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蝸居」到「香格里拉」

“那裡四季常青,那裡鳥語花香,那裡沒有痛苦,那裡沒有憂傷,它的名字叫‘香格里拉’,傳說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這是流傳於青藏高原的一首優美的藏歌,而這首歌的名字也被省城西寧的一片花園小區所借用。這個小區也可以說是改革開放40年來青海人住房變化的一個縮影。

擁有住房,安居樂業,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住房是人們生活的棲息地,有房才有家,很多人感嘆只有住進自己的房子才有家的感覺。改革開放40年,我省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狹小擁擠到寬敞明亮,從幾代同室到各居其屋,從有房住到住好房……

過去一直坐落在山嶺溝壑地帶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金灘鄉倉開村新盛社,隨處可見破落景象:房屋散亂,院牆危舊,村莊道路坑坑窪窪,雨天道路泥濘,冬天泥路成冰。

如今,新盛社整體搬遷到開闊平坦之地:新建的“古長城”護牆古色古香,硬化一新的村道乾乾淨淨,新建的帶塑膠籃球場的廣場小而精緻,家家帶玻璃暖廊的新房明亮寬敞,屋頂上的太陽能熱水器熠熠閃光,村級養殖產業發展如火如荼……

在青海農村牧區,和倉開村新盛社一樣村容大變樣、生活大變樣、生產大變樣的村莊,越來越多。走進金灘鄉倉開村新盛社陳生梅家,陽光透過落地玻璃長廊照進屋內,大地磚鋪陳的地板幾乎一塵不染,叫人有些不忍下腳。

“以前看電視看到城裡人家的地板鋥亮,用拖把拖地,就想著哪輩子我們農村人也能住上能用拖把拖地的房子。”陳生梅如此說道,現在村裡家家新建的抗震磚混結構房代替了土坯房,屋裡的磚土地變成了瓷磚地,地面可以用拖布來拖了。

一組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農牧民人均住房面積由2012年末的22.24平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35.7平方米,新建農牧區各類住房32萬戶, 130多萬農牧民搬入新居。累計建設高原美麗鄉村1200個,佔全省行政村總數的28.8%。

不止在農村牧區,放眼青海,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青海人的住房夢不再遙不可及;社區配套不斷完善,一個個配建有幼兒園、超市、診所等服務機構的“新家園”走入人們生活,保障性住房居民住得安心且舒心。

低矮潮溼的房子、極不方便的生活設施,這些是張永軍曾經的居住記憶。50歲的張永軍於2016年搬到了西寧市城中區百韻華居小區的新家,51.79平方米,每個平方米的租金是2.45元,房租每月100多塊錢,大大減輕了生活的負擔。入住時已進行過簡單的裝修,吊頂燈、櫥櫃,衛生間和洗浴設備都有,只需添置點傢俱就可以正常生活。

回憶起曾經的日子,張永軍眼中泛著淚花。“過去我們在水磨附近租房子住,4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房租要400元。廁所還在屋外,晚上上廁所特別不方便,而且還沒有暖氣,冬天生著爐子,燒飯做菜經常是煙熏火燎,一不小心就可能發生火災。”

“現在搬入新居,我沒事了就喜歡下樓溜達溜達,小區綠化帶、休閒區裡總會聚集著一群老人,他們也都是剛剛搬進這裡的鄉里鄉親。活了半輩子,第一次住進了有物業、帶電梯的高層樓房,周邊的配套設施更是‘有檔次’。”張永軍說。

一番樸素的話語既表達出張永軍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又深刻印證了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以堅定的決心、巨大的投入和創新的制度,使“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

數字是對鉅變最好的證明和詮釋。全省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由2012年末的29平方米提高到2017年的36.5平方米。截止到2017年底,全省實施城鎮保障性住房和各類棚戶區改造住房67.57萬套,其中:城鎮保障性住房27.85萬套、各類棚戶區改造39.72萬套。通過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持續推進,城鎮低保家庭基本做到應保盡保。

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八一路小炮團小區,也就是趙永年的新家,門窗、洗漱臺、馬桶等都是已經配備好的。72歲的趙永年激動地說,晚年住在這麼漂亮的樓房裡,真是最幸福的事了。

談及過去的生活,趙永年說,以前住在大通縣過蟒臺家屬院的危房裡,32平方米的房子,沒客廳餐廳和廚房臥室的概念,吃飯睡覺,轉來轉去。

幸福在哪裡?趙永年仰望周圍的高樓大廈,期盼能擁有其中一扇小門。但夫妻倆靠打零工度日,能保生活與供兒子讀書就不錯了,想買房、特別是商品房簡直是天方夜譚。

棚改帶給他幸福陽光。“如今,我們趕上了棚戶區改造的好政策,這個房子一平方米才賣我們1708元錢,而且政府還給我們每戶補助了1.3萬元錢,兒女和我們又湊上了10萬元錢,就把這個房子買下來了。”趙永年說。

“買這個房子真是買值了,採光好不說,出門就是超市、菜市場、幼兒園,還有醫院呢,對我們老年人來說,真是太方便了。”趙永年的愛人應占梅接過話茬說。

如今,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老百姓的住房越來越寬敞,住房追求也越來越時尚。城市高層住宅區、複式樓、花園小區、別墅區等也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在西寧市從事商品房銷售的李女士介紹,現在市民在購房時除了考慮住房的面積、價格、地理位置外,對房屋的結構、朝向、抗震性、物業服務等也漸漸有了要求,在追求寬敞舒適的同時,購房者也開始關注樓房周邊的環境和各種配套設施。

改革開放40年,從平房到樓房再到住宅小區,人們的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從“蝸居”到“安居”,從“安居”到“香格里拉”,幸福感大大提升。(青海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