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興也在宋,亡也在宋

唐太宗李世民說:以銅為鏡正衣冠,以人為鏡明得失,以史為鏡知興替,此話富有哲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自漢唐盛世之後就是北宋和南宋,宋朝是個讓後人爭議不斷的朝代,也是被後人誤解的一個朝代,它是中華文化最興盛的時代,也是將中華文化葬送的時代,它是唯一沒有內亂而亡於外患的朝代。宋朝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小康生活的時代,因為宋朝的國民生產總值在當時曾超過了世界總值的一半,所以宋朝是個了不起的朝代,也是個不爭氣的朝代。

華夏文明,興也在宋,亡也在宋

因此今天有了“宋亡之後無華夏”這一說法,這句雖有道理,但不是真理,研讀歷史務必公正客觀,宋朝自五代十國到被蒙元滅亡歷經三百多年,世襲十八位皇帝。自從北宋趙匡胤“陳橋兵變”到南宋崖門戰役全軍覆滅,最終由大臣陸秀夫帶著八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殉國,以此結束了大宋王朝。時事取決於時勢,歷史就是一面很好的鏡子,所以留給後人去照、去讀、去評。

華夏文明,興也在宋,亡也在宋

宋朝是個強盛的時代,強在文化、教育、經濟、產業結構和科技創新,正宗而完整的儒家文化在宋朝得以復興和昇華,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文化體系,並把儒、釋、道三家整合與交融。所以後人說“自秦以後文莫盛於宋”,在文學上更是盛況空前,文星璀璨,文風生輝。詩不及唐,但宋詞是一絕,唐宋八大家中宋就有六家,蘇、黃、米、蔡的書法造詣至今聞名,雕刻、玉器、繪畫、戲曲、雜技、茶道等等在宋朝都得到完美的體驗與享受。


宋朝詩歌、宋詞、散文、小說,彷彿一個知識的寶庫,在文體種類,抒發形式,創作數量相比唐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全宋詩》就收錄了將近九千人的作品,擁有詞人達到一千多家,評書的起源也在於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三國志平話》到現在依然流行。史學曠世經典有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和朱熹的《通鑑綱目》;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為世人做出卓越的貢獻,因此被譽為“中國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聞名於世的四大發明有三項就在中國宋朝,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英國哲學家培根這樣評價:“歷史上沒有任何國家、宗教或人物,能比這三大發明對人類的貢獻更具有影響力”。



宋朝文人輩出,儒學復興,因此對教育甚是重視,國家設立國子監,太學、律學就相當於今天的國立大學,大學生也進行統一教材,以四書五經為主,地方私立書院也是盛行一時,在各級州縣都設有對應的學館,當時的朱熹就常到各學館講學。印刷術在宋朝發揮了巨大作用,各種書籍大量印刷,人人讀書,國家對地方教育也是納入政績考良,對教育制度進行改革,所有科考分為三級,州試、省試和殿試,考試製度公平公正,也注重人品和文品。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對宋朝這樣評價:“華夏文化,數千載演進,造極於趙宋”,連當時的西方和日本對宋朝文化興盛、經濟繁榮都是讚歎不已。

華夏文明,興也在宋,亡也在宋

任何一個國家的繁榮前提是經濟,海外貿易是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絲綢之路在宋朝的海外貿易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沿海碼頭港口遍及沿海四省市,福建、廣東、浙江、上海。由於經濟重心南移,再加上“市舶司”進行專業的管理,所以外貿交易一片繁榮,當時貿易往來就有中東、沙特和歐洲國家達到五十八個。福建的泉州曾是世界第一大海外貿易港口,外國商品進入中國也有專門的市場“蕃市”,在南宋時期外貿稅收佔到全國財政收入的六成,最重要的是當時的貨幣——銅錢,得到了很多國家的信任和通用。

華夏文明,興也在宋,亡也在宋

宋朝的手工業、文化產業也是相當發達,建築業、造紙業、制瓷業、造船業、軍工業、飲食業、製茶業、製鹽業、釀酒業、紡織業、礦產業、印刷業、製糖業、金融業、娛樂產業等,在這些行業領域相比唐朝來說,可以說是突飛猛進。當時出口貿易中就有茶葉、絲綢、陶瓷,都是聞名海外;廣西、廣東、浙江是棉紡織中心。紡織就帶動了印染業的發展,古臨安和建陽都是當時的印刷業基地,浙江、安徽是造紙產業基地;在福建泉州曾被考古發現宋代古船,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最先進的船隻,可以說是一業興帶來百業旺,生產製造與商業外貿完美的結合,也是宋朝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

華夏文明,興也在宋,亡也在宋

經濟繁榮也就促使了科技的發展,在封建農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取決生產工具的先進性,在宋朝水利、農業、醫藥、印刷、氣象、生物等領域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宋朝雖是以農業為本,但先進的科技使農業收入比唐朝還要高出很多,再加上新興行業蓬勃發展,在當時宋朝的開封,商鋪就達到八千多家,涉及產業就有四百多個行業。當時的印刷業興起,很多私人商家就把中國古典書籍大量印製成冊販賣到日本、韓國、朝鮮。所以宋朝科技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華夏文明,興也在宋,亡也在宋

歷史就是如此無情,興亡也就是一瞬間,曾經連西方很多國家都還是在飢餓中摸索之際,中國的宋代確過著小康的生活,宋朝的風光繁榮曾是多少國家夢中的理想。不信就看看《清明上河圖》,那汴河兩岸的優美風光映襯著大宋王朝百姓安居樂業,商販林立,文人悠閒的一片繁華盛世,曾有日本人這樣說:“唐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而宋代則是中國近代的開始”,沒想到的是即將開始就已結束。

華夏文明,興也在宋,亡也在宋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君主世襲,能力差距太大,宋朝的滅亡也是歷史的規律和必然,曾有人把大宋的滅亡歸納於兩個原因,一是戰略決策的失誤,二是過於崇文抑武,其實也有道理,在戰略佈局上北宋聯金滅遼,不但壯大了金人的野心,也讓金人摸清了大宋的虛實,導致了靖康之恥、北宋滅亡。而在南宋時期統治者吃了一塹,但沒長一智,卻參與聯蒙抗金,所以才導致崖山海戰八百壯士跳海殉國,全軍覆滅,結束了三百多年大宋王朝。

華夏文明,興也在宋,亡也在宋

宋朝從宋太祖開國之初,“杯酒釋兵權”使得多少武官忠心為國卻得不到重用,甚至得不到尊敬,常言說,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文武兼顧方可基業長青,統治階級說“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後人說“崖山之後已無中國”。這雖是民族主義氣憤之語,不能否認的是到了蒙元統治時代,中華文化的傳承大打折扣,在蒙古鐵騎之下,漢人遭到大量屠殺,中原地區形成了千里無人煙的慘景,古老的中華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摧毀和打擊。

華夏文明,興也在宋,亡也在宋

在南宋滅亡之際,曾是中國藩屬國的日本卻也是“舉國如素”,進行哀悼,到明朝滅亡之時,日本人從此蔑稱中國為“支那”,中日關係至今還帶著偏見,認為中華民族古老的文化已經淪喪,甚至不如日本人對中華文化傳承的更多,時至今日我們必須謹記一首,文天祥面對崖山海戰軍民以身殉國慘狀時所作的一首詩,這也是警示後人的一首詩,“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翻開宋代的歷史我們不得不感慨:古老而寶貴的原始華夏文明,興也在宋,亡也在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