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抗日戰爭中,一方拼刺刀而另一方也要和他們對拼刺刀,難道是沒有子彈嗎?還有什麼目的?

籃球先動的手


題主問抗日戰爭中,為何一方拼刺刀另一方也要和他們拼刺刀,巴山夜雨涮鍋為您做如下回答:(1)響應拼刺刀的,一定是認為這樣對自己比較有利,或者沒有太不利(2)這種刺刀禮儀也並不是總被遵循。


先說說大規模拼刺刀發生的幾種情況。

情況之一,是進攻的一方已經衝到了陣前,雙方距離極為接近。這時候,由於中日雙方都缺少強大的近距離火力,槍彈又容易在混戰中誤傷友軍,這時候上刺刀與敵人肉搏成為了相對最有利的一種戰法。當然,這種刺刀會戰的發起有不同的情況。有時候是進攻方直接端著刺刀衝進防守方針線,有時候是防守方面臨敵人衝入陣地,以刺刀發起逆襲。不管哪一種,對方基本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應戰。

情況之二,是雙方膠著戰鬥中,其中一方因為彈藥不繼,或者處於絕對劣勢,被迫以刺刀發起困獸之鬥。畢竟刺刀不消耗彈藥,而且也能最大限度拉低雙方兵器上的差距。不過,這種情況下,中國軍人主動發起的刺刀搏鬥,比較容易得到日寇的響應。因為日寇有所謂武士道精神,對刺刀很狂熱,且自恃刺刀技術好,認為用刺刀擊敗中國軍隊更顯得皇軍威武。相對而言,中國軍隊沒有那麼教條,在能用火力解決的情況下不會去和鬼子拼刺刀。電影《臺兒莊會戰》中最後十幾個鬼子退到膏藥旗下,企圖發起刺刀玩命,直接被一梭子掃翻了。

情況之三,是雙方在遭遇戰中忽然相逢,形成混戰。這時候火力難以發揮,就只能靠刺刀見真章了。

除了上面三種情況外,有時候在雙方火力都沒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也可能出現一方發起刺刀挑戰,另一方迎接挑戰,都試圖以刺刀戰勝敵人的默契。這種情況往往是雙方都士氣高昂,要用刺刀見紅的精神壓倒敵人。在百團大戰中,八路軍攻打日本據點時,出現過我軍一個排與敵軍一個不滿編的小隊進行刺刀決鬥,最後雙方几乎同歸於盡的慘烈戰鬥。


巴山夜雨涮鍋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了《亮劍》!

《亮劍》裡有一集是李雲龍帶領八路軍跟鬼子拼刺刀,原因是小鬼子被包圍了,就退了子彈要拼刀,李雲龍不也沒含糊嗎,大刀在手一砍一流衚衕啊,喊殺聲讓人熱血沸騰,呵呵,結果最有意思的一幕發生了,趙政委趕來了,拿著衝鋒槍上來就突突,他一突突,李雲龍就洩氣了,看了一眼趙政委,趙政委來了一句,趕緊消滅殘兵、打掃戰場,咱們得保存實力……

哈哈!看到那個地方我都樂了,趙政委真是書生抗日,講究的是效率;而李雲龍則不同,他不僅要消滅敵人,而且要“出氣”的同時還得讓小鬼子心服口服外帶佩服,倆人的民族仇恨都很濃,但風格完全不同!

拼刺刀其實並不多見,打仗都是遠距離的協同作戰,只要雙方其中之一已經明顯出現頹勢,那基本就交替撤退了,如果真拼刺刀了,那一定是一方已經明顯輸了(可能是彈藥沒了或者無退路了),但是不想投降,決定戰死沙場了,那人家要一個體面的有自尊的死法,你能不答應嗎?這時候不應戰,太丟份兒!《亮劍》裡趙政委那個確實挺逗……😂


我是BLAH,如果跟小日本鬼子拼刺刀,我敢應戰!


BLAH



用戶64077389477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不是這麼一回事。雙方拼刺,基本是距離在25米之內。

在稍遠的距離,只要能夠不肉搏,一般就會使用步槍、機槍、手榴彈甚至衝鋒槍對射。日軍沒有衝鋒槍,但我軍還是有少量的。

為什麼大家看電影,一方拼刺刀,另一方也要拼,主要是不這樣不行。

拼刺距離在25米之內,按照人類奔跑速度,10幾秒內兩軍就會交手。

肉搏和其他作戰不同,雙方是一場大混戰,拼刺的兩人不斷變換位置。

這種情況下,是根本不可能開槍的。

二戰中的步槍穿透力驚人,近距離一槍最少打穿2個人。如果你拼刺時候開槍,可能誤傷的自己人比敵人還多。

那麼有人說了,為什麼對方衝過來拼刺,我要也做拼刺準備?為什麼我不能繼續開槍呢?

這是因為拼刺是要準備的,至少要統一上刺刀,做好拼刺的準備。

如果你不準備反而胡亂開槍,對方衝入你的對列拼刺,你連準備都沒準備好,等於光捱打不能還手了。

只要打肉搏戰,就說明戰鬥到了極其關鍵的時候,勝負就在這一刻了。你光捱打還不如直接投降了。


薩沙


其實,在抗日戰爭中,從來沒有什麼交戰法則,要求一方拼刺刀則另一方就要配合。

拼刺刀通常發生在以下兩種情況:一是雙方已陷入短兵交接,拼刺刀比開槍更方便,更有利於殺傷敵人;二是沒子彈了,通常都是中國軍隊先沒子彈了,而日本鬼子正好很愛拼刺刀。

在抗戰早期,中國軍人在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時候是非常吃虧的。當時日本鬼子普遍裝備的三八式步槍,槍身加上刺刀全長接近1.7米,而中國當時的中正式步槍呢,槍身加上刺刀只有1.6米長。一寸長,一寸強,日本步槍和刺刀長出的這10釐米,在白刃戰中的作用非常大。此外,日本刺刀的質量非常好,同時日本鬼子拼刺刀訓練的水平也很高。

很多人從影視中可能注意到一個怪異的細節,日本鬼子在拼刺刀的時候,要先把子彈退掉,這是什麼鬼?難道真的是武士道精神呢?其實不然,這完全是出於戰術上的考慮。

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特點是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所以射程遠、打得準,也適合白刃戰。但是,也正因為彈丸初速高,命中後往往易於貫穿,而在白刃戰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子彈貫穿後就容易誤傷自己人。

此外,如果在拼刺刀的時候還隨時做好射擊準備,手指就必須放在扳機上,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問題:其一,只要雙方武器一磕碰,就會走火;其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槍,影響了持槍姿態,拼殺中也使不上全力。還有一點,三八式步槍太長,轉動槍口瞄準對方的力距也長,如果對方不是出現在正前方,轉動槍口的時間太長,可能槍口還未到位,自己就已經被刺倒了。

正是出於以上種種考慮,日本鬼子在拼刺刀前才會退掉子彈。

針對這一點,後來中國軍隊在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時候,最佳方式就是以大刀配駁殼槍。面對端著刺刀衝上來的日本鬼子,先是左手使用沉重的大刀磕開對方的第一次突刺,然後右手一扳駁殼槍,把日本鬼子的腦袋打開花。

儘管戰爭初期,日本鬼子依靠單發步槍和白刃格鬥,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可是到了戰爭後期,尤其是日本軍隊和美國軍隊交鋒之後,可謂吃夠了苦頭,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日本鬼子的愚昧和狂妄自大。


非白非黑


其實到了拼刺刀白刃戰這一步時,多數情況下是我軍彈盡糧絕,而日軍由於戰略物資充足,後勤補給能力強,他們的槍中還是有富裕的子彈的,但日軍聽到我軍的衝鋒號響起,知道馬上就要進行白刃戰了,這時候日軍不會往槍裡裝子彈,而是退掉膛中剩餘的子彈,開始了“爺們兒”式的廝殺。

很多人在看那些抗日神劇中也會經常看到白刃戰的畫面,而在日本陸軍操典中,確實有白刃戰之前退掉子彈的條令,但是不要以為日軍真的“很有風度”與我軍官兵展開激烈拼殺,更不要以為他們崇拜武士道精神,恰恰相反,這是他們更加卑劣行徑的體現。

雖然身材短小,但戰鬥力不容小覷,白刃戰是對自身軍隊素質過硬的自信

在抗戰時期,日軍投入中國作戰的部隊大部分都是精銳的常勝師團,其單兵的素質非常高,很多士兵都是從小就接受訓練,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訓練就是拼刺訓練。

國軍中有很多軍政要員在日本軍校接受過教育,比如蔣介石、閻錫山等,但日軍重視的拼刺訓練並未對國軍部隊產生什麼影響,而黃埔軍校在成立之初,只將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重點培養學生的忠誠意識,在培養軍官戰術素養方面似乎還不如北洋系的保定軍官學校,並且蘇聯的蘇式拼刺術對黃埔軍校的教育影響也是極為有限的。

直到中德軍事合作以後,國軍部隊受到德國軍事思想的影響,更加重視步兵的射擊速度以及火力持續性的訓練,只有在巷戰或者戰壕突擊戰等個別情況下才會進行白刃戰。

但這時候的白刃戰只是匕首或者工兵鏟等裝備,而當時國軍的裝備、彈藥供應、射擊技術遠落後於德軍,照搬德軍操典而忽視白刃戰的訓練,在後來的抗戰前期吃了大虧。因此,抗戰初期日軍在面對國軍白刃戰時是有心理上的優勢的。

而對於紅軍來說,白刃戰雖然常用,但卻是出於無奈,主要是因為工農紅軍早期的裝備極其落後,只能依靠冷兵器來解決問題。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初期,甚至出現了梭鏢營,當時有一個獨立營約500多人,步槍卻只有60支,梭鏢紅纓槍倒是有400多支。

即便紅軍的槍械裝備比例提升以後,由於刺刀嚴重供給不足,當時的很多戰士仍然攜帶笨重的大刀或者長矛進行白刃戰。

由此可見,當時的抗戰軍隊由於在訓練方面不重視或者裝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與日軍進行白刃戰,心理上就有些怵,而日軍很早就重視刺刀訓練,完全是有預謀的。當然,還有其他原因。

近距離格鬥,混亂之下容易誤傷

如果真沒有子彈,那肯定無疑會進行白刃戰了,然而打仗的那麼多士兵,怎麼會那麼巧都沒有子彈。事實上,不到萬不得已日軍也不會進行白刃戰的,畢竟贏得勝利才是最重要的。

當抗戰士兵冒著彈雨衝到日軍眼前,日軍就必須進行近距離格鬥了,而出於大量統計數據之後才作出的決定。當時日軍使用的是三八大蓋,只能存五發子彈,裝填子彈根本來不及,只能匆忙應戰。

而日軍對於拼刺刀有標準的套路,在拼刺刀時的準備姿勢是一隻手托住槍托,另一隻手握住前護木,在胸前斜向上保護要害,隨時能夠刺殺或者格擋,但日軍使用的步槍有個缺點,手指為了全力握槍就必須扣在扳機處,只要雙方槍支磕碰一下就容易走火,並且子彈近距離穿透力極強,很容易擊穿敵人的同時又擊中友軍。

因此,在抗戰過程中,只要一方拼刺刀,另一方在來不及換填子彈的情況下也會進行白刃戰,當然槍裡有子彈還是會開槍的,直到子彈打光了才衝上去近距離格鬥,真到了近距離廝殺格鬥了,反而不會開槍了,主要擔心近距離開槍會誤傷友軍,也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紳士風度”、武士道精神。


小小嬴政


這個不是絕對的,視情況而定!

拼刺刀這個問題從日本方面角度來說,日本人武士道精神深入骨髓,崇尚個人勇武,此外1904年打俄國仰攻203高地時,硬是靠著屍體填滿山溝,以及嗷嗷叫不怕死的精神付出幾萬人的代價,拿下這個據說只有四挺機槍的高地。


因此,這種敢戰敢死的精神在後來當時盛行軍國主義的日本被推崇到極致,認為在戰爭中能夠鼓舞士氣,此外還能讓對手恐懼,這是精神層面,此外日本相當重視單兵作戰能力。

幾乎每個老兵都是射手,也是白刃戰的高手,這也是為什麼抗戰前期日本兵如此難打的原因之一,此外自身還有原因就是日本一個島國,資源匱乏,衝鋒槍什麼的不是不能造而是沒那麼多資源,因此日本喜歡白刃戰不是沒有原因。

而當時日本主要對手是中國,也是白刃戰主要發生的戰場,為啥,因為當時中國窮啊,大炮不能造,飛機打一架少一架,工業生產能力簡直慘不忍睹,特別是國民黨非嫡系部隊以及八路軍那是更窮!

所以經常是要麼沒子彈了撤退,要麼沒辦法拼刺刀,而日本兵就喜歡這個,缺子彈的情況不多,更多的是在最後關頭喜歡一波萬歲衝鋒解決對手!




但是白刃戰在太平洋戰場失靈了,因為美軍可沒功夫也沒這個心情拼刺刀,大炮,飛機,機槍,衝鋒槍,手槍,各種招呼,通常日本鬼子還沒近身就被幹沒了。

所以拼刺刀這樣的場景多發生在中國戰場上,當年蘇聯出兵東北,日本兵更沒有機會使用刺刀,近身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大規模拼刺刀這樣的戰術的出現還是因為綜合國力的因素在裡面!


飛魚小侃


  1. 日軍為什麼拼刺刀前要退子彈

  2. 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為什麼也要對拼刺刀,能不能開槍而不拼刺刀
  3. 有沒有情況是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不拼刺刀

拼刺刀的來源

說到日軍拼刺技術的淵源,儘管有中古時期開始發展的被稱為“劍道”的獨具特色的器械搏擊術,但它與刺槍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戰國時期“足輕”們所使用的竹槍是被武士階級所不齒的,因此槍術的發展也無從談起。

竹槍

實際上,對於日本而言,大規模的刺刀技戰術訓練仍然始於19世紀末期。在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陸軍中,受法國陸軍重視白刃戰傳統的影響(1873年頒佈的第一版《步兵操典》就是譯自法文),刺刀訓練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特別是在1877年的西南戰爭期間,精於近戰格鬥、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的西鄉軍在白刃戰中曾給予政府軍以重大殺傷,戰後,日本陸軍開始進一步加強對普通士兵的白刃戰訓練,同時,針對日軍士兵特點的“銃剣術”技戰術動作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1904年在上海,日本軍事劍術隊與英國皇家海軍刺槍團的對抗性表演中,日本方面經過精心設計的無懈可擊的單兵刺槍術曾給予在場的各國觀察員以深刻的印象。


與西方列強相比,日軍將所謂的“精神力”和意志的作用被提高到了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強調進攻精神,把精神力作為戰鬥力的主體;認為以刺刀突擊才能取得最後的決勝,因此“以肉搏戰制勝”的觀點在當時的日軍高層中大行其道。這固然是因為日本與當時的西方列強相比,工業和經濟實力仍然相對落後; 但軍部高層對陸軍火力的進步對作戰的影響沒有足夠的認識,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1905年日俄戰爭的慘勝,使日軍片面的依靠所謂的“白兵突擊”,對於速射火力可以改變戰場形態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日俄戰爭

此外,一戰中歐洲戰場殘酷的塹壕攻防戰,對於日軍來說並沒有直觀的認識;歐洲人眼中的“大戰”,對於日本人來說只不過是在亞太地區幾場“輕鬆的勝利”而已。因此在昭和7年(1932年)的步兵操典中,仍然強調“充溢的攻擊精神可以凌駕與物質的威力之上”。

對於中國國民黨軍隊來說,國民黨高層軍政人員的日本軍校教育的背景,似乎並未對部隊拼刺訓練產生什麼積極的影響。而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德軍事合作中,國民黨軍隊特別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受德國軍事思想的影響頗深。由於德國陸軍在傳統上更重視步兵射擊的速度及戰場上持續性的火力,只有在巷戰或者塹壕突擊戰等個別情況下,德軍步兵才使用手榴彈、匕首和工兵鏟等裝備進行白刃戰。這一點並不符合當時中國軍隊和以日本為假想敵作戰的實際情況。

國民黨王牌特種部隊:委員長特別衛隊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實際上日軍比當時的中國軍隊更加重視拼刺刀。在抗日戰爭時期,中日軍隊打仗,日軍很愛拼刺刀。更讓人不解的是,日本鬼子在拼刺刀的時候,要先把子彈退掉然後拼刺刀,而且這竟然是日本陸軍步兵操典的規定。可以看出日軍拼刺刀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缺乏子彈,那是為什麼呢?

日軍為什麼拼刺刀前要退子彈

日軍為什麼要在拼刺刀的時候退出子彈呢,難道真的是武士道精神呢?其實不是,完全是為了戰術上的考慮。是日本軍隊根據實戰檢驗做出的結論,這和日軍的兵器是相吻合的。

日軍的制式輕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

它的特點就是彈丸初速高,瞄準基線長,槍身長。這樣的特點使三八式步槍射程遠,打得準,也適合白刃戰。三八步槍的缺點是因為彈丸初速高,質量好,因此命中後往往易於貫通,創口光滑,一打兩個眼。白刃戰中,這個缺點更為突出,因為白刃戰中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使用三八式步槍貫通後經常誤傷自己人。而且,由於貫通後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後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更為嚴重,而被貫通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失去戰鬥力,仍然能夠反擊。因此日軍做這種規定,一方面為了加強其傳統“武士道”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實際情況的需要。

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為什麼也要對拼刺刀,能不能開槍而不拼刺刀

對於日軍來說,在拼刺刀戰中,日軍標準的刺殺準備姿勢為一手握前護木,一手握槍托前段彎曲部,槍托稍下垂在支撐腿側面,半斜向面對對手,刺刀尖略與眉平,這樣,槍從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護住頸、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問題是擺出這個姿勢後,步槍的槍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對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鬥起來射擊的機會就少了很多,而且如果作射擊準備,手指必須放在扳機上,這就造成了兩個嚴重問題:

  1. 只要雙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會走火

  2. 手指不能全力握槍,影響了持槍姿態,拼殺中使不上全力

另外,三八式步槍太長,轉動槍口瞄準對方的力距也長,如果對方不是出現在正前方,轉動槍口的時間太長,可能槍口還未到位,自己已經被刺倒,因此,白刃戰中能夠有效射擊的機會很少,保留槍膛中的子彈,進而進行射擊的機會微乎其微,反而影響了肉搏動作的質量。所以對於日軍來說,拼刺刀時是不太可能開槍的。

對於中國軍隊來說在抗日戰爭早期,中國軍人在和日本拼刺刀的時候是落下風的。當時日本的三八式步槍,槍長加上刺刀,全長接近1.7米,比一個人還要高;

可以看到三八式步槍比日軍還高點

反觀中國的中正式步槍,槍長加上刺刀,只有1.6米長。“一寸長、一寸強”,日本步槍和刺刀長出的這10釐米,在白刃戰中的作用非常大。而且日本刺刀的質量非常好,同時日本訓練水平也較高,所以抗戰初期中國軍人在與日本拼刺刀時非常吃虧。據說,8箇中國士兵才能對付一個日本鬼子。可能有朋友會說:“那不拼刺刀開槍就好了。”其實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也曾經和日本鬼子拼過刺刀,可以說拼刺刀也是那個年代比較普遍的。那是不是我們真的在拼刺刀時候不開槍呢?

後來,中國人總結出了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訣竅,就是用我們的大刀對付日本的刺刀,需要說明的是,不是純以大刀做武器,還必須配備駁殼槍:先是左手使用沉重的大刀磕開日本鬼子的第一次突刺,然後,或者用大刀近戰中更靈活,劈、砍、刺;或者來乾脆的,右手用駁殼槍,一槍把日本鬼子的腦袋打開了花。 如果只有大刀和鬼子硬拼,就有點難受了,刀法嫻熟,膽子大的,可以佔有優勢,刀法不行的,很可能和敵人同歸於盡。當被鬼子一刀刺中時,可以抓住其槍身不讓其抽槍後撤,然後咬牙上步、拼命一刀!

西北軍“手槍連”的基本裝束

因此,對付小日本的拼刺刀,駁殼槍配大刀,是最好的武器,而且,駁殼槍有20發的彈夾,可以連射,幾十人同時以駁殼槍掃射,密集的火力足以擊潰幾倍於自己的對手。最有名的是長城喜峰口戰鬥中,二十九軍在趙登禹將軍指揮下,殲敵5000餘人,其中大刀隊殺敵數百人。

有沒有情況是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不拼刺刀

有的,美軍就是一個。美軍學習了中國的大刀加駁殼槍的經驗。認為白刃戰中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手槍對抗日軍的刺刀。美國就給士兵們裝備了11.43MM的柯爾特M1911手槍。同時配有鈍頭彈,這種槍的子彈力量非常大,足以一槍把衝上來的鬼子爆頭,跟現在打遊戲一樣痛快過癮。最有名的戰鬥就是在瓜達卡納爾島的叢林裡,當時,美國的約翰·巴錫龍軍士用一支M1911手槍和兩挺機槍交替射擊,獨自一人阻止了日軍一個連的自殺式衝鋒,直到破曉增援來到他的陣地時,發現周圍趴著有近一百具日軍屍體。

約翰·巴錫龍軍士

結論

現在看來,日本鬼子當時使用刺刀肉搏,有點落後了。儘管戰爭初期,依靠單發步槍和拼刺刀,日軍佔據了一定的優勢;可是,到了戰爭後期,尤其是日本軍隊和美國軍隊交鋒之後,吃夠了苦頭(經驗主義害死人)。因此,一方要拼刺刀,另一方完全沒必要理會,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才是取勝之道。


松鼠講武堂


千萬不要相信影視劇中為了突出主角光環而設計的種種劇情,比如一個壯士在快要死的時候顫顫巍巍的靠近追殺他的鬼子,全體鬼子便一臉懵逼的注視著他,在背景音樂和慢動作渲染下他緩緩抽出刀,然後畫面定格,切換為快動作,一頓亂砍讓幾個鬼子領了盒飯。

這時鬼子們手中都有槍,但他們並不用,甚至這群二貨還退掉了子彈,簡直是聖母般的仁慈。然後背景音樂再次響起主角在身中數刀後站起來又倒下,站起來又倒下,日本鬼子的鋼刀都斷了也沒砍死他。



當背景音樂結束時,男主角居然奇蹟的殺死了所有鬼子兵,注意,這時候對面的日本鬼子頭目絕對不會死,而且不會受傷。他罵了一句八格牙路,你妹的你剛才怎麼不上?等你的人死光了你才反應過來。


然後鬼子戴上手套,雖然他身上彆著手槍,身邊有很多步槍,但他堅決不用!他抽出象徵皇權的武士刀,與男主角展開殊死搏鬥,最後兩個人筋疲力盡,但鬼子依舊佔領上風。在殺了男主角之後仰天大笑,剛想走就被躺下的男主角撿起地上的手槍一槍斃命,兩人同歸於盡!

當然,現場上絕對不會發生這種事。如果真的是一個壯士遇到一群鬼子兵,而自己又身負重傷沒有子彈,那他的鏡頭只有一個:“壯士,卒。”或者被抓回去嚴刑拷打,戰場上沒有那麼仁慈,誰先沒子彈誰先死。


歷史密探


其實最主要的是:中日雙方都缺少自動火力,白刃戰是近距離作戰的唯一方法

日俄戰爭、一戰都已經告訴我們,在塹壕戰和陣地戰中,短兵相接最好用的是手槍和使用手槍彈的衝鋒槍。真正意義上的刺刀見紅在狹窄的塹壕中式很難發揮作用的。

但在中日戰場,這兩個國家的戰鬥裝備中,用於近距離作戰的只有刺刀。

從裝備的角度上看,中國軍隊的武器五花八門,但主要是國民政府生產的中正式步槍,毛瑟式步槍,莫辛納甘步槍,就更別說在老的老套筒和漢陽造了。這些步槍的特點就是標準的一戰步槍,長而且都配有刺刀座,採用非自動供彈方式,而且彈容量較低。

中國軍隊的自動火力僅為毛瑟式衝鋒手槍,少部分進口的MP18和自行仿製的花機關槍,至於湯姆森這種槍,那就太奢侈了。輕機槍有ZB-26,啟拉利KE-7,少部分的麥德森機槍和數量較少的紹沙輕機槍。這些機槍的特點都是很少能伴隨火力衝鋒,因此除了張大彪、魏和尚、張迷龍這種猛男,很少有衝鋒陷陣的。

不過跟日本人比起來,咱們還是有不少自動火力的,至少我們非常重視自動火力。

日軍的自動火力就更不用說了,抗戰早期的大正十一歪把子輕機槍,日本人都不愛用。後來被逼的沒招換裝了96式輕機槍和99式輕機槍。至於衝鋒槍更是隻有百式衝鋒槍,還主要在太平洋戰場中,中國戰場日軍的武器基本就是三八式+大正11式+92式重機槍。

而且日軍非常重視白刃戰(日方稱為:銃劍數),在訓練中白刃戰是重中之重(乃木希典靈魂附體)。而且日軍的伙食非常好,老百姓餓死也要讓軍隊吃飽穿暖(日本士兵的強壯是建立在老百姓餓的半死不活的基礎上的,稅收非常重)。再加上三八式步槍在拼刺中的優勢,日軍只要對中國軍隊發動衝鋒,中國軍隊只能被迫進入白刃戰,然後被兇猛如惡犬一般的日軍刺死,交換比一般在1:4以上。

所以對於中國軍隊來說,能夠發揮自己的智慧,利用戰術儘量避免白刃戰,發展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才是中國軍隊的精髓所在。如果條件允許,沒有一個指揮官會讓士兵拋棄現代戰爭的武器去與比自己強壯的士兵拼刺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