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擷英:十則國學勸學語 傳承經典放異彩

《論語》擷英:十則國學勸學語 傳承經典放異彩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書,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學的創始人。《論語》中的“子曰”意為:孔子說。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說:通“悅”,高興、喜悅。慍:音yùn惱怒、怨恨。)

譯文:孔子說:“學習以後,能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感到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感到很快樂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埋怨,不也是一位有教養的君子嗎?”

《論語》擷英:十則國學勸學語 傳承經典放異彩

2、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安:安逸。就:靠近、接近。正:匡正、糾正。)

譯文:孔子說:“君子吃飯不要求吃飽,居住不要求舒適,做事聰明敏捷,說話謹慎小心,能經常向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的缺點,這樣就可以說得上是好學了。”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能夠在溫習舊知識時有新的體會和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論語》擷英:十則國學勸學語 傳承經典放異彩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罔:音wǎng,迷惑而無所得。殆:音dài通“怠”,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有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由:孔子的弟子,姓仲,字子路。女:通“汝”)

譯文:孔子說:“由!我把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教給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

《論語》擷英:十則國學勸學語 傳承經典放異彩

6、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矩:法度之器)

譯文:孔子說:“我15歲時,有志於做學問;30歲時,能牢固地自立了;40歲時,已經明白了各種事情而不會感到疑惑;50歲時,知道天命是什麼;60歲時凡是聽到的都能辨別清楚,明白貫通;到70歲時,我就可以隨心所欲,但也不會超越法度。”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知道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從心裡以它為樂。”

《論語》擷英:十則國學勸學語 傳承經典放異彩

8、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識:記住。厭:滿足。)

譯文: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黙記在心裡,勤奮學習而不厭倦,教導別人而不倦怠,這些事對我有什麼困難呢?”

9、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幾個人,“三”並非實指,是虛數。)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某方面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不好的地方便改正。”

《論語》擷英:十則國學勸學語 傳承經典放異彩

10、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識:記在心裡。)

譯文:孔子說:“大概有不懂裝懂的人吧,我沒有這等事。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第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樣的知是僅次於‘生而知之’的。”

《論語》擷英:十則國學勸學語 傳承經典放異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