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精神不要離開身體太遠|《經典中醫啓蒙》轉載之十五

第六章 精神不要离开身体太远|《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十五

精神不要離開身體太遠

中醫常常講“調神”。

很多人覺得調神很玄。為什麼呢?

我們的認知過程中,思維用的原料(感受與概念),表達用的語境、知識體系、模式是現代版的,偏重文字、概念和理論、分科。但是,因為現代人缺乏對無形的神、氣的感受與經驗,教育過程中也沒有接觸過這個領域的概念,所以,讓現代人面對既未感受過,也未接觸過這類傳統醫學的概念的時候,自然是有困難的。

一些謙虛謹慎、心胸開放的學者會一邊存疑,一邊學習,並且小心地求證。這個求證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概念的澄清、理論體系的對比與重建,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身心感受和外在環境、人、事物的交接互動中,真實地體會到傳統文化、傳統醫學的實質與現實世界的契合。

而習慣立足於已知去對待世界的大腦,往往盲目反對,這也顯得僵化而封閉。

從心理學來說,對於無法理解的事物,通常人都會心存恐懼。很多時候,反對是一種有一定保護作用的條件反射,反對程度越高,說明內心的恐懼和心智的固化程度越強。

傳統與現代,有著不同的思維程序。一個只裝了excel 的腦袋碰到一個只裝了word 的腦袋的時候,彼此都會覺得對方很玄,而且他們可能會立場統一地懷疑photoshop先生的世界觀,認為他有幻視,需要吃藥。也可能走到另一個極端,崇拜得不得了。

關於調神,再換個說法,大腦是人體生命活動調節的中樞,現代研究認為,人的下丘腦下方是垂體腺,它是人體所有內分泌腺,包括胸腺、腎上腺、性腺的控制中樞,大腦控制人體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免疫系統。所以,假如一個人的精神心理狀態比較穩定,他的肉體功能也會相對和諧一點。這是近20 年來現代醫學的研究進展,叫做“精神—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軸。

這個說法聽起來好懂一些嗎?其實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這些術語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不過覺得挺科學的就接受了。

對於中醫,現在大家比較關注一些具體的治病方法。但《黃帝內經》認為,治病是失常嚴重而不得不做的事,養生才是大道。

養生的方法很多,從形氣到精神,不同層次。首先是養神。有句話叫作“精神內守”,“形與神俱”也是一個意思,即精神不要離開身體太遠。

傳說印第安人有個風俗,走得太快會停一停,白人就問他,為什麼要停下來?印第安人回答:“走得太快了,我的靈魂跟不上。”

這類認識在《黃帝內經》裡面是非常多的。被思想拖著的肉體走得太快,或是想得太遠,就容易“魂飛魄散”,因而“形骸獨居”,就離行屍走肉不遠了。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像一個房間裡,主人在家,小偷就不敢進來。精神內守的時候,人就像不漏氣的氣球,三焦會運轉得很好。如果你總是有很多遠大的發展計劃,一直在思考,想得很遙遠,心到處跑,而不在自己這裡,晚上也不好好睡覺,那就是“開而不闔”的狀態。如果一直處在這種狀態,就會虧空。

《黃帝內經》對養生和養神還有一個更高的要求——“恬淡虛無”,接近道家、佛家成就者的狀態。“恬”是安靜、安然的意思,帶著放鬆的、微微的甜美。而電視劇裡常見的大喜大悲是相對偏執、失中、失守的狀態,不是一個平常的中和狀態。

這個“恬”如果換成“甜”,即“甘”的意思,中藥有一個原則叫做“甘以緩之”,意思是所有的藥,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讓人的精神、

身體的運轉,包括人看待問題的方式及態度柔和、緩和起來。現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緩”,比如神經衰弱、焦慮症、躁鬱綜合徵等,都是這個時代所常見的,其實是大家陷入了一種太快、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狀態。太急了,神就飄在外面,氣機也浮動不定,既緊且亂,生理功能也就跟著失調了。所以中醫認為一切病開始先是神病,然後是氣病,再到血病,最後才到什麼?形病。

第六章 精神不要离开身体太远|《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十五

“淡”是什麼意思呢?“不那麼在意,無可無不可,都可以。”於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間,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執著於目標,也沒有想要控制局面。這個狀態,年紀大一點,經歷多且還能“精神內守”的人容易做到。

所求所想的少一點,有為的習性輕一點。佛法常說“自淨其意”,儒家講“思無邪”,道家說“為道日損”,都在講要簡單一些、樸素一些。

簡單、樸素了,神容易安下來,因為不折騰了。“狂心稍歇”,神就容易清淨。故宮有乾清宮,“乾”就是天,天對應神、氣,地對應肉體。《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裡面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清淨的時候,你的精神志意就相對穩定調和,陽氣闔得住,邪氣就不容易傷害你。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解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這裡是講精神失於專注穩定的後果,此謂自傷,會消耗我們的生命力。

壯士在文明社會

關於形、氣、神的望診,在平時生活中就可以觀察學習,《黃帝內經·靈樞·根結篇》描述了不同類型的體質。人有“骨節之大小,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還談到布衣匹夫之士和王公大人的不同,後者往往“身體柔脆,肌肉軟弱”,不能耐受太強烈的治療。我們現代城市裡很多人的體質、心質都柔弱無力,體魄、心志不足,生活、學習、事業就會辛苦些。

簡單來講,“形”有輕重與厚薄,氣有虛實開闔,神有定散、敏鈍、清濁。

比如張飛、樊噲體形厚重,他們的氣是什麼樣的呢?作為武將,大多是厚重偏實的。以他們應對危難的自如和靈活來看,神是相對定且敏的。

想象一下蕭何。蕭何的神肯定也是定和敏,更是清晰的。他的形氣呢?跟武將相比可能稍微薄一點。

林黛玉,她的神很敏感,但很弱,而且不定,所以才會被細小的事物擾動,看到花落就觸景生情。現在很多人還追求這個調調。這裡有種美,但是病態的美,是生命力不足的表現。林黛玉的形氣肯定是不足的。

還可以從傳統的相學上來學習體會中醫的望診。相書上講:形氣神偏厚且定的人主富,有錢、有資產、有資源;形氣偏清,尤其是神氣偏清透乾淨且定的人,主貴。一般來說,出家人的神氣也是偏清的,因為不入世;有風骨的文人、藝術家也有清逸之氣,因為與自然交流得多些; 清官,因為潔身自好,有清正之氣。神清一點,身體也就乾淨些,邪氣少,即使邪氣進來也不容易留下。

厚的人寬容一點,能容,能化。神氣清是好事,如果太瘦、太虛,容易孤僻或者挑剔,容化的力量不足。各有長短,要取長補短。

第六章 精神不要离开身体太远|《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十五

從臨床來說,厚重的人吃素淡一些比較好,因為厚重容易存東西,留邪氣。現在問題來了:體質或神質偏厚重的人,氣的運行是偏開還是偏闔?

聽眾們:闔。

李辛:對,他們容易闔,所以容易收聚東西。這個趨勢就決定了他們未來容易發生的問題。

比方說張飛或者李逵那種體質的人,畫裡都是膀大腰圓的,喜歡吃肉、喝酒,他們的三焦是一個大鍋爐,需要的水和煤很多,火力大、功率大,壓力也大。他們要是活到50 歲以後,比較容易得什麼病? 堆積的病。

聽眾:脂肪肝。

李辛:對。還有比如高血糖、高尿酸,如果脾氣暴一點又不愛運動,容易得高血壓。

這樣的人氣壯如牛,如果在古代去打仗,要背幾十斤的兵器,戎馬生涯能夠化解掉內在的壓力和堆積的力量。現代很多三高的人如果活在古代會健康很多。

我剛到北京生活的時候,買菜碰到個賣豬肉的北方男人,像古代的樊噲,夏天上半身裸露著,胸肌發達,都是毛,一身汗。我說來兩斤肉,他很不屑地看看我,兩斤?北方人一般都買五斤、八斤燉一鍋。我說,人少,吃不了那麼多。他說,好吧。手起刀落剁下一塊,一稱還就是兩斤。

這在古代都是壯士,在文明社會是很憋屈的。哪怕以後他有錢了,喝拉菲、開寶馬,跟很多小心翼翼的文明人周旋,那個雄壯的生命力還是沒去處。

現在這個時代的城市生活,人們頭腦用得多,身體用得少,坐得多,動得少,社會要求循規蹈矩。但很多人的內在是有像武將一樣的生命力的,所以很多能量就沒有去處。

城市裡有香道、茶道、書畫興趣班、參禪打坐等活動,但是靜的多,動的少,需要坐下慢慢練的多,痛痛快快出汗的少。中國傳統文化不只有文雅的一面,也重視勇猛精進、浩然蓬勃、自強不息的生命力。

雖然書畫、茶道也是表達生命的一種通道,但還不夠,我常常推薦人去學武術,比如詠春拳、八卦掌、形意拳。這類把力量發出去的“陽性”活動適合厚實的人群,以及身心內部有能量,但沒合適通道的人群。慢跑、徒步也可以。

生命力需要通過合適的方式達到開闔得當。開得出去,收得回來,得到一個“中和”的自然狀態,不能瘀在裡邊。

第六章 精神不要离开身体太远|《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十五

關於作者

李辛,中醫師,心身醫學碩士。師承國家級名老中醫宋祚民先生。現任上海自道精舍、浙江天景生公益基金會顧問,法國藍之樹學會顧問。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兒童健康講記:一箇中醫眼中的兒童健康、心理與教育》2015年立品圖書出版。

...................................................................

第六章 精神不要离开身体太远|《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十五

《經典中醫啟蒙:一箇中醫眼中的生命、健康與生活》於2018年5月在立品圖書出版。噹噹、京東、亞馬遜等網店有售。

噹噹購書 京東購書

...................................................................

第六章 精神不要离开身体太远|《经典中医启蒙》转载之十五

噹噹購書 京東購書

................................................................

閱讀2017年11月之前的文章

請移步QQ空間“李辛的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