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養成教育的缺失,造就了一個看似聰明,其實真糊塗的孔融

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曹操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三國志通俗演義》這樣評價:孔融居北海,豪氣貫長虹:坐上客長滿,樽中酒不空;文章驚世俗,談笑侮王公。史筆褒忠直,存官紀太中。孔融的死不能說不是一個悲劇。

家庭養成教育的缺失,造就了一個看似聰明,其實真糊塗的孔融

聰明難,糊塗更難,孔融四歲能讓梨,真的是不會裝糊塗,死在了聰明上?當然不是,本文的立論趨於中立。孔融真的聰明嗎?讓梨的事情就不說了,孔融10歲的時候,跟著父親到洛陽。司隸校尉李元禮名聲顯赫,家裡的門檻很高!沒有才華和名氣的人很難受到接見。孔融對門房說,“我是李家的親戚。”這讓李元禮很感興趣,於是見了孔融,“您與我有什麼親戚?”當然是因為孔融只有10歲,李元禮很有興趣。想看看這個一本正經的孩子怎麼回答自己的問題。圍觀的人很多,孔融根本不怯場,“我的先人仲尼和你的先人伯陽有師生之誼。因此,我們兩家可是老交情了!”圍觀的人都很驚訝,這個孩子太過早慧了!因此孔融的名聲鵲起。

家庭養成教育的缺失,造就了一個看似聰明,其實真糊塗的孔融

可是他真的還是一個孩子,早慧固然是好事,可是這種孩子更難管教,對教育的要求更高,可惜家長只看到了優點,沒有看到潛伏的危機!沒有正確的引導,沒有讓他看到更廣闊的天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都可以避免他誤入歧途,可是孔融的教育缺失了,特別是因為他聰明,在學業上缺乏必要的挫折經歷,性格和心性扭曲了!跟同齡人比,學習能力超強,養成了自以為是,目空一切的心態。本來是一顆好苗子,可是沒有一個好師傅引導,自負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以為天下事情就是那麼回事。結果悲劇了!

人的成長是有規律可循的,不存在超人!也就是說,孩子的每一個年齡段,都需要完成成長的任務。孔融明顯是跳級生,速成的都是低能的,孔融的速成,讓他的人生在某一個方面是殘缺的,如果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頂多在成長的道路上摔幾個跟頭,把課補上就好了!

可是,孔融不行!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在遺傳基因上,決定了他才思敏捷。曹丕就是這樣評價他的,“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如果他僅僅想在文學領域發展還好,必成大器!可是,孔融選擇了一條最危險的人生道路,決定在政治、經濟方面有所建樹,可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讓孔融缺乏必要的訓練,也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劉備家裡是賣草鞋的,可是人家師從高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記載:“(劉備)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盧植可是軍政雙料高人,可見劉備經歷了專業人士的指導。歷史上,對孔融的師承幾乎沒有記載,說明他的師承上是沒有專業性的。

家庭養成教育的缺失,造就了一個看似聰明,其實真糊塗的孔融

本文,篇幅有限,就簡單都是說些有據可查的事情,看看孔融的人生經歷就非常能夠說明問題。

第一件,幼稚無知,沒有頭腦!名士張儉上書彈劾官宦,遭到通緝四處逃難,孔家當時沒有能力庇護,可是孔融看不到這一點,冒險收留了張儉,結果兄長孔褒因為這件事被處死!孔融卻因此名聲大噪,可見,孔融的人生從四歲開始一直被捧著長大,這是一個單一的賞識教育的犧牲品!

第二件,缺乏對時局的認知,沒有政治智慧。把所謂的剛正不阿當武器,這是政治上不成熟。東漢末年,已經是亂世,皇帝都沒辦法,他卻當了出頭的鏟子,到處惹是生非,表面上是正義鬥士,其實,就是一個白痴,皇帝都靠買官維持國家的運轉了,歷史記載:東漢靈帝公開買官:年俸兩千石的官位,標價兩千萬錢,官位的價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萬倍。孔融居然幼稚的以為,就憑著他所謂的剛直不阿,可以扭轉乾坤,結果碰觸了權貴的利益,政治鬥爭失敗,丟了官。可是,他並沒有吸取教訓。這個人浮誇的要命,沒有實力就敢硬碰,董卓當政,他諷刺董卓,曹操當政他諷刺曹操,有人說這是幼稚病,其實他這是用這個方法給自己賺名氣,樹立一個正面的形象,讓別人不敢碰觸。跟軍閥講道理?這不是太過天真嗎?

家庭養成教育的缺失,造就了一個看似聰明,其實真糊塗的孔融

第三件,亂世的英雄,靠的是機謀,和武力!孔融主政北海,被一群農民軍給打的抱頭鼠竄,說明他的軍事才能等於零!

可見,孔融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可是最要命的是他狂妄幼稚。沒有實力敢於同強權對抗,這可不是民主時代,言論自由。更要命的是他對自己的行為和語言缺乏檢點!性格扭曲,說什麼父親只是激情才有了孩子,母親只是載體生了孩子,這幾乎是顛覆人倫的奇談怪論!給了政敵口實,成了禍根。說明,孔融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禮儀教育,家庭養成教育的缺失,造就了一個看似聰明,其實真糊塗的孔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