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40人”|刘锡津:用音乐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40年40人”|刘锡津:用音乐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刘锡津。见习记者杜彬德 刘项 摄

他是喝着松花江水成长起来的作曲家,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曾在亚洲、欧洲、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演出,获得广泛好评。其中,《我爱你,塞北的雪》《北方民族生活素描》等作品被收录进音乐学院教材,《鱼尾狮传奇》被新加坡华乐团选定为保留曲目。近年来,他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沈阳、哈尔滨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反响巨大。他就是著名作曲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刘锡津。历任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院长、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中央歌剧院院长的他,亲身见证了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创作、演出实践,中国民乐获得的空前繁荣与发展的历程。

哈尔滨的音乐传统弥足珍贵

1961年,13岁的刘锡津代表哈尔滨市青少年登台献艺,参加了第一届“哈夏”音乐会;2006年,第二十八届“哈夏”,刘锡津作为中央歌剧院院长,带领该院合唱团同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戴玉强合作,在哈尔滨唱响大型情景交响音乐剧《木兰诗篇》;2018年,作为“哈夏”全国声乐展演的评委,刘锡津再次回到哈尔滨……几乎每一届的“哈夏”都有刘锡津的身影和作品。而他的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交响乐《1976交响序曲》、月琴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器乐合奏《丝路驼铃》等,总是最先在黑龙江“唱”响,然后蜚声海内外,从而跨越几十年而经久不衰。每每谈及家乡,他总是饱含深情与感激。

“我出生在哈尔滨,作为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我很庆幸自己在哈尔滨生活过五十多年,否则很可能与音乐失之交臂。因为当时在北京或其它城市,只有大艺术家的子女和高干子弟才会学习音乐。而在哈尔滨,音乐是属于全体市民的,我对音乐的热爱和天分,都是这座城市给予的。在哈尔滨少年宫,我与音乐结缘,从小学员学起,拉过手风琴,弹过钢琴,学过长笛、打击乐器,直至学习作曲、指挥。”刘锡津回忆说。

在音乐世界里遨游了几十年,刘锡津涉猎了几乎所有的音乐样式,如声乐、器乐;舞剧、音乐剧、电影、电视剧等等,在这些领域里,他创作了上百首风格各异的曲子。作品中,有90%都是描写、歌颂黑龙江的,包括那首让很多人记忆深刻的《我爱你,塞北的雪》。

刘锡津回忆说:“每一个作曲家都有一个长期的、比较稳定的合作者,我那时的合作者是省歌舞剧院的词作家王德,后来他成为哈尔滨市音协主席。有一天他对我说,昨晚我写了一个词,你看看吧。我一看是写雪的,一下子就引发了创作兴趣。生活在北方,我们对雪有着天然的亲近,而且雪在人们的心目中,也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创作《我爱你,塞北的雪》时,我仅用了一个多小时,而且是一气呵成,从头到尾,没有改动过一个音符。这缘于一种深厚的生活积累、技术的积累、情感积累,灵感很自然地喷薄而出。”

而为刘锡津这些作品提供了广阔舞台的就是“哈夏”,“哈夏”也因为刘锡津等一大批音乐人及作品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扬名海内外。

黑土地诞生了很多“传得开”的好作品

黑龙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给了艺术家极大的激情和无尽的灵感。从改革开放前期的《太阳岛上》《我爱你,塞北的雪》《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北大荒人的歌》,到后来的《春天的故事》《好日子》《常回家看看》《越来越好》《父亲》等,一大批诞生在黑龙江的歌曲飞向全国,至今传唱不衰。

刘锡津说:“经过四十年的耕耘,中国民族音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好作品层出不穷,优秀人才、优秀演奏家、优秀作曲家等大量的产生,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这其中,黑龙江这片热土上诞生的音乐家和作品是有着特殊地位和贡献的。黑龙江的音乐创作与人才在全国排名是靠前的,特别是我们的好嗓子多,比如金铁霖、李双江、殷秀梅,都是从黑龙江走出的歌唱家,他们的音乐素养全国有目共睹,而且他们培养了很多年轻人,为国家的音乐事业做出了贡献。”

2011年,刘锡津和傅庚辰、金铁霖、李双江、郭颂一起获得了由哈尔滨市颁发的艺术类“终身成就奖”。而在刘锡津看来,他的艺术生命都是这片土地赋予的,唯有用更好的作品回报家乡和滋养社会。他说:“我们真的要感谢改革开放为音乐人带来的推动力和发展机遇。因为当艺术家有了学习的机会,有了广博知识的吸纳,创作视野便会更加开阔。他们虽然是立足于黑龙江,但写出来的作品却是全国乃至国际视角了,而且这些作品也有了更广阔的渠道传播出去,与世界人民进行交流,让我们能够用优秀的本土音乐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刘锡津认为,人是不能离开他所生活的土地和环境去搞创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同黑龙江的广大艺术家们深入生活采风,几乎走遍了黑龙江大地,他写蒙古族的赛马、鄂温克族的驯鹿、赫哲族的渔歌、鄂伦春族的冬猎……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都留下了艺术家的足迹。他说,正因为有了这些深入生活的积累,黑龙江才诞生了众多传得开、留得下的好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中提到的“接地气、留得下、传得开”九个字,在他看来就是艺术作品追求的最高境界。艺术要给人以享受,接地气是基础,只有受欢迎才能传得开,而只有传得开,最终才能在历史上留得住。

刘锡津说,我在创作中常提到“国民心态”,其实就是接地气这个概念,如果你的作品和老百姓想的是一致的,就容易被大家接受。

中国民乐的壮大让我们更有底气

2011年8月,卸任中央歌剧院院长的刘锡津,当选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与世界交往的不断深入,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纵观四十年的成就,面临新的历史形势,是时候对当代民乐的人才、作品以及发展理念进行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总结了。于是,他提出举办“华乐论坛”的设想,得到了各方积极回应。华乐论坛甫一亮相,就以其权威的评选、深度的理论反思乃至分量十足的奖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今已举办七届的论坛,对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演奏、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成败得失进行盘点与总结,为中国民乐发展营造良性健康的整体生态环境,进而建设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优秀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之愿景,也日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刘锡津说:“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中外作曲家开始采用不同形式的民乐组合,甚至是中西乐器合璧的室内乐组合形式进行创作,这无疑为中国民乐走向世界,与世界多元文化展开对话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尽管到2021年届满任期只剩下三年时间,但他说,除了继续办好华乐论坛,还要继续做好《华乐大典》编撰工作,为传承华夏音乐文化遗产,弘扬民族器乐艺术经典奏响历史新篇章。

(记者 杨宁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