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蔡贤毅




朱由校是明朝第15位皇帝,15岁登基,22岁驾崩,年号天启,庙号熹宗。庙号是崇祯所上,“熹”者,乃微弱晨光之意,意为痛惜皇帝早死,未能发出他的光辉。不是文恬武嬉的嬉,所以明熹宗并非恶谥。 朱由校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儿子,明神宗万历的孙子。福王朱常洵是他亲叔叔。明光宗朱常洛驾崩的时候,有两个儿子在世。

一个是朱由校,一个是朱由检。光宗在位仅仅29天,万历驾崩之前,已要求立朱由校为皇太孙,但来不及办手续就死了。光宗驾崩后朱由校即位。朱由校生在红墙内,长在宫女太监中。父亲朱常洛是万历的长子,生母是万历生母李太后的宫女,朱由校出生的时候父亲明光宗已在大臣们的坚持下登上太子之位,父亲不为万历所喜爱,万历喜爱的是朱常洛的弟弟朱常洵,朱常洵是郑贵妃的儿子。

十几年来万历一直想立朱常洵为太子,最终被大臣和李太后以祖训“立长不立幼”劝阻,朱常洛于万历二十九年立为太子。可想朱由校的童年也是不咋的,父亲朱常洛十多岁才出阁读书,期间还发生针对朱常洛的“挺击案”,差点被谋杀,父亲好不容易当上皇帝又迅即驾崩,所以估计朱由校童年也不算幸福,书也没有读好。朱由校没有当过皇太孙、也没有当过皇太子,也就没有接受过很好的帝王从业资格教育。

一般人对朱由校的印象是“木匠皇帝”,只知道在宫里做木匠,国事全托付给太监魏忠贤。魏忠贤这个人在当太监之前已有家室,已娶老婆,因缘际会自宫当了太监。此人和一般自幼阉割进宫的太监不同,魏忠贤在民间生活了半辈子,按现在的话说叫有基层工作经验,虽然不识字,但熟悉人情世故,对人心、对社会的明规则、潜规则尤其是潜规则比较清楚。明朝在1620年万历驾崩的时候,立国已经252年。



《明史熹宗本纪》提到“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世宗就是嘉靖,就是说从嘉靖后朝廷纲纪很坏,到神宗末年,就是万历末年,坏到了极点。万历近30年不视朝,可想而之。当时满洲人在努尔哈赤的指挥下在东北已是风生水起,攻城掠地,做大做强;内地农民起义、少数民族起义不断,奢香夫人的后代在贵州、四川起义,围困成都一百多天,奢香夫人知道吧?拍过电视剧,宁静扮演奢香,当年奢香向明太祖发誓子子孙孙效忠大明,看来发誓也靠不住。总之,形势可谓内外交困。

朱由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大位的。对于一个15岁的少年,要独自处理这样的危机,独自处理万里近30年怠政累积的各种问题,实在是太难了,治大国如烹小鲜,治乱世如临深渊。很多人说康熙皇帝14岁就智擒鳌拜,后来又平定三藩,很厉害。要知道,康熙本身天资聪明,关键是还有精明能干、威望崇高的太皇太后孝庄和强大的宗室在幕后支持,这是关键。朱由校有什么?父母都已不在人世,宗亲都在外地做闭门藩王,除了自己,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依靠的血亲。根据祖训,几个在外地做藩王的亲叔叔是不能对朝廷进行干预的,唯一的在世的亲弟弟朱由检这时候还年幼,无法依靠,就算年长了也不能参与政务。

朱元璋设定的分封制度,皇子成年后一律离京到封地去,但刚开始各地藩王还有几千、几万不等的兵马,朱棣以降,各地藩王连王府大门都不能出,更别说带兵、参政了,皇子一旦离京到封地,基本就再也见不到了亲爹了。叔伯、兄弟是指望不上了,那太后、太皇太后呢,根据祖训,也是不能干政的,款且朱由校的生母、奶奶都不在世了。涉及皇位继承这样与家庭有关的事情,太皇太后、太后可以发表意见,但不能管太多,比如于谦等人在明英宗被俘虏后,拥立代宗朱祁钰为皇帝,是经过孙太后的同意;武宗朱厚照死后,立朱厚熜为皇帝,是经过张太后同意的。 这样一来,皇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皇帝一个人要和几百上千个真真假假的正人君子(臣子)周旋,累啊,所以朱棣以后,明朝都是短命的皇帝、也多是殆政的皇帝。清朝立国之初就紧紧依靠家族力量,群策群力,发展壮大。在皇太极登基以后,皇太极的几个兄弟,阿敏、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阿济格、多铎等一个个都是独当一面的高手,可以说,没有这些个亲叔伯兄弟的帮衬,顺治的清朝是难以入主中原的。雍正登基后,他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给了雍正多大的支持啊,雍正特赏赐他铁帽子亲王,世袭罔替。咸丰顾命八大臣中的肃顺、端华这两位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顾命八大臣中的载垣是怡亲王胤祥的五世孙。到同治、光绪年间,道光的儿子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都对朝廷发挥了积极影响。



朱棣英明一世,但在不让皇子参政的问题上的确过于谨慎,有因噎废食之嫌疑。到后来连面都不让见,有违人伦。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告诉大家,朱棣以后的明朝皇帝是真正的孤家寡人,遇上大事没有可以信赖的至亲帮衬、周旋。 此时,宋明理学、陆王心学已十分发达。把明朝的大臣一个个教育的像个正人君子。

理学是什么?笔者自己也没有全部搞懂,理学是儒学的哲学化,感觉也是具体化、升华化,北宋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有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理学语言;朱熹也说了两句代表性的话,“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陆王心学可以王阳明(正德元年,被正德皇帝打过屁股,贬到贵州,在龙场悟道)为代表,顾名思义,心学就是研究心的学问,笔者自己也没有全部搞懂,可以王阳明的一句话为代表“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凡事归结已自己、归结于自己的内心。这些学问听起来很是能鼓舞人心,但要求太高,常人难以企及,自古无几人能做到。最后很多人学的四不像,满口仁义道德,心中污秽不堪,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就是这么来的吧。

在这些学问的浸淫下,大明的大臣一个个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正人君子的做派,干活不会,唯擅清谈。就是这些满口道德、心忧天下的正人君子把朱由校天资不错的先祖嘉靖皇帝都逼得不上朝,躲在西苑神神叨叨24年;把朱由校老实巴交的曾祖父隆庆皇帝逼得英年早逝;把朱由校从小就聪明伶俐的爷爷万历逼得干脆躲进深宫不出来,这一躲就是近30年。 这么多政务、这么多烦心事、这么多顽固不化的臣子,你指望一个没出过宫门的15岁的少年能理的清楚、能驾驭的好?千头万绪的工作,牵一发动全身的危机局面,你能指望孤家寡人天启皇帝能应对好?

这,不太现实。现在清华的博士直接去当副县长还有很多人认为不妥呢!何况是管理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管理工作一靠经验,二靠天资,但天资再好,没有经验积累、没有长期的打磨也是寸步难行。 剧照 面对内忧外患,自己又不会做,又没有成年的母后或叔叔、兄弟帮衬,那只能找别人帮忙。大臣是必须要依靠的,有内阁协调六部,提出意见,但外廷的内阁的话能全信吗?再说又没有英宗登基时(8岁)的“三杨”和万历登基(9岁)时的张居正这样的人才,内阁出现不同意见怎么办?怎么调和?大臣的话能全信吗?其中有鸡鸣狗盗之徒、怀有私心之徒不说,还有的大臣的确是自身水平不高,说的话能采纳吗?怎么辨别真假?怎么识别忠奸?年幼的天启皇帝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那只好找身边最近的人--太监帮忙。

就这样,魏忠贤成了朱由校的最好帮手。 刚才说了,魏忠贤虽然不识字,但有基层工作经验,对人心险恶、世态炎凉比较能把握。况且这个人腿脚勤快,办事利索,那再好不过,就你魏忠贤了。天启六年(1626年)11月,袁崇焕曾经上奏疏吹牛,说自己在关外依靠官兵修城并屯了好多田,不久就能够让后金不战而降。看看天启皇帝的批复,原话文言文,六个排比句,逻辑严密,翻译过来大意就是,你种那么多田,军事训练怎么办,会不会扰民?在敌人眼皮底下种粮,能确保把粮食收上来吗?敌人来抢走了等于以粮资敌,想过没有?不要相信敌人会投降,投降也不可信,还是好好备战,能打胜仗才是关键。我们想想看,这个批示是不是看起来都是常理,但是不是非常到位?!



还有一个批示,是批复内阁首辅叶向高的上书,叶向高劝朱由校在深宫不要耽于游玩,荒废了政务。朱由校批复说,我一天到晚看奏章、看书学习,哪有时间游玩?不过,还是要谢谢你叶向高的提醒。这个批示怎么样?先看看叶向高的奏章,这不是吃饱了撑得,毫无实际内容的奏章,按照现在行文规定,要给他退文,通报批评。但,明朝的官员就这德性,爱管皇帝的闲事,而且经常会有大臣上书这些心忧皇帝的荒废政务的奏章,反正看起来都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由校这个批示简明扼要,又客气,让人心服口服。 大家知道,这个时候对内阁的票拟怎么批红基本是由魏忠贤决定的,在批之前,魏忠贤也会报告天启皇帝朱由校,但此时朱由校一般在做木工,无心理这些,所以实际上魏忠贤的自主权就很大了。

上面说的批示,这么老成的口气几乎可以断定是魏忠贤的主意。魏忠贤在对付文官方面的确有一套,最后那些文官几乎被整治的服服帖帖。税务改革也卓有成效,魏忠贤把万历向弱势群体征税转向江浙富人征税,基本解决了中央财政开支问题,军费基本能保证。魏忠贤办事才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毕竟目不识丁,心性修养、胸怀格局都不够大,在朱由校面前很温顺,对大臣可就不客气了。他敢杀人啊!一般皇帝杀人都会很慎重,一来个人名誉问题,二来祖宗江山社稷问题,把人心杀没了,如何是好?魏忠贤就不管那么多了,江湖野路子,把自命清高的东林党赶尽杀绝,内阁首辅叶向高是东林党的老大,被魏忠贤赶回家,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六君子被杀。着实是过分了。 不过这时朝廷总算清静了。各地封疆大吏也都害怕了,纷纷以攀附太监魏忠贤为荣,各地督抚共计给魏忠贤建了92座生祠,称他为九千岁。

魏忠贤认了一大帮干儿子,连吏部尚书这样的国之重臣也认魏忠贤为干爹,这些“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正人君子一个个跪在了一个阉竖之下,真是莫大的讽刺。 朝廷清静的代价就是乌烟瘴气,堂堂天朝的朝廷几乎成了黑社会组织。时下很多人认为木匠皇帝其实很勤勉,是个好皇帝。笔者认为,朱由校少年登极大统,又逢内忧外患,自己从无从政经验,世道人心摸不清楚,也不知从何下手,实际上他可以作为的空间十分有限。不做木匠,还能做点啥呢? 但从各种资料来看,朱由校应该是正常人,肯定不是白痴,真是白痴的话,也做不好木工。但朱由校一味宠信魏忠贤,抬高魏忠贤的身价(明目张胆称九千岁),笔者觉得,对这事,天启皇帝有国事所迫、有利用魏忠贤的成分,利用魏忠贤和大臣们周旋,解决政令不出紫禁城的问题。而魏忠贤在政务上也的确能让朱由校满意。朱由校临死之前还不忘跟接班人五弟朱由检说,魏忠贤很能干,值得信赖,可做大事。



但朱由校毕竟年轻,虽然木工做的好,但隔行如隔山,做皇帝没能做好。用现在的话来说,朱由校重用魏忠贤就是“恶人治村”,用恶人治村,看起来一时有效果,但其实是饮鸩止渴,死的更快。可是,到底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和那些文官周旋,把国家治理好?难!《明史熹宗本纪》结尾:“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就是说积重难返,气数已尽,谁来接这个烂摊子都无力回天。这有夸大之嫌。天启皇帝面对的是困境、崇祯皇帝面对的也是困境,但不是死局。李自成被打的只剩18人那会,就是大明中兴的希望曙光。但这一切,都被崇祯到尾昏招毁了,没有斩草除根。 这虽是清朝为自己找天命依据,但事实却也大体如此。天启皇帝22岁驾崩后,16岁的弟弟信王朱由检上台,是为崇祯,崇祯皇帝上台个月后把魏忠贤就给办了,并清除余党,一时大快人心,大臣们以为大明中兴有望。

魏忠贤死了,面对魏忠贤死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崇祯没有在行动上迅速补位,以至于中枢紊乱,仍然是君臣暌隔;面对黑乎乎的夜色,没了魏忠贤,谁来帮助崇祯找北呢?谁来为崇祯理清头绪呢?崇祯当了17年皇帝,从来就没有真正找到过北,在与满清是和是战的问题上一直摇摆,在迁都南京问题上一直举棋不定,期间不断的换人、杀人,君臣关系恶化到了极点,帮了李自成不少忙,也帮了满清不少忙。 直到北京被李自成团团围住,朱由检才决心南迁南京,可是,这时南京是去不了了,幸好,煤山不远,可以去,那就去吧,居然没有一个大臣陪同在侧。君臣冷漠到如此境地,谈何打仗?好在至少还有一个太监陪同,也不孤单。 剧照 临死的时候,崇祯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据说此时他想起了哥哥的话,叹息到,要是魏忠贤在,事不至此。崇祯一登基就是威福自操,不是傀儡,但他也没有驾驭群臣的本领,威不当,福也不当,赏罚不明,乱杀人,把人心彻底整没了。重振纲纪的工作没有做好,邓小平同志说过,好的制度能让好人做好事,让坏人做不了坏事。

关键还是在制度设计上除了问题,以至于皇帝身边没有可信赖的亲人帮忙,在这个大环境下,又没有注意培养德才兼备的肱骨之臣支持自己。以至于最终没有得力可信之人(如多尔衮、张居正、恭亲王等)帮他在前台打理幕后策划。 天启皇帝朱由校疾病乱投医,找了个阉竖魏忠贤帮忙,自己做木匠,未败已败;朱由检直接赤膊上阵,轰轰烈烈倒下了。 毛主席在看明史的时候,批注说陈友谅不让诸子诸孙带兵打仗,失策。其实,这话用在朱元璋、朱棣身上再合适不过。朱元璋不让子孙干预中央政务,朱棣让子孙变成只会吃喝玩乐的寄生虫,更不要说带兵打仗。崇祯末年,唐王朱聿健在河南募兵要北上勤王,还没走到半路,被崇祯帝下令返回,并将朱聿健关进凤阳皇家监狱。到底还是宁可给贼、也不给你的思想在作怪。

祖训是向来是选择性遵守,明太祖立碑禁止太监干政,预者斩。后来呢? 所以清朝在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时,就特别注意皇帝的帮手问题。大清宗室在中央政坛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清是完了,但还算体面,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的功不可没。其时载沣正值当年,出国考察过,见过世面,他审时度势,认为天命不可违,形势使然,最终说服隆裕皇太后,果断撤退,宗室得以保全,只有个别宗室因此被杀。


坐看东南了


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日,刚刚做了一个月皇帝的明光宗朱常洛撒手西去。朱由校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父亲朱常洛去世时,他已经16虚岁,但尚未得到任何封号,以皇长子的身份被正式指定为皇位继承人,这使他成为明朝唯一一位以白身即位的皇帝。

朱常洛临终时,嘱托朝臣辅佐朱由校为“尧舜”。此时朝廷出现一些新的气象,确实存在着扭转颓败局势的时机。然而作为大明朝主宰的朱由校,身上却没有半点“尧舜”的气质。他只是一个没有文化,缺少主见的懵懂少年。对于朝臣,起初他虽然表示敬佩和尊重,但却没有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他感到更为亲切的,时身边的保姆和太监。他的这种感情倾向,很快就使政局发生了惊天逆转。

清人沈德潜诗云:“熹庙御极颓乾纲,疏远保傅亲貂珰。茄花委鬼互虯结,薰天势焰何披猖。”

朱由校喜欢各种娱乐。如,他喜欢射猎,将内府十库后面的空地辟为猎场:“甲乙等十字库后,旧有旷地,群小怂恿上剪其蒿莱,以恣驰骋。既至,上手刃獐兔,血污狼籍,目睛转动,众皆称贺欢笑。”还重开内操以取乐,“凡内操之日,上必先乘骏马,驰骋中道者数周”。蹴踘也是他的一大爱好,常在永寿宫打球取乐,甚至还“手造蹴圆堂五间”。他还“好阅武戏,于懋勤殿设宴,多演岳忠武传奇”。他最拿手的本事,是做木工。他“性好营建,回廊曲室,皆手操斧锯为之”。除大工程外,他也经常做些小物件,“手造漆器、研床、梳匣之属,或设以五彩,工巧妙绝,出人意表”。

朱由校醉心玩乐,无心国事,与朝臣的关系越来越远,与保姆和近侍的关系越来越近。他沉迷于这些嗜好,给宦官专权提供了机会。据说负责掌管文书的太监王体乾等,专门在朱由校忙于做木工时,上前传奏文书。朱由校心思根本就不在文书内容上,等他们传奏完毕,就漫声说:“你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因此,威柄渐移,客氏和魏忠贤权倾内外,朝局很快就变得不可收拾了。


古道犀风


鲁班传人,世人都知道他木工超神,以为他玩物丧志,却不知道他是一代铁血明君。和万历大帝是同一类帝王,内敛,识人,铁血,包容。天启他爹是个受气包,万历大帝非常讨厌他爹的懦弱。但是却非常喜欢天启,看在天启的面上,才传位给他爹。从小就被寄予厚望,当作接班人来培养。表面上看痴迷于木工,但是财政逐步富盈,北疆战事趋于稳定,吊打西方殖民者,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这和万历大帝几十年不上朝,却国家稳定,打赢了一系列对外战争,简直一模一样。可见,天启和万历大帝一样,都是天才级帝王,不上课也能考满分。不上课,不上朝,玩木工,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为什么还能考满分,国泰民安?因为人家背地里的努力一般人看不见,加上明朝后期文官无耻软骨,它们操纵舆论攻击皇帝,所以天启和万历大帝一样,功绩彪炳,却背了一身黑锅。天启的帝王之术比万历大帝还高明一筹,万历大帝的权术是避,不上朝就是典型的避,比较消极。而天启的权术是拆,相对比较积极。釜底抽薪,暗中把魏忠贤的党羽给抽空,借刀杀人,用阉党把官商集团放血。这一切都是暗箱操作,权利都被天启不知不觉中收拢。而争权夺利的那些傻子还以为皇帝只会玩木工,斗得你死我活,一败涂地了还不知道是皇帝暗中捣鬼。综上所述,天启帝在明朝皇帝中算得上比较优秀的,大明十六帝,他排进前十,绰绰有余,可惜天妒英才死的早。导致后继无人,被崇祯这个二愣子亡了国。


大白话本亼


立志成为鲁班传人的天才木匠——对工艺品艺术有狂热追求的天启皇帝朱由校

  • 天才木匠——稀里糊涂即位成为明朝第十五任皇帝

朱由校的即位,是很突然的

源于他可怜的父亲一月而亡(纵欲而死)

皇宫里面一团乱麻,肱骨大臣们红着眼到了朱由校的面前

此时,这个皇子还在专心致志的做着木匠活

突然,他被人三下五除二就换上了新衣服(黄色裤褂)

然后被告知:“从今天起,你就是大明的老大!”

朱由校一脸茫然“啥?做皇帝?不耽误我做木匠活吧?”

就是这一句话,彻底开启了明朝的灭亡之路

  • 皇帝又何妨——“耽误我做木匠活吗?”

成为皇帝的朱由校并没有太大的感触

除了在自己死去的爹面前大哭了一场

还是一如往常,一头扎进自己的小作坊

专心致志的做着自己的木匠活,不理朝政

而他的木匠天分还真不是盖的

他曾在宫中打造小型宫殿,与乾清宫如出一辙

且高不过三四尺寸,曲折微妙、巧夺天工!

所以,他是被家族希望耽误了的“好孩子”啊

所有的朝政,都依靠大臣以及身边的贴身太监来指导

因为他没有文化啊!(他爹当年不受重视,他十六岁都没读书,天天干木匠活)

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倒也不算是太大的坏事

只是,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的

九千岁人妖即将登场!

  • 纯粹的人——就喜欢干木匠

随着一个千古权奸的上台,朱由校彻底释放了

以前他还要上朝装装样子,现在这个人告诉他

“皇上,您至高无上,想干嘛就干嘛!剩下的交给奴才”

朱由校很高兴,一头扎进后宫天天满头大汗

魏忠贤也很高兴,开始了他的九千岁之路

五彪五虎,千子千孙前呼后拥下

他掌握了全部军政大权,史称阉党且为最大

魏忠贤做到了权倾朝野,大肆迫害忠良

而天启皇帝朱由校也乐于天天干木匠

如痴如醉,甚至喜欢拆了再建,建了再拆

图的就是一个乐趣

  • 玩够了走人——潜心研究,积劳成疾

虽然朱由校没文化,却也是个明事理的人

只是,他太过于单纯,没什么心眼

全权相信魏忠贤,相信他能治理好这个国家

在内忧外患之下,天天与锤子、锯子打交道

但他终将会长大,终将会明白魏忠贤的恶

所以,是时候解决掉这个皇帝了

天启七年,朱由校游船落水并一病不起

他的身体其实不错(天天干木匠,精力应该旺盛)

但这次却要了他的命

临死前,他拉着五弟的手

说出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句话

也是最有水平的一句话

“吾弟当为尧舜”便撒手人寰(忙于干木匠没来得及生孩子)

自此,天才木匠皇帝落幕

两年后,权倾天下的阉党被一扫而空

大明仿佛真的见到了光明

  • 气数已尽——大明公司即将倒闭

天启没有任何遗憾的离开了

唯一的遗憾,估计是木匠活没干够

接替他的少年皇帝励精图治,想要成就一番事业

铲除魏忠贤,重用袁崇焕防守边疆

只是,他最后的结果却令人叹惋

执政十六年的崇祯,于李自成大顺军破城之前

在景山之上,以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帝王之路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一般认为天启皇帝是个擅长木工制作的白痴皇帝,贪玩任性,宠信太监魏忠贤,导致朝政动荡,政治黑暗,成为明朝灭亡的前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天启皇帝继位时,大明王朝已经进入末期,摇摇欲坠。

天启皇帝朱由校(1605-1627)是明光宗的长子,泰昌元年(1620)九月明光宗驾崩,16岁的朱由校登上大宝,年号天启。庙号熹宗,历史上也称明熹宗。

天启皇帝喜欢木工,也擅长木工制造,曾经制作一座乾清宫的模型,十分精致。小小年纪有如此绝活,可见是个天才,而不是白痴。错就错在他生在帝王家,不能左右自己的职业与前途,做上了皇帝的宝座,承担治国安邦的重任。

天启皇帝是天才的木匠,却并非英明的君主。他重用宦官,与他的出生环境有关,生母选侍王氏,在宫中的地位不高。万历四十七年(1619),朱由校14岁其母王氏逝世,朱由校由皇太子朱常洛的选侍李氏抚育。因此,朱由校对于宫中太监比较信任。

天启皇帝继位后,朝中党争严重。以魏忠贤为首的太监,俗称阉党;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此外尚有浙党等党派。魏忠贤与皇帝的乳母客氏把持朝政;东林党则经常“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社会影响很大,在朝野都有一定势力。天启朝就是在党争中向前推进,因为党争的互相牵制,影响了明朝的一些重大决策。今人只是批评阉党擅权,却忽视了东林党制衡朝政的弊端。

天启皇帝绝对不是白痴皇帝,他重用阉党在于自幼对宦官的信任与依赖;他也懂得权力的制衡术,用阉党限制东林党,用东林党来制衡阉党,玩的是帝王权术。从来都是这样,一旦一方势力过大,没有制衡的力量,皇权就危险了;而互相争斗,则会形成力量的平衡,不会威胁皇权。

天启皇帝病危之前感觉到魏忠贤的势力很大,有取而代之的可能。但是天启皇帝没有糊涂,他密诏其弟信王朱由检进宫,传位于朱由检,是为崇祯皇帝。说明他对魏忠贤也并非完全信任,说他白痴更是无稽之谈。崇祯皇帝继位后,迅速拿魏忠贤开刀,拿下阉党,或许就得到天启皇帝的授意。

说明朝灭亡,天启皇帝重用阉党所致,实际上明朝的衰亡从嘉靖朝就开始了。明朝的财政危机,国库没钱,而治理河道、赈灾救民、抗击倭寇、辽东守防、陕西民变,那一项不要耗费银子?张居正执政时期,推行一条鞭法等改革措施,丰盈了国库,但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清算,明朝经济再次陷入困境,包括东南沿海的边防,辽东满人的崛起,都无暇顾及。轮到天启皇帝继位,大明江山早就是千疮百孔,天启之后的崇祯皇帝也曾有雄心壮志,重振河山,但是回天无术,因此明朝的灭亡的罪责不能只落到天启皇帝、崇祯皇帝身上。


黄强黄不息


天启皇帝治国虽然是野路子但是管用


山峰96


比他弟弟治国能力强百倍的皇帝!信任司礼太监魏忠贤打击东林逆党不法行为!打击士绅挖空帝国墙脚保证辽宁军响的持续供给!通过司礼监制衡内阁权利,而皇帝只掌控决断权!加强锦衣卫和东厂对文官的监察权,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东林逆党卖国行为!


杨建武拉斐尔


天启皇帝是著名的“木匠皇帝”,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对治国基本没什么兴趣,但在木工方面却极具天份,只可惜误生在帝王家,否则可能作为一位出色的能工巧匠载入史册。在他在位短短的七年中,基本上将国政交给了魏忠贤,致使阉党弄权,国事日非。他驾崩之日,他的兄弟朱由检从他手里接过的是个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明亡之势已无可挽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