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不休—中韓產業競爭

不死不休—中韓產業競爭


10月16日,華為在英國倫敦發佈了mate20系列手機。除了這款手機極具競爭力這一看點外,手機配件的供應商也值得我們關注。華為自家產的麒麟980處理器不用多說;6.39寸的OLED水滴屏來自京東方;Mate20 Pro的屏下指紋來自匯頂科技;源自保時捷大燈創意的攝像頭(其實更像浴霸)來自歐菲科技;4200毫安大容量的電池來自欣旺達;快速充電模塊可能來自立訊精密和東方精密。

1.電子產業

我們都知道,三星是韓國最出名的企業,2017年全年營收239.58兆韓元(約合2238億美元),同比增長18.7%,營業利潤53.65兆韓元(約合501.7億美元),同比增長83.5%,淨利潤42.19兆韓元(約合394.6億美元),同比增長85.7%。三星代表的是韓國電子產業。但是,事情正在起變化。因為中國獨特的體量與投資能力,韓國電子產業幾乎所有領域都受到中國企業的衝擊。再加上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中國加大了對技術的投資,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與韓國在電子產業必定會爆發正面衝突。

先說三星最為知名的消費電子行業,2017年三星財報顯示的大幅增長與消費電子的關係不大。如果說終端是產業的晴雨表,那三星手機的疲軟可能正是三星韓國頂不住壓力的表現吧。三星智能手機業務利潤從4.3兆韓元下滑到4.1 兆韓元 (合36億美元),此部門佔據了利潤的四分之一。而且,三星手機在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中國依然是出局的模樣,市場份額低於1%。而在印度市場市場份額則掉到了第二,被小米趕超。三星的頹勢正是中國手機廠商的衝擊造成的。SA發佈資料預測,三星今年手機銷量可能僅為2.985億部。手機銷售量下滑主因,是受到Galaxy S9和Note9等主力機種銷售不利,再加上中國大陸競爭對手快速搶攻市場,以及智能型手機市場全面萎縮等因素。與三星相比,其他全球銷量排名第二至五名的品牌,手機銷量大多有所上升,去年銷售2.158億部手機的蘋果今年銷量預測可達2.196億部,華為則是可望從去年的1.53億部增加到1.994億部,小米可從9130萬部增加到1.227億部,OPPO可從1.18億部增加到1.203億部。隨著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相信三星還會遇到更多麻煩。

再說說韓國的支柱產品芯片。韓國芯片行業以芯片製造,儲存芯片為主。然而這兩個方向都是中國必須拿下的,隨著我國政府的部署,國產的儲存芯片2019年初就能量產,全國總計的投資量上千億元,充分發揮了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隨著中國儲存芯片的量產,相比會和其他行業一樣,從暴利時代結束,進入價格戰時代。到時候,韓國龐大的芯片產業將面臨考驗。還有一個就是芯片製造,韓國三星的技術非常先進,能夠製造7nm工藝的芯片。中國有中芯國際再奮勇直追,目前已經攻克14nm工藝的技術,中芯國際以豐厚的待遇吸引了大量的人才,相信能逐漸蠶食市場。

韓國電子產業還有一個明星就是面板行業,其中技術含量最高的AMOLED屏幕,三星的市場份額竟達到了90%之多。2017年整體電視面板出貨量為3960萬片,自從關閉L7-1廠後,去年出貨量大幅衰減15.4%。但是中韓之間價格戰已經打響,而投資充裕的我們當然不怕。隨著京東方等等企業的崛起,韓國在面板行業也將面臨考驗。

我們可以看出,中韓在電子領域的競爭是包含了韓國全部行業的,韓國沒有的我們也在攻堅。也許幾年之後就能見到韓國重演其家電行業面臨中國競爭潰敗的場面了。

2. 汽車產業

不死不休—中韓產業競爭

自主品牌銷量排第一的是長安汽車,銷量也才115萬輛,與北京現代銷量差不多。中國車企與韓國車企確實還有很大差距,單從銷量來說的話,差距在10-20年左右。以企業實力來說,基本上形成了發改委當時定的4大4小的產業格局,上汽、東風、一汽、長安和北汽等5大集團的產銷佔比已經到達了68%,產業集中度以達到一定程度,但仍然存在多、小、亂、差等現象。以資本構成來說,中國汽車產業還是以國有資本為主,日資、德資、美資、法資、韓資、臺資等為輔,民營資本力量尚弱的資本結構。以地域構成來說,行車了長三角、珠三角、遼吉、京津、鄂中、成渝等為主的6個產業集群,另有長株潭、桂中、豫中等有專業分工的產業群,產業集群度以達到一定水平。

國產汽車實力還不夠強勁,但已經可以爭奪韓國汽車的市場了。今年1月到11月,現代和起亞品牌在華累計銷量約為97萬輛,跌幅達到38.2%,在華市場份額持續縮小。而且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已經培育起了一批有實力的電動車企業,這也是韓國沒有的。

3. 造船行業

造船業是韓國崛起的象徵,是“漢江奇蹟”的代表。

幾乎每個韓國人都會驕傲地講述韓國是如何一窮二白地發展造船業的,都會講述現代集團會長鄭周永拿著印有龜船的紙幣說服巴克萊銀行家的故事。韓國造船企業曾一度在全球十大造船企業中佔有7席,斬獲全球造船訂單的4成,在新增造船訂單、積壓訂單和造船噸位方面均排名世界第一位。但是,2016年以來,全球造船業冷酷異常,韓國造船業遭遇“斷崖式下跌”,韓國最大航運企業韓進海運破產,復興之路漫漫無期。過去兩年裡,韓國船企虧損達數十億美元,只能不斷裁員,苦苦求生。

韓國工業數據顯示,2017年大宇造船、三星重工和現代重工三大船廠合計裁員4000多人。

事實上,大宇造船2016年已經裁員2000人,並且今年開始部分員工輪流持續整月無薪休假,同時計劃出售價值5000億韓元的資產,一度賣樓求生。

三星重工將在2018年底之前計劃累計裁員5000人,並考慮出售價值4000億韓元的非核心資產。

現代重工則計劃到2018年通過出售非核心資產、裁員等舉措,將負債比率降至100%以下。

面對造船業的“嚴冬”,中國船企逆風前行,全方位趕超韓國。

近5年來,中國造船業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均位列世界第一。

英國造船海運分析機構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2017年,造船新接訂單量排名首位的是中國(713萬修正總噸),韓國以574萬修正總噸位居第2位。

中國的市場份額達到36.3%,比韓國(29.4%)高出近7個百分點。

11月當月全球造船新接訂單量為140萬修正總噸,中國以91萬修正總噸的新接訂單量排名首位,韓國僅以8萬修正總噸排名第三。

在高端船舶市場,中國船企也在高歌猛進。

滬東中華造船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能同時建造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雙相不鏽鋼化學品船和集滾船3種頂級民用船舶的船廠。

2017年8月,滬東中華和上海外高橋一舉擊敗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三大韓國造船企業,攜手拿下法國達飛海運集團的9艘22000TEU集裝箱船訂單,總訂單額約96億元人民幣。

隨著中國產業升級,韓國是路上繞不過去的坎。或許小國家可以憑藉一個或幾個優勢產業致富,但中國必須在所有產業上奪取制高點,不然全面小康的戰略就是無根之木。綜上所述,中國的崛起之日,可能就是像韓國這樣只在幾個領域領先的發達國家跌下神壇之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