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撷英:十则国学劝学语 传承经典放异彩

《论语》撷英:十则国学劝学语 传承经典放异彩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的创始人。《论语》中的“子曰”意为:孔子说。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通“悦”,高兴、喜悦。愠:音yùn恼怒、怨恨。)

译文:孔子说:“学习以后,能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感到很快乐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埋怨,不也是一位有教养的君子吗?”

《论语》撷英:十则国学劝学语 传承经典放异彩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安:安逸。就:靠近、接近。正:匡正、纠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吃饱,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聪明敏捷,说话谨慎小心,能经常向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了。”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能够在温习旧知识时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论语》撷英:十则国学劝学语 传承经典放异彩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音wǎng,迷惑而无所得。殆:音dài通“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有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弟子,姓仲,字子路。女:通“汝”)

译文:孔子说:“由!我把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教给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论语》撷英:十则国学劝学语 传承经典放异彩

6、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矩:法度之器)

译文:孔子说:“我15岁时,有志于做学问;30岁时,能牢固地自立了;40岁时,已经明白了各种事情而不会感到疑惑;50岁时,知道天命是什么;60岁时凡是听到的都能辨别清楚,明白贯通;到70岁时,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超越法度。”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从心里以它为乐。”

《论语》撷英:十则国学劝学语 传承经典放异彩

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记住。厌:满足。)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黙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厌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些事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9、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几个人,“三”并非实指,是虚数。)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某方面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不好的地方便改正。”

《论语》撷英:十则国学劝学语 传承经典放异彩

10、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识:记在心里。)

译文:孔子说:“大概有不懂装懂的人吧,我没有这等事。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第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的。”

《论语》撷英:十则国学劝学语 传承经典放异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