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道的魯甸第二期:古道、文明、橋樑

古道 文明 橋樑

魯甸,地處川滇經向構造體系的綠汁江

———小江南北構造帶東緣,

主幹構造為東北向。

東北與昭陽區接壤,

東南與貴州省威寧縣毗鄰,

南部與會澤縣相連,

西部與巧家縣為鄰。

地理位置重要,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日益便捷。

魯甸從秦漢開始就是中原入滇重要通道,

江底則是通道上的咽喉關隘。

南詔國建立以後,

重視與中原地區溝通交流,

這條通道上便經常行走著使臣、商賈、政要。

唐王朝與南詔修好後,

派袁滋持節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

當他在鹽津縣豆沙關興致勃勃題好摩崖石刻,

高興地起身繼續向南,

經大關-昭陽-魯甸江底向昆明進發。

......

穿越古道的魯甸第二期:古道、文明、橋樑

(雷文武攝)


據多位已經不在世的老人家在世時說,

魯甸“五尺道”先後經歷四次改道

第一次由昭通城西-馬鹿溝-仙人洞鐵匠村凹腰街-火德紅南筐-機車-江底小菜園過牛欄江,順河而上到小尖山後,

經會澤馬路-石咀-駕車-嵩明。

第二次由……

“五尺道”“南方絲綢之路”,魯甸走了二千多年。

每一程,都有歷史的漣漪。

每一步,都是現實的光影。

二千多年“五尺道”印跡猶存,

“213國道”斜依山嶺,“高速公路”穿山架橋飛渡。

道達天下,路通四海。

小路、大路、泥土路、石板路、

水泥路、瀝青路、高速路,

這些平了直了寬了長了遠了的路,

改變著魯甸人的出行方式,

改變著魯甸人的生活,

改變著魯甸與世界的距離。

……

穿越古道的魯甸第二期:古道、文明、橋樑

江底五橋之:兩座鋼構箱梁橋 (郭家龍 攝)

江底五橋,五個不同時代的紀年“碑銘”。

江底五橋,五道靚麗的人文景觀,

五道絢爛的人間彩虹。

江底五橋,滄桑歷史的見證,百年鉅變的縮影。

萬物和而美。

凡是經得起時光考驗的美,必是大美。

江底五橋,是沉靜的、不動聲色的質樸的美,

是永恆的力學之美、圓融之美、彼岸之美

……

穿越古道的魯甸第二期:古道、文明、橋樑

江底五橋之:鐵索橋、鋼樑橋、雙曲拱橋 (丁世新 攝)

野石新石器時代遺址,

一群石器時代的人們沿水草豐美的壩子而居,

他們身形敏捷,體態健美,

用石頭製作了許多各式各樣的生產工具,

他們在寧靜的壩子中扮演著自然物種的一員,

不卑不亢,不驕不躁,任憑春夏秋冬四季輪迴……

此外,還有樂馬廠古銀礦遺址、

梭山太平軍遺址等。

……


(未完待續......)

(雷文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