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不休—中韩产业竞争

不死不休—中韩产业竞争


10月16日,华为在英国伦敦发布了mate20系列手机。除了这款手机极具竞争力这一看点外,手机配件的供应商也值得我们关注。华为自家产的麒麟980处理器不用多说;6.39寸的OLED水滴屏来自京东方;Mate20 Pro的屏下指纹来自汇顶科技;源自保时捷大灯创意的摄像头(其实更像浴霸)来自欧菲科技;4200毫安大容量的电池来自欣旺达;快速充电模块可能来自立讯精密和东方精密。

1.电子产业

我们都知道,三星是韩国最出名的企业,2017年全年营收239.58兆韩元(约合223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营业利润53.65兆韩元(约合501.7亿美元),同比增长83.5%,净利润42.19兆韩元(约合394.6亿美元),同比增长85.7%。三星代表的是韩国电子产业。但是,事情正在起变化。因为中国独特的体量与投资能力,韩国电子产业几乎所有领域都受到中国企业的冲击。再加上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加大了对技术的投资,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与韩国在电子产业必定会爆发正面冲突。

先说三星最为知名的消费电子行业,2017年三星财报显示的大幅增长与消费电子的关系不大。如果说终端是产业的晴雨表,那三星手机的疲软可能正是三星韩国顶不住压力的表现吧。三星智能手机业务利润从4.3兆韩元下滑到4.1 兆韩元 (合36亿美元),此部门占据了利润的四分之一。而且,三星手机在全球最大的手机市场中国依然是出局的模样,市场份额低于1%。而在印度市场市场份额则掉到了第二,被小米赶超。三星的颓势正是中国手机厂商的冲击造成的。SA发布资料预测,三星今年手机销量可能仅为2.985亿部。手机销售量下滑主因,是受到Galaxy S9和Note9等主力机种销售不利,再加上中国大陆竞争对手快速抢攻市场,以及智能型手机市场全面萎缩等因素。与三星相比,其他全球销量排名第二至五名的品牌,手机销量大多有所上升,去年销售2.158亿部手机的苹果今年销量预测可达2.196亿部,华为则是可望从去年的1.53亿部增加到1.994亿部,小米可从9130万部增加到1.227亿部,OPPO可从1.18亿部增加到1.203亿部。随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相信三星还会遇到更多麻烦。

再说说韩国的支柱产品芯片。韩国芯片行业以芯片制造,储存芯片为主。然而这两个方向都是中国必须拿下的,随着我国政府的部署,国产的储存芯片2019年初就能量产,全国总计的投资量上千亿元,充分发挥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随着中国储存芯片的量产,相比会和其他行业一样,从暴利时代结束,进入价格战时代。到时候,韩国庞大的芯片产业将面临考验。还有一个就是芯片制造,韩国三星的技术非常先进,能够制造7nm工艺的芯片。中国有中芯国际再奋勇直追,目前已经攻克14nm工艺的技术,中芯国际以丰厚的待遇吸引了大量的人才,相信能逐渐蚕食市场。

韩国电子产业还有一个明星就是面板行业,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AMOLED屏幕,三星的市场份额竟达到了90%之多。2017年整体电视面板出货量为3960万片,自从关闭L7-1厂后,去年出货量大幅衰减15.4%。但是中韩之间价格战已经打响,而投资充裕的我们当然不怕。随着京东方等等企业的崛起,韩国在面板行业也将面临考验。

我们可以看出,中韩在电子领域的竞争是包含了韩国全部行业的,韩国没有的我们也在攻坚。也许几年之后就能见到韩国重演其家电行业面临中国竞争溃败的场面了。

2. 汽车产业

不死不休—中韩产业竞争

自主品牌销量排第一的是长安汽车,销量也才115万辆,与北京现代销量差不多。中国车企与韩国车企确实还有很大差距,单从销量来说的话,差距在10-20年左右。以企业实力来说,基本上形成了发改委当时定的4大4小的产业格局,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和北汽等5大集团的产销占比已经到达了68%,产业集中度以达到一定程度,但仍然存在多、小、乱、差等现象。以资本构成来说,中国汽车产业还是以国有资本为主,日资、德资、美资、法资、韩资、台资等为辅,民营资本力量尚弱的资本结构。以地域构成来说,行车了长三角、珠三角、辽吉、京津、鄂中、成渝等为主的6个产业集群,另有长株潭、桂中、豫中等有专业分工的产业群,产业集群度以达到一定水平。

国产汽车实力还不够强劲,但已经可以争夺韩国汽车的市场了。今年1月到11月,现代和起亚品牌在华累计销量约为97万辆,跌幅达到38.2%,在华市场份额持续缩小。而且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已经培育起了一批有实力的电动车企业,这也是韩国没有的。

3. 造船行业

造船业是韩国崛起的象征,是“汉江奇迹”的代表。

几乎每个韩国人都会骄傲地讲述韩国是如何一穷二白地发展造船业的,都会讲述现代集团会长郑周永拿着印有龟船的纸币说服巴克莱银行家的故事。韩国造船企业曾一度在全球十大造船企业中占有7席,斩获全球造船订单的4成,在新增造船订单、积压订单和造船吨位方面均排名世界第一位。但是,2016年以来,全球造船业冷酷异常,韩国造船业遭遇“断崖式下跌”,韩国最大航运企业韩进海运破产,复兴之路漫漫无期。过去两年里,韩国船企亏损达数十亿美元,只能不断裁员,苦苦求生。

韩国工业数据显示,2017年大宇造船、三星重工和现代重工三大船厂合计裁员4000多人。

事实上,大宇造船2016年已经裁员2000人,并且今年开始部分员工轮流持续整月无薪休假,同时计划出售价值5000亿韩元的资产,一度卖楼求生。

三星重工将在2018年底之前计划累计裁员5000人,并考虑出售价值4000亿韩元的非核心资产。

现代重工则计划到2018年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裁员等举措,将负债比率降至100%以下。

面对造船业的“严冬”,中国船企逆风前行,全方位赶超韩国。

近5年来,中国造船业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均位列世界第一。

英国造船海运分析机构克拉克森的数据显示,2017年,造船新接订单量排名首位的是中国(713万修正总吨),韩国以574万修正总吨位居第2位。

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36.3%,比韩国(29.4%)高出近7个百分点。

11月当月全球造船新接订单量为140万修正总吨,中国以91万修正总吨的新接订单量排名首位,韩国仅以8万修正总吨排名第三。

在高端船舶市场,中国船企也在高歌猛进。

沪东中华造船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能同时建造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和集滚船3种顶级民用船舶的船厂。

2017年8月,沪东中华和上海外高桥一举击败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三大韩国造船企业,携手拿下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的9艘22000TEU集装箱船订单,总订单额约96亿元人民币。

随着中国产业升级,韩国是路上绕不过去的坎。或许小国家可以凭借一个或几个优势产业致富,但中国必须在所有产业上夺取制高点,不然全面小康的战略就是无根之木。综上所述,中国的崛起之日,可能就是像韩国这样只在几个领域领先的发达国家跌下神坛之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