的车体由格尔利茨车辆厂(Waggonbau Görlitz GmbH)制造,转向架由哈雷·阿门多夫“恩斯特·台尔曼”车辆厂(Halle-Ammendorf)制造。客车在进口时均为自发电空调客车,车厢底部下挂了柴油机、发电机和空调机。

中国客运列车科普知识介绍之24型客车

部分24型客车的车窗改为与25G类似的圆角窗

  这些进口的24型客车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一直是当时中国国内最高档的铁路客车,并使用当时中国铁路标准的绿色涂装。而后来的国产车辆也在内部细节方面一定程度上模仿了东德产24型客车,如软卧车包厢门等。后来为了适应中国铁路客车往集中供电方向发展的趋势,及方便车辆检修,开始逐步将24型客车改造成集中供电新型空调客车,取消下挂设备,在车顶安装单元式空调机,布置三相交流电(AC380V)供电线路。改造后24型客车通常与25G型客车混编,部分改为与25G型客车标准涂装类似的橘红色与白色相间的涂装,有的也会将原有的方角车窗改为与25G类似的圆角车窗,而上海铁路局上海车辆段的所有RW24型软卧车后来也换成“旅游列车”的特别涂装。另外,有数辆24型软卧车在2005年被改造成高档旅游列车,配属乌鲁木齐铁路局,担当哈萨克斯坦至中国的“新东方快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