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基金郭成東:專注港股投資 偏好左側布局

大家好,我是萬家基金郭成東。歡迎收聽由我們基金經理、投資經理為您帶來的萬家投資心聲。

1、請您介紹一下自己的投資風格?

郭成東:左側佈局,注重性價比。在實際操作中,一般會在性價比較突出的位置進行提前佈局,也願意承擔一定的波動風險。個股上以行業龍頭公司為主,進行動態調倉。總體來說,交易稍顯頻繁,但核心持倉基本維持穩定狀態。

2、您怎麼看價值型投資和成長型投資?您會把自己歸類於這兩者之一嗎?

郭成東:每位基金經理都有自己的思考邏輯和偏好。我個人而言,會以價值中樞來思考目前的股價,因此偏價值多一些。我認為成長股投資也是價值投資一類,會考慮其盈利穩定之後的價值中樞。成長股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會大一些,倉位不會太高。

3、您提到偏好左側佈局,您是怎麼判斷一個行業將迎來拐點,景氣變好?

郭成東:左側佈局其實不一定馬上迎來行業拐點,我們比較喜歡的是,企業在過往的行業競爭中體現出體系的競爭力,目前估值處於偏低的位置。這往往是由於行業處於整體回落的尾期,市場情緒差,如果有政策或者其他負面因素配合,帶來的衝擊將會加大股價的過度反應,導致市場投資信心處於冰點。我們會判斷其潛在的下跌幅度和上漲空間,如果比例能達到1:3或1:4,我們就會加大力度進行投資佈局。這一類公司需要在具體研究中細心甄別。

4、從個股層面來講,能否分享一下您的選股思路,或說選股標準

郭成東:除了財務指標之外,我更看重具備這四點的公司:

企業家要具有分享精神。因為現在的經濟環境需要內部系統競爭力的PK,人才和機制的重要性要遠遠高於其他要素,譬如資本、土地、對外擴張能力等;

企業具備長跑能力或駱駝精神。經濟波動加大,併購時代悄然來臨,現金流保持穩健,會加速優勝劣汰,好的企業在行業整合中會獲得額外的蛋糕;

產品具備社會價值特徵。產品層面上,目前中國已經過了產品短缺的時代,產品升級的需求正在展開,所以我比較喜歡產品具有社會價值特徵,也就是說企業生產的這個產品能夠給居民的健康訴求和有品質的生活帶來實質的幫助。我們會不斷反問自己會不會購買類似產品;

產品具有規模經濟特徵。反映到盈利上,產品需具有規模經濟特徵,也就是說在快速上量的過程中毛利和淨利都比收入增速要高一些,這對我們投資的幫助很大。

5、在構建投資組合方面,您有什麼“獨家秘訣”嗎?

郭成東:秘訣談不上,其實每個人的投資哲學不太一樣,我一直堅持獨立思考,並且實地調研較多。市場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它與自然科學最大的不同就是,你在發現規律的時候無法做到線性外推,也很難像自然科學一樣設定一些環境和參數來驗證,並且系統內的各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堅持獨立思考才能抽絲剝繭,還原相對的真相和所處的位置。實際的工作中,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做實地調研、產業鏈調研,以及內外部溝通,通過頻繁的調研來還原事實的真相。在實際投資中,前十大重倉股我一定是實地調研過的,並且會和研究員一起跟蹤,在發現問題時,能夠非常迅速地校正。這是我們目前所堅持的。

6、您是如何進行風險控制的?

郭成東:兩個層面的風險控制,

大類資產方面,我們會控制倉位和集中度;

個股層面,我們在投資時其實是不斷利用性價比的思路去選擇公司,會選擇潛在上行空間大於下行空間2-3倍的公司為主。

7、您認為投資中最難的是什麼?

郭成東:每天都有不同的信息、不同的變化,我們既要跟上信息又不能過度超前,其實是在估值過程中動態平衡,這也是投資的魅力所在。很多層面上A股和港股的投資都會面臨相同的困難。說一點與A股不同的,港股市場目前還是以海外機構為主,國內機構目前還處於正在崛起但尚未佔據主導的階段。海外投資機構面臨的決策參數和國內是有些不同的,會更多地考慮全球投資中的資金成本、風險偏好以及估值,都是以全球的視角來考量,我們在做模型時也需要加入這些要素的變化。另外一點是,他們身處海外,對於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和即將發生的變化往往無法那麼及時、準確地捕捉,但他們又是資金的主體,我們需要花一些力氣去分辨哪些是出現定價錯誤的股票,尋找在未來一段時間能得到矯正的公司。

8、能分享對您影響最大的投資經歷?那次經歷讓您對股市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對您後來的投資帶來了哪些改變?

郭成東:投資本身是不斷思辨和驗證的過程,由於挫折帶來的經驗總是影響深刻,說一件近兩年的事情。2016年初,我們開始重倉一隻汽車股,但汽車行業重資產,企業盈利的波動非常巨大。我們當時是3-4元的成本,後來價值發現的過程中,其他公司應該是5-6元時開始重倉,但倉位比我們重。等股價到10元以上的時候,我算下來,基本上兩家公司對淨值的貢獻差不多。雖然我們比對方要早些,我們在挖掘公司上花了更多的精力,但是在趨勢走出來並且強化的過程中,沒有及時跟上基本面的變化,倉位沒有及時上調,精力用在尋找其他反轉股票,其實是有些得不償失。

9、能否向投資者介紹一下港股市場和A股市場的差異具體有哪些?兩個市場的投資模式是否趨同?

郭成東:兩個市場的差異非常大,我本身是從A股轉到港股,剛開始去看的時候其實比較不適應,因為投資者結構、估值體系、思路驗證都有很大的差異。

港股市場主要是機構投資者,並且有做空機制;國內市場散戶佔比較大,正處於機構化的過程之中,這是參與者的不同;

具體到市場層面,流動性和估值上,之前差異非常大,這兩年有趨同現象。國內股票的流動性要遠遠好於香港市場,香港市場很多股票雖然市值不低,但流動性、交易量都很低。目前來看,港股市場裡小市值的流動性在衰弱,中型市場在加強。目前兩個市場從估值到流動性,正在向對方靠攏。更細來看,內地市場對於大盤股的關注度之前不高,現在大幅提升,香港市場中型股票的重估還在進行當中;

從投資者思路去看,香港市場一般會更加關注企業盈利的穩定性和現金流指標,甚至分紅比例;內地投資者比較喜歡外延或內生性增長的市場空間,對快速增長的企業給予很高估值。所以在香港市場,有併購不一定提升估值,股價不一定漲,但提升分紅比例是可以馬上反映在股價上,這與A股還是有較大的不同。

10、內地資金到香港市場的投資偏好是?

郭成東: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偏好不同,

公募基金在研究港股上起步較早,比較傾向於科技和消費這些阿爾法板塊;

保險機構資金量大,配置要求較高,比較傾向大型藍籌和分紅比較高的股票;

其他類型的機構,尤其是深港通、滬港通開通之後,有一定資金量的大戶或者中小型機構對於香港市場中只有A股同類估值1/4甚至1/5的中小型股票,會參與多一些。總體來看,不同機構或投資者的偏好還是有較大差異。

本文源自財匯萬家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