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神醫華佗、扁鵲、李時珍、孫思邈,為什麼只有張仲景稱為醫聖?

朝花夕逝


首先扁鵲是醫祖,是中華民族醫藥始祖,所以就不用爭醫聖的稱號了。

歷歲浸遠,難可考評,惟張仲景方一部,最為眾方之祖《中國醫藥籍考》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是除了《黃帝內經》之外的第一部現存的醫學典籍。而《黃帝內經》無從考證,《難經》只是記載在書中的醫學典籍,沒有具體書籍。

傷寒雜病論


所以張仲景稱之為“醫聖”當之無愧。

那華佗、李時珍、孫思邈什麼不能成為醫聖呢?

張仲景比華佗、李時珍、孫思邈都早,而張仲景又有兩部醫學典籍加持,醫聖稱號跑不到了。

在古代的原則就算誰早誰更有影響力,那如果沒有扁鵲的話,醫聖也有可能是張仲景的。也不知道這種說法有沒有說服力,但根據我的理解就算這樣的,表達能力有點欠火候了。


三天魚頭


在中華神洲慢長的歷史歲月中,名醫輩出,古典醫藉汗牛充棟,許多醫學家在臨證醫學的各個方面,作出了傑的出貢獻,推動了臨證醫學的迅速發展,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有扁鵲、華佗,張機、孫思邈,李時珍等,而張機獨稱醫聖何也?

扁鵲姓秦名越人,渤海郡鄭(今河北任丘縣)人,生於戰國中期,約公元前407年——前310年左右,年青時曾任過舍長,受業於長桑君,盡得其真傳,後行醫於民間,遊歷各諸侯國,其醫術精湛,享有崇高聲譽,人們尊稱為“扁鵲”,據史書記載,其足跡遍及燕、齊、趙、魏、虢、秦等國及周王朝都城洛陽,因招致秦國太醫令李醯的妒忌而被殺害。

《漢書,藝文志》記載題名為扁鵲的兩部著作,(扁鵲內經)和(扁鵲外經),可惜其書佚亡,他的後學有子陽、子豹、子容、子明、子同、子越、子游、子儀等人。

扁鵲在臨證各科都有很深造詣,尤長脈診,在趙國都城邯鄲作過帶下醫,在周王朝都城洛陽作過耳目痺醫,在秦國都城咸陽作過小兒醫,臨床經驗豐富,故診斷如神,在齊國時,通過望診,準確判斷出齊桓侯田午的疾病不治將深,最後將無法治療,田午不聽其言,果然不治而亡。晉國趙簡子患病昏迷五天,不省人事,扁鵲通過切診認為趙簡子血脈循環正常,可治,經過扁鵲施治,兩天多趙簡子就甦醒了。在虢國時,聽說虢太子暴蹶而死,國人正在籌辦喪事,扁鵲通過問診瞭解其患病情形,其屍未僵冷,並有微弱呼吸,推斷為“屍蹶”(假死),可救。扁鵲令子陽針刺“三陽五會”,太子即甦醒了;又讓子豹熱熨兩腋下,太子即坐立起來,再配湯藥調之,二十餘日,太子病告癒,這事兒一傳出,人們都認為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

扁鵲的生平事蹟主要記載於《史記》及漢以前的文獻中,司馬遷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講述了越人入虢為齊桓公望診的故事後,針對當時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而發表評論,他言道:“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早),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蠃,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這六不治,特別是“信巫不信醫”,是對當時巫祝迷信的大膽挑戰,對當時和後世醫學健康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二)華佗

華佗,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學家,又名旉,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約生於公元141年~208年。少時遊學徐州,兼通數經,曉養生之術,沛相陳珪和太尉黃琬都曾舉薦他做官,由於他淡於功名利祿,均被婉言謝絕。華佗行醫在今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其醫術高超,樂為民眾療疾,深受百姓愛戴,後因治癒曹操的“頭風眩”病,被任命為“侍醫”,因託言妻病而拒絕,操疑而殺之。

華佗著有醫書,臨死前交與獄吏,獄吏畏懼操權勢而不敢私藏,華嘆息,索火焚燒,致使其學術經驗未流傳於世,實為醫學史上一大憾事。現存《中藏經》雖是後人託華佗名而作,但仍然是一部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辨證施治緊密結合的古醫籍。

《後漢書.華佗傳》言華佗“精於方藥,處齊(劑)不過數種,心識分銖,不假稱量,針炙不過數處,該書和《三國志.華佗傳》”中記載華佗診治的十多個病例,彰顯了華佗精湛的醫術和診斷水平,華佗可進行全麻下的剖腹術,他發明的“麻沸散”,服後可令病人無所知覺,而刳破背腹,抽割積聚,清洗膿瘍,除去疾穢,再行縫合,敷上託腐生肌藥,四~五天創口癒合,一月可痊癒。

晉景帝司馬師在嬰童時曾“目有瘤疾”,司馬懿請華佗診治,華佗”,“出眼瞳割其疾而納之傳藥”,治癒了司馬師眼疾。(沈約《晉書》)司馬師生於公元207年,華佗卒於208年,華佗給司馬師作眼科手朮時,司馬師才一歲多,其手朮難度可想而知!華佗能做腹腔大手朮和精微的眼科手術,的確是祖國醫學的驕傲。

華佗很注重體育運動對身體的保健作用,“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杇也。”(《後漢書.華佗傳》),他在前人“熊經鴟(即鷂鷹)顧”導引術的基礎上,創建了“五禽之戲”,模仿虎、鹿、熊、猴、鳥五種動物的形態進行鍛鍊身體,其健身效果頗佳,他的學生吳普堅持不懈習煉,“年九十餘,耳目聰明,齒牙完堅”。

華佗醫術精湛,內、外、婦、兒諸門學科造詣頗深,尤以外科見長,為當時人和後世人推崇,故尊稱為外科鼻祖。

華佗弟子有吳普、李當之、樊阿等人,都是很有名望的醫家,吳普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有《李氏藥錄》,樊阿精於針灸術,深受百姓喜愛。

張機,字仲景,南郡涅陽(今河南南陽)人,約生於公元二世紀中葉~三世記初葉,當時是戰爭頻繁,政局動亂,民不聊生,疾病猖獗,十室九空的東漢末年。

張機幼時,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師從同郡張伯祖,得其真傳,漢靈帝時,被舉為孝廉,據傳還任過長沙太守,故稱張長沙(但無史據),東漢末年,戰亂四起,疾疫連年蔓延,白骨蔽野,張機家族有二百多人,沒幾年時間,就減少了三分之二,其中死於傷寒者又佔了十分之七,可謂撕心裂肺,但當時的部分人,卻借災難之機,“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視民眾生命如芥草,遇到病危,只能“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更有一些庸醫,“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對於這種舉世昏迷,莫能醒悟的悲狀,真是如覆薄冰,張機看到了苦難掙扎中的百姓,深感作為一個醫者之責任重大,於是“勤求古訓,博釆眾方”嘔心瀝血,終於在三世紀初葉撰寫成了一部醫學鉅著《傷寒雜病論》。

傷寒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傷寒指多種外感熱病的總稱,《素問.熱論》“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狹義傷寒,為外受寒邪感而即發熱的病變。張機討論的是廣義傷寒,是對《素問.熱論》學術思想的充實和發展,為後世學醫者必讀的經典著作。

《傷寒論》成書後,當時沒有得到很好流傳,而且原書還殘缺失次,到三國時,經魏國醫學家王叔和整理編次才又重新面世。

另還有一部署名張機著書《金匱要略方論》,該書在唐以前的書志中從沒見有記載,至宋代經翰林學士王洙於1054年從內府館閣的蠹簡中發現後才流傳於世。

《傷寒論》的成書,標誌著我國臨證醫學理論、辨證論治原則的建立。《傷寒論》所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不僅對於“傷寒”治療,對於各種雜症,也是行之有效的。自金代成無己為該書作注後,後世為其註釋、研究、整理、發微的注家有數百家,形成了“傷寒學”的專門學問,足見其影響之巨大及在中國醫學史上的地位,張機也因為給後世留下了這樣一部極為寶貴的醫學鉅著,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而被後人崇稱為“醫中之聖”。

孫思邈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約生於581~682年,享年一百零一歲。他是隋唐時代著名的醫藥學家。七歲時入學館,日誦千餘言。十八歲開始習岐黃術,二十餘歲時就精通老子、莊子及其它諸家之學,兼好佛學。隋文帝和唐太宗、唐高宗多次徵召他為官,被拒,後隱居太白山中,著有醫學、本草、經脈、養生、導引、食治、煉丹、農家月令及道家著作數十種,給後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其醫學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在學術思想上,孫思邈博米眾家之長,他的著作中,有儒家、道家、佛家、陰陽家、雜家等多種學術思想。在醫學方面,對急慢性傳染病、雜病、婦產科、五官科、外科、以及營養學、衛生學、老年醫學、藥物學等方面都有獨到見解和創新,是一位醫術全面,造詣精深的醫學大家。

孫思邈的醫學倫理學,更為後世稱頌,他認為,“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踰如此”。孫思邈以《大醫習業》《大醫精誠》為題,強調作為一個醫生除具有精湛的醫學修養外,還必須有不求名利,不辭勞苦為病人服務的高尚醫德,亦為今天醫者之楷模。

孫思邈不失為一代名醫,為拯救人民疾苦,八十年如一日,足跡遍及川、陝一帶的太白、終南、娥眉、五臺山等地區。勞動人民奉他為“神人”,士大夫稱其為“真人”。他逝世後,人們在五臺山建立藥王廟,敬奉他為“藥王”,永享人間香火。

李時珍

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蘄洲(今河北蘄春)人。生於1518年,卒於1593年。其家世代從醫,使他從小受到了良好的薰淘,年青時常跟隨其父李言聞外出釆藥,豐富了自已的藥物學知識。他曾三次參加鄉試,但未中舉,於是潛心研究醫學,曾為楚王的孫子治癒蟲病,被楚王府聘為奉祠正管理良醫所,不久又被推薦到太醫院任職,這樣就有機會接觸到朝廷和王府的大量藏書,拓展了視野,知識大增。沒到一年,便託病辭職歸故里,專心診療和研究藥物,重修本草書,從1552年起,開始全心投入《本草綱目》的著述,前後27年,參考了800多種藥學典籍,尊重客觀事實,虛心求教,廣收驗方,並深入峻山叢林實地考察,先後三易其稿,終於在1578年寫成了近150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

該書共52卷,載藥1892種,其中374種為李氏新增藥物,集藥方8160首,附藥圖譜1000多幀,對每種藥物的產地、性味、形態、釆集方法、炮製過程、藥理研究、方劑配合都詳細敘述。

《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十六世紀前的藥學知識和用藥經驗,並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批駁了服食“金丹”可長生不老的謬論,指出了服食“石”的危害性。

《本草綱目》包括了化學、動物、植物學多方面的知識,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性,推動了藥物學的健康發展。

《本草綱目》十七世紀初就傳入日本,最後節譯成德、法、英、俄、拉丁等多種文字在歐洲出版,被國外醫學譽為“東方醫藥鉅著”。李時珍也被國內尊稱為“藥聖”。

除《本草綱目》外,李時珍還撰著了《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另有《五臟圖論》《命門考》,惜已佚。

綜合悟空問答所列,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都是各個歷史時期杏林湧現的佼佼者,各有所長,為人稱頌的大師級別醫學大家,都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都冠於了尊稱,張機《傷寒雜病論》的指導思想是重視辨證施治,貫穿了脈、證、方、治幾方面內容,唐孫思邈曾感嘆“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醫濬哲,多所防禦,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所以醫人未能鑽研,嘗見太醫療傷寒,惟大青,知母等冷物投之,極與仲景本意相反,湯藥雖行,百無一效”在祖國醫學領域內,由專門研究或發揮《傷寒論》的著名醫家,形成一大醫學流派,稱為傷寒學派,這一學浱從晉唐開始,直至明清,傷寒學派被視為主流派,所以張仲景被尊稱“醫聖”,應是必然。

附言

由於本人學識短淺,文中謬誤頗多,且漏洞百出,誠望各師長斧正,在此表示真誠謝意——頏石。


頑石77916881


' 張仲景是醫聖的理由簡單而又粗暴,他是為中醫建立系統和標準的人。張仲景在中醫屆的地位就好像牛頓在物理學界的地位一樣。

無論華佗,扁鵲多麼神奇,都沒法和張仲景相提並論。

中醫有四大經典《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中醫和針灸思想集大成者。但沒有具體的診斷和藥方。

神農本草經。中醫藥經典學著作。

那麼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又是什麼呢?

張之前的醫學是沒有治療方法的,張仲景創立六經辯證,使'診斷疾病有跡可循。又'綜合運用望聞聽切四診,確認病症所在。再辨證施治。

所謂六經,指的是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這六經,這六經辯證是一種遵循疾病從外往內,由淺入深逐層辯證,依證施治的診療方法,是《傷寒雜病論》的核心精華。

二,創立了許多藥方

張以前的醫學著作藥方較少,用藥混亂,張仲景使用畢生精力,整理。在張的書中共使用藥206味,藥方112個,張的藥方在日本稱之為經方。關鍵是醫聖建立了藥方'組方標準,後世的方子幾乎都以他的準則為標準。

三,張仲景醫德高尚

其實,以前每一個醫生的藥方都是秘不示人的,張仲景在家傳醫學的基礎上,博採所長,'著書立說,全部施於眾人,為拯救蒼生付出所有。

他的醫德高尚,慈悲為懷,為後世醫家'之楷模。

總之,中醫在'張仲景手裡才真正成為一門能治病救人,有章可循的廣泛應用的實用技術。

而扁鵲和華佗雖然在張仲景之前,但他們並沒有創立系統的中醫理論,李時珍在張仲景之後,雖然寫了宏篇著作《本草綱目》,但這本書只是藥學集大成者,李時珍作為一個醫生並沒有創立什麼新的理論,而是張仲景理論的受益者,運用者。所以只有張仲景才是公認的醫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