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粉條中的「禮尚往來」

一盒粉條中的“禮尚往來”

相傳唐貞觀年間,西域藩國回紇為表友善遣使朝貢大唐。使者緬伯高攜帶了一批奇珍異寶,其中最珍貴的是一隻白天鵝。當時正值六月,天氣炎熱,路過沔(mian)陽湖時,白天鵝在籠中伸長脖子,張嘴喘息,卻飲不到水,緬伯高心中不忍,便打開籠子把白天鵝帶到水邊讓它喝了個痛快,不料白天鵝喝足了水卻振翅高飛,緬伯高急忙去抓,卻只抓到幾根羽毛,看著它飛得無影無蹤。

一盒粉條中的“禮尚往來”

丟失珍禽,緬伯高左思右想決定繼續東行,於是將鵝毛包好,披星戴月不辭勞苦趕到長安,唐太宗接見了緬伯高,緬伯高獻上鵝毛,並寫了一首詩,其中有”物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兩句,唐太宗看了那首詩,又聽了緬伯高的訴說,非但沒有怪罪,反而重重的賞賜了他。後人便開始用”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作為衡量禮品價值的標準。

一盒粉條中的“禮尚往來”

中國的送禮文化由來已久,春秋時《禮記》中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在來往之間,古人用禮品增進感情,加強交流,幾千年來在國人的“禮尚往來”之中已經形成了濃厚的送禮文化。

一盒粉條中的“禮尚往來”

作為這種文化的物質核心,禮品也在不停得發生變化,不同的年代,人們對於禮品的選擇也各不相同。但發展至今,大家對送禮達成的最有效共識莫過於“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一份禮品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價格,更多的在於體現裡面深厚的情義。所以大家在送禮時都會思索一個問題:如何讓自己口中的”薄禮“表達出更多的情意?

一盒粉條中的“禮尚往來”

作為一種有著厚重文化底蘊的美食,粉條是禮品之中的佼佼者。公道的價格,美味的口感不僅會讓人覺得物有所值,更讓人滿意的是,粉條在烹飪之後相互纏繞,寓意著親朋好友相互來往,那一根根長長的粉條似乎是在訴說雙方的關係將長長久久持續下去。也正是因此在南陽方城地區,才衍生出了送四色禮時須送粉條的習俗。

一盒粉條中的“禮尚往來”

而且有一句老話叫:”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故鄉水。“對於在外闖蕩的人來說,家鄉的才是最好的。大家用粉條做禮品也有這方面的考量。因為粉條是一種老少皆宜的美食,很多人小時候印象最深的美味就是一碗順溜的粉條,給老鄉送上一盒粉條就是送上家鄉的關心和問候,送上一份濃濃的情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