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沙漠之城」成「塞上綠洲」

所有高大樹種在這裡都變低矮了,樹枝緊緊包在樹梢周圍,像一把巨大的沒有撐開的“雨傘”。但正是憑藉這種“奇觀”,右玉縣創造了在沙漠上建起一座綠色城市的“生態奇蹟”,並被中國政府列為“最值得向世界推薦的旅遊縣”。

60多年前,右玉縣被稱為中國的“沙漠之城”。這裡距離毛烏素沙漠的主要風口不足100公里,曾經是一片“沙海”。右玉縣誌記載,新中國剛成立時,右玉縣近300萬畝土地僅有殘林8000畝,林木覆蓋率不到0.3%,土地沙化面積佔76%,水土流失面積佔73%。

中國“沙漠之城”成“塞上綠洲”


一首描寫右玉縣當時生存狀況的民謠至今仍在當地流傳。“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黑夜沙堵門。風起黃沙揚,雨落洪成災。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一想起過去,已經70多歲的右玉縣原政協主席王德功就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

他說:“當時右玉的大風分兩種,一種叫“黃風”,颳起於毛烏素沙漠,能快速在平地上積起一座沙丘,甚至將人掩埋,一種叫“黑風”,大風平地而起,能把碗口粗的樹刮斷,黃沙遮天蔽日,白天猶如黑夜。”

中國“沙漠之城”成“塞上綠洲”


這在當時也造成了一種奇特現象。右玉縣所有人家的房門都不是向外推,而是往裡拉。“一場大風堆起的黃沙有半門高,門根本推不開,只能往裡拉,讓沙子先流進屋裡,再往外清理。”王德功說。

儘管當時外國專家建議右玉全縣搬遷,但這個建議並沒有被採納。右玉人相信人定勝天,並立下誓言:“要讓這座沙城綠起來”。但黃沙隨大風流動,要把樹種活並不容易。

中國“沙漠之城”成“塞上綠洲”


“頭兩年,我們把樹種下去,一場大風就給刮跑了。”80多歲的村民楊喜回憶說,在不斷失敗之後,他們才慢慢摸索出了“穿靴”“戴帽”“扎腰帶”等種樹的土辦法。“穿靴”就是營造雁翅形護岸林,防止河灘幹沙移動。“戴帽”就是在流動的沙丘上網狀開溝,樹苗結繩壓條,固定沙丘。“扎腰帶”就是在半山腰造防風林帶,減小風力強度。

中國“沙漠之城”成“塞上綠洲”


為了防止被大風連根拔起,右玉縣所有樹木種得都很深,樹幹幾乎全部被埋進沙裡,只露出樹冠。這限制了樹木生長,樹冠距地面只有1米多高,常年大風則吹得樹枝全都向上長,形成了一道“奇特風景”。在當地,這些樹木被稱為“小老樹”,意思是過早停止生長。

從1950年開始,右玉縣“向沙漠要綠地”的誓言一直延續到今天。近70年間,連續20任右玉縣委書記始終奉行“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帶領全縣人民接力種樹,這在中國被稱為“右玉精神”。事實上,右玉縣地下儲存著165平方公里、34億噸煤炭資源。但為了生態,右玉縣直到幾年前才進行小規模的現代化開採。

中國“沙漠之城”成“塞上綠洲”


截至2017年,右玉縣林木覆蓋率已從1949年不到0.3%提高到54%,人口數量從不足2萬人增加到11萬人,被譽為中國的“塞上綠洲”。“60多年前,沒人相信在沙漠上可以盛開玫瑰花,但我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這個奇蹟。”王德功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