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衝冠一怒是民間傳奇還是既定事實?從另一個方面來闡述

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是幾百年來被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時間、地點、人物無不在訴說著此間的傳奇。美女英雄的瀟灑多情,成就了一段不愛江山愛美人的傳唱色彩,可是當家國天下,社稷民族放在同一時間段時,這段傳奇,這段男女之情瞬間就變得自私自利,狹隘而空洞,吳三桂、陳圓圓、李自成大順政權、多爾袞大清政權、大明崇禎政權,在那個硝煙瀰漫的1644年,三方政權無不圍繞著大明總兵吳三桂而展開,而增加的那一抹紅袖添香,令得本身以利益和政治而展開的時勢變得有了那麼一絲開春的溫暖,而不再是冰冷的寒冬延續。

吳三桂衝冠一怒是民間傳奇還是既定事實?從另一個方面來闡述

眾所周知的版本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而急轉馬蹄,親率7000勁旅殺回山海關,從此中國淪陷,山海關被獻,異族清政權開始席捲天下,吳三桂成為了倒華急先鋒,從此漢族的英雄轉眼之間變成了漢奸,而且是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漢奸,他叛大明,再叛大順,最後又叛大清,成為了裡外不是人的大奸大惡之徒。

而這一切都和一個叫做陳圓圓的女人是脫不開的,在劉健的《庭聞錄》和徐鼒的《小腆紀年附考》中都有提到,吳三桂在投降李自成而回北京的路上,前後接到了兩批人,都傳達出一個意思,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被下獄了,還被無故給痛揍了一頓,再接著一句,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的劉宗敏給擄走了,到此吳三桂火氣上來,忍無可忍,就有了我們知道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也就有了後來吳三桂叛國的無恥行徑。

吳三桂衝冠一怒是民間傳奇還是既定事實?從另一個方面來闡述

所以我們聽到的說法是,紅顏禍水,陳圓圓和吳三桂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可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其實劉健的《庭聞錄》和徐鼒的《小腆紀年附考》都是在乾隆年間而編纂的,距離事件過去已經不少年頭,不說道聽途說,至少是比起1670年的一本《明季北略》而言,缺乏可靠性(這是專家說的,可不是我說的)。

《明季北略》的敘述意思是:李自成進京,將吳襄下獄,找尋陳圓圓卻找不到,就痛揍了吳襄一頓。這和之前的兩本書所表達的意思可以說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因為這本書中提到的是陳圓圓並沒有被擄走,而前前後後是其父吳襄被痛揍,由此吳三桂一怒而風雲變。

吳三桂衝冠一怒是民間傳奇還是既定事實?從另一個方面來闡述

之所以會有陳圓圓被捲入其中,添加了不少的傳奇色彩,導致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更多的是民間思想的作祟,有點傳奇,有點傳唱,如此才更符合老百姓的憧憬的故事情節,跌拓起伏。

其實對於吳三桂要反叛李自成可以從另一個方面來闡述。首先要說明的是吳三桂開始並不是想做漢奸的,他在異族和漢族之間,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投降了李自成,這從山海關交接就可以看出,不過吳三桂心中也是忐忑而惶恐的,所以在回京的路途中是慢悠悠的走,在這段路途中他了解到了不少信息,李自成的農民政權對京城官員的敲詐勒索,官僚士紳被蹂躪的苦不堪言,這很明顯就是農民政權一朝富貴,忘乎所以,形成了農民階層和地主階層難以調和的尖銳矛盾,哪有什麼朝廷政治可言,一群烏合之眾罷了。

吳三桂衝冠一怒是民間傳奇還是既定事實?從另一個方面來闡述

至此期間,吳三桂對所見所聞有了自己的所想,他對這個新生的農民政權也是心生疑慮的,他的心中的天平開始是左右搖擺了,直到家人的信息送到,他才知道了父親被下獄,而且被無緣無故的痛揍,由此衝冠一怒也是符合情理的。

其實父親的遭遇只不過是一道引子,真正的矛盾是兩個階層天然對立的矛盾,以及李自成農民政權的不作為而導致,多少天來的輾轉反覆和猶豫不決,終於在父親消息到來的那一刻爆發,這是水到渠成之事。

吳三桂衝冠一怒是民間傳奇還是既定事實?從另一個方面來闡述

要怪就怪李自成鼠目寸光,沒有及時的籠絡吳襄,讓手下人而為所欲為,結果導致了大禍,從李自成的陣營可以看出,大順政權缺乏行政人才和有戰略眼觀的軍師,他的失敗早已註定。

將一個國家的沉淪而嫁禍到一個女人身上,還美其言“紅顏禍水”,令人貽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