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之后人才评价的五大变革

人才评价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而言,主要是指对一个人所从事的某种专业之学术水平高低档次的评价,不涉及个人品德等其他诸多方面的评价。

人才评价乃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对人才做出准确评价,其实是一道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把评价人才叫做“知人之术”。苏东坡说“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王安石说“人才难得亦难知”。为什么人才评价很难呢?“评价”在唐朝时候叫做“度”。李白诗曰“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 这里,李白指出了人才评价的两个难点:一是被评价的人才的才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二是测评用的工具“玉尺”也难以完全奏效。

学术人才评价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全国解放以后,我们一直采用“论文著述汇总加权法”。汇总就是把一定时期内的有代表性的主要论文著作汇集起来。加权就是要适当考虑该成果“在哪一级刊物发表”“得到谁人的肯定”“被引用率如何”等。参加评审评价者,按照规定将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列出后,交由上级人事部门出面组成的专家委员会来加以评审并投票表决。最近,这种评价方法遭到不少批评,主要是不同类型人才应该设立不同标准,但是对于以学术谋发展的人员来说,还是离不开“汇总与加权”。

大数据的到来,犹如飓风来袭,所到之处,无一可免。大数据对于学术人才评价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我的基本看法是影响将是正面的、值得肯定的。道理就在于:大数据能够做我们过去不能做出的很多事。

大数据之后人才评价的五大变革

大数据可能对人才评价带来的变化

变革一:出现预测性评价。过往使用的学术人才评价方法——“汇总加权法”,无一不是在强烈的行政主导下发生的行为。这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人才是评价出来的。事实上,人才并不是评价出来的,而是自己冒出来的。因此,如何预测性地发现人才,就成为一项过去职称主管部门没有做,今后必须去做的一项工作。汤森路透每年均能在公布诺贝尔奖得主之前,提前做出预测。以前年为例,共有11人获奖,汤森路透提前预测准了8个。现在,汤森路透预测世界各国不同领域的拔尖人才,就是基于大数据的在线人才评价。

变革二:呈现多维度评价。针对学术人才的一维性评价,无论多么到位,也属“以管窥豹”。大数据方法能够实现多维评价,从而使被评价者更加立体化、丰满化,更接近客观真实。例如被评价者的行为特征,个性特点,朋友圈等等。这样可以在更为深广的背景上呈现出被评价者的全貌。在这样一个丰富多样的背景下评价人才,就具有了纵深感和鲜活性。

变革三:乐见转换性评价。何谓转换性评价?就是在实施评价过程中会发生被评对象的转换。即由评价A,变出了评价B。比如我们提出“中国最杰出的唐代诗人是谁”,答案肯定五花八门。如果将问题转换为“哪首唐诗最受读者欢迎”,如此便可以先把唐诗中所有诗歌的受欢迎程度排个队。最近,国内确实有人利用大数据原理,完成这样的评价。他们首先确立了四个排行的维度:①历代出版的唐诗诗集收入了这首诗;②历代评点唐诗的大家评论到了这首诗;③20世纪研究唐诗者论述到了这首诗;④文学史著作中选介到这首诗。另外,互联网上的查阅、评论、载录也统计在内。对这些数据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加权处理,按照得分多少排列出最好的100首唐诗,第一名是崔颢的《黄鹤楼》。在这100首诗中,入选数量最多的诗人是王维19首,杜甫17首,李白9首,说明诗圣、诗仙、诗佛并不是浪得虚名。

变革四:展示促进性评价。人才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对某个人给出档次,而是对学术人才个人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进而对整个学术人才队伍建设起到加强作用。因此在努力做好“形成性评价”的同时,应该积极推进“过程性评价”。科研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自动记录人才成长过程,作为评价依据,同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被评价者以帮助、指导。这属于学术人才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例如,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大数据专家通过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兴趣偏好、学习能力、生活规律、行为习惯等多个维度的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预测技术,实现了对学生的成绩排名。吻合度达到90%。

变革五:呼唤公平性评价。当前中国教育最恼人的就是“高考一次定终身”,全国千百万孩子深受应试教育之苦。如何从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考试方法中解脱出来呢?就要发挥大数据的作用,逐步将一次性高考变革为日常学习成绩、个人素质的记录。当然,讲到这里,离我们要讲的学术人才评价远了一点,但是它却讲到了根源上,具有很好的前瞻性。

大数据之后人才评价的五大变革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评价人才只是一项工作,并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促进更多的学术人才成长起来,而大数据的出现,为学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机会。大数据能够帮助人们快速查阅文献,4000米高的资料,10分钟即可阅读完毕;大数据还能帮助人们快速筛选资料,提炼文献,大大提高科研速度;大数据甚至能够帮助人们发明出新的各类产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引发一场方法论深度的科研革命。谁早认识到这一点,谁将能够抢占先机,走在世界的前列。改进科研人才结构,把懂得大数据的人才吸引进研究团队,这样我们的大学、研究所就能更好的把科研任务完成。展望将来,大数据人才将是学术团队中最为稀缺的“香饽饽”,我们的大学,要为加紧培养这样的人才而策马争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