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好在再哪裡

青白瓷

青花瓷器好在再哪裡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窯創燒的釉色品種,青白釉來源於瓷器的釉色,又稱影青,是介於青白之間的一種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閃青,故稱。釉面瑩潤如玉,敲之聲音如磬,被當時人稱為“假玉器”。多見刻花、劃花及印花裝飾,並有各種各樣的瓷塑。

明末清初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其特徵,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色”、“象牙白”之稱,享有“中國白”的美譽。

德化白瓷釉的化學組成上跟景德鎮永樂甜白釉一樣屬於鹼-石灰釉,但是不同的是其胎釉中的鐵鈦含量比景德鎮的更低,其鉀的含量比景德鎮的高,高達6-7%,故其釉色上比景德鎮的更白,透光性更好。另外在燒成氣氛上景德鎮窯偏還原焰,故釉色往往白中泛青,而德化窯偏強氧化,形成“豬油色”、“象牙白”的特點。

青花瓷器好在再哪裡


白瓷的白色:釉料中沒有或只有極微量的呈色劑,生坯掛釉,入窯經過高溫火焰燒成的素白瓷器。坯質緻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等特點。白釉是瓷器的本色釉。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鐵,器物燒出後呈現出深淺不同的青色來。如果釉料中的鐵元素含量小於0.75%,燒出來的就會是白釉。古代白瓷的製作,並不是在釉料中加進白色呈色劑,而是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製,使含鐵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這樣在潔白的瓷胎上施以純淨的透明釉,就能燒製白度很高的白瓷。

青花瓷器好在再哪裡


元朝在瓷業產區景德鎮設浮樑瓷局,專門生產宮廷及皇家用瓷,燒造出了像青白釉觀音菩薩像、青白釉多穆壺及一些藝術水平較高的青花瓷,對景德鎮制瓷業進行了統一管理,促進了元代瓷業的發展。

江西景德鎮是青白瓷的燒造中心,北宋時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徵是胎質細密,呈白色,透光度極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澤性強,流動性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處泛白,積釉處則呈水綠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積釉微泛黃色器型多見盤、碗等日用器皿,還有瓶、壺、盞託、注壺、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吳家盒子記"、"段家盒子記"等標記,均為陽文直書,此外尚有"藍"、"朱"、"程"等共計14家;裝飾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盤的內壁,刻花花紋吃刀深淺不同,施釉後,吃刀深處積釉成青綠色,淺處泛白,層次感很強。

青花瓷器好在再哪裡

到了宋代,清白瓷是景德鎮主要品種。元代繼續燒造,但胎、釉、造型、裝飾方法等和宋代有所不同。元代青白瓷的胎子很白,堅緻,細密,胎體較厚;施釉略厚,白中透青,不透明,除了部分光素無紋的以外,也有用刻、劃、印、堆塑、點彩、鏤雕等方法裝飾的。常見刻蚜紋飾有云龍、卷枝、卷草、牡丹、蓮瓣等;或在盤和碗內心凸印朵花,堆塑常用於器蓋或器身的裝飾,元代青白瓷器型較多,除了日常用的盤、碗、高足杯、瓶、罐、爐以外,還有一些新器型如葫蘆形的執壺、扁執壺、多穆壺、匜、硯滴、筆山等。體形通常厚重飽滿,瓶、罐等器下腹和脛清瘦,盤、碗體大而圈足小,都有頭重腳輕的感覺。

元代瓷器明顯具有草原民族的獨特風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都新創燒了許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類型。創燒單色釉也比前代精美。設立樞府專門管理燒造瓷器,樞府燒出的白瓷為甜白釉色,被後世稱為“樞府瓷”。並且此時對外貿易、中西文化交流頻繁,開始燒造大量外銷瓷。元代盛行大量燒造的青花瓷大多數就是提供外銷到中東眾多伊斯蘭國家。在創燒眾多新品種時,並繼承和發展了宋代的鈞窯和龍泉窯,釉色肥厚圓潤,器形圓壯。很多地方都有明顯吸收漢文化特點。

青花瓷器好在再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