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酸枝、白酸枝兩方面的區別

紅酸枝的大量被使用是在清朝後期(紅白酸枝大量進口確為清末八國聯軍之後,主要流落地方為各大開放支港口,如上海、蘇州、天津、福建、廣東沿海一帶,明代並未有大量酸枝木之記載。)。因為大陸港口開放之故所引進,滿清末年港口開放,歐洲列強到中國貿易,船舶自中南半島帶來大量的質輕物質與鴉片,所以選擇在當時價低質重的紅酸枝來壓船艙,當回程時,由於貨重所以將木材出售,引起各地港口的紅酸枝傢俱業的發達,所以目前有大量的老紅木舊傢俱的地方都集中在上海、蘇州、天津、福建、廣東沿海一帶之城市。

紅酸枝、白酸枝兩方面的區別

紅酸枝、白酸枝兩方面的區別

一般新料的紅酸枝具有很濃厚的嗆鼻酸味,而舊料紅酸枝就明顯的不嗆,再者以目測,新料紅酸枝顏色是紫紅色,但是較淡,也較具有光澤,而舊料紅酸枝顏色會明顯變深,甚至變黑,色澤黯淡,沒有明顯的光澤,也就是俗稱的退性作用。

紅白酸枝主要有兩方面的區別:

一、毛細孔。白酸枝的毛細孔較小,紅酸枝的毛細孔較大。

二、材色。紅酸枝木材顏色為紅偏紫,顏色較深且容易變深,放置時間越久會越深紫色甚至接近黑色,也就是有很深的色素,用酒精沾布擦拭會得紫色,一般稱之為老紅木,此材有豐富的油質(紅酸枝毛細孔裡的不是水分,是油質與膠質) ,是近代高級傢俱用材。白酸枝性質與紅酸枝多有接近,但色素較淡,也不容易變深,一般稱真紅木或紅木。

不過,紅酸枝被稱為老紅木的老字一般是為了與白酸枝作區別增加上去的,與真正的存放年份的老無關,且目前市面上的老紅木多是屬於新料,不要被老字給騙了。

《紅木》國家標準中並沒有“白酸枝”的名稱,只是業內對顏色淺一些、材質差一些的紅酸枝木的不規範稱謂。但是不管是所謂的“白酸枝”還是紅酸枝,只要確實屬於這一類木材,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木材工業研究所等權威鑑定機構都只鑑定為“紅酸枝”,不鑑定到樹種,並且不證明產地。但是,紅酸材又確有材質上較大的差異,和木材價格上的差異,這就給消費者選購帶來了很大難度。不僅僅是消費者,有時連一些廠家都搞不清楚。據說,老撾和緬甸交界處所產的一些紅酸枝原材,其材質就介於老撾和緬甸材中間,其心材顏色也有深有淺。有些心材,剛切開時顏色淺,在空氣時暴露一階段後顏色就變深了。有些木材商就把這部分顏色變深的木材挑出來,當老撾材賣,確實也蒙過了不少廠家。

基於此種情況,建議消費者在選購時,儘量去信譽好的廠家,可能的情況下,最好看一看廠家的板材,還要注意色淺偏黃色至淺黃色的紅酸枝木料,部分廠家在製作傢俱過程中會進行上色處理。另外,消費者要注意的是,市場上紅鐵木豆曾經被用來仿冒紅酸枝木。紅鐵木豆Swartizia spp.隸豆科,鐵木豆屬。心材淺紅、黃色、紅褐色,久則轉深,帶紫,並常伴有深淺相間的條紋(似肌肉纖維一樣)。結構略粗至細,紋理波狀或交錯。木材有光澤,無特殊氣味和滋味。氣幹密度多小於1.0 g/cm?。產於熱帶非洲,南美洲北部。現在市場上,多俗稱之“紅檀”、“黃檀”,其實它不屬於紅木,也非檀木。

紅酸枝木產量大,有寬大材幅,顏色花紋美麗,材質優良,廣泛用於製作各種類型、款式紅木古典傢俱,也適宜製作裝飾工藝品,樂器、雕刻等。

紅酸枝木中還有紋理特別的類型。有弦切面帶似肌肉纖維一樣的淺色條紋,略似雞翅木“V”形紋理的;也有弦切面花紋扭曲誇張豔麗的。另外如果是紅酸枝的傢俱,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大多數導購員會特別說明是大紅酸枝,產地是老撾,而緬甸產的白酸枝,基本上僅僅會說是紅酸枝木。

偏褐色系的紅酸枝木:心材新切面紫紅褐或暗紅褐色,常帶黑褐或慄褐色細條紋,產於東南亞。質優的心材紫紅色或暗紅褐色,弦切面帶似黃花魚腹部魚皮紋。

偏紅色系的紅酸枝木:心材新切面檸檬紅、紅褐至紫紅褐、常帶明顯黑色條紋,密度重,氣幹密度1.0 g/cm?,主要產地為中南半島。心材材色也是有深有淺,色淺的偏黃色,紋理較直。市場上多見的紅酸枝木紋理較直,有局部似黑酸枝木的慄褐色條紋,業內有稱之為“綠筋”,就像人皮膚下的青筋——血管。質優的久置則木色變深,深棗紅色至紫紅色,色澤頗似檀香紫檀,木質細膩不亞於盧氏黑黃檀,是為紅酸枝木的上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