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那麼努力卻拼不過那些看起來懶惰的人

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卻拼不過那些看起來懶惰的人

你很努力,爭分奪秒地學習,而班上那個同學根本沒花多少時間在學習上,考試成績卻總是比你好得多,比“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更殘忍的是,讓你知道,他不用太努力就能輕而易舉地打敗你。

為什麼成績最好的不是最用功的人呢?是你不是學習的那塊料?還是別人天資聰穎?但是大腦就是大腦,所有健全的大腦運作模式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學習方法。

遺忘是學習的神助攻

在我們的意識裡,遺忘總是不好的,忘記了,就是壞事,確實,在重要考試忘記了知識點、出門忘了帶鑰匙等等,都是很糟糕的事情,可是遺忘也有它的正面作用,舉個例子,比如我在背誦屈原的《離騷》,這個時候是大腦屏蔽了一大堆不相干的信息,專心遺忘,只讓該出現的信息出現,我才能心無旁騖地背出《離騷》,這是遺忘的一個主動過濾,背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忘記了,左思右想怎麼都想不出來,老師就給了我一點提示,我就立刻想起來了,而且對背誦時忘記的這句話尤其印象深刻,這被稱為遺忘式學習。就像我們鍛鍊肌肉,損耗了一些長得不結實的贅肉,增加了一些堅實的肌肉。

如何學習

換個環境學習。我們經常見到一些人比賽的時候發揮失常,除了心理素質之外,還有對平時特定學習環境的依賴。學習時的環境因素會給我們的記憶一些提示,當我們總是在一樣的環境中,背景提示不多,而我們永遠無法預見當要展現自身水平的時候會遭遇一些什麼情況,換環境學習能增加我們的背景提示,讓我們擺脫對固定環境的依賴,記憶的內容更牢固。

化整為零學習。一口氣吃不成個大胖子,而且還會消化不良。學習也是一樣,平時考試的時候熬夜臨時抱佛腳,乍一看,第二天的考試結果還算理想,療程短,見效快,但是過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你什麼都沒記住。一次集中學習,不如分成幾次來學習。首先,我們的大腦對短時間內一直重複接收的信息不感興趣。其次,分成幾次來學習產生了一定的時間間隔,我們上面講的遺忘式學習就開始起作用了,能夠強化記憶。再者,分散學習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背景提示(換了環境),而且分散學習的間隔時間恰好幫助我們檢驗了哪些背景提示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保證我們能夠記得更牢。那到底複習時間間隔怎麼把握呢?下面是科研人員通過實驗總結的最佳複習時間表:

先考試後學習。無知對我們來說也是學習的法寶,在當前的應試教育中,我們對考試的印象還是“學生的壓力”,甚至隨著現在人們對學生身心健康的關注,還發出不少呼籲減少乃至取消考試的聲音。其實考試只是一種手段,人們用它來擇優汰劣,它就是一刀切的利刃;如果用它來促進學習,它就是記憶最好的黏合劑。對考試本身來說,大腦提取學過的信息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加強了記憶的提取能力,是一種很好的記憶提取練習,而預考(先考試後學習)則讓我們注意到了哪些是需要注意的重點。研究發現,學習與背誦的最佳時間配比是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學習,剩下的時間用於記憶。背誦、寫一篇書評、用自己的話解釋給別人聽都是一種“自考”。考試搗毀了“我覺得我已經會了”的錯覺,讓我們掌握得更踏實。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的勵志雞湯,鼓吹拼命努力奮鬥、吃苦才能成功,其實奮鬥努力確實是可貴的品質,可是我們很多時候被鼓吹得盲目了,撞了南牆,頭破血流了,還一直覺得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定是對的,是不容置疑的。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按目前來看,我們的“那些努力”很多時候做的是無用功,科學的學習方法不只能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牛頓說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看的遠,如今的網絡科技這麼先進,我們也可以站到任意一個巨人的肩膀上去開眼界,當我們還不知道怎麼學習的時候,盲目努力可能是沒有選擇的選擇,當我們在別人的肩膀上看清楚了路,也許那才是真正發力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