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吵架,這個皇帝不問原委,竟勸他們結爲哥們

大臣吵架,這個皇帝不問原委,竟勸他們結為哥們

景龍二年,突厥襲擾邊疆的消息傳到了唐朝,中宗李顯是一個不愛惹事的皇帝,不過此時也不得不舉行廷議討論此事。說實在的,自從英明神武的天可汗李世民駕崩後,突厥人就一直不服從唐朝的管束,從唐高宗起,就不知道發生多少次叛亂和侵襲的事情。然而,這一次卻並不相同,本來唐中宗已經詔令了突厥首領娑葛為金河郡王,雙方關係融洽,為何又要兵戎相見呢?就在朝廷重臣議論紛紛,中宗李顯百思不解的時候,監察御史崔琬忍無可忍,終於站出來說話了。

大臣吵架,這個皇帝不問原委,竟勸他們結為哥們

他向皇帝和給位朝臣說,皇上封娑葛為金河郡王,他已經很滿意了。然而,他的部下闕啜忠節卻不滿意,派出了使者重金賄賂了一個大臣,而破壞了這件事。所以,娑葛恐怕並沒有接到封王的詔書,自然就鬧騰了起來。唐中宗和所有在場的大臣都面面相覷,不敢相信崔琬所說,最後唐中宗還是顫顫巍巍問道:誰有這麼大的膽子?敢做這種事情?崔琬環顧了四周,最後盯著一個人,指著他說:就是同中書門下三品宗楚客!

大臣吵架,這個皇帝不問原委,竟勸他們結為哥們

同中書門下三品聽起來官職不大,其實就是宰相。宗楚客此時的官位就是百僚之首,面對這樣的指控,自然氣得發抖。他同樣伸出指頭,對著崔琬吼道:簡直是一派胡言,血口噴人!崔琬平淡地說,與外鏡勾結,為國家生禍,這自然是重罪,我不敢亂說。這都是有實據的,可以一件件說來。宗楚客旋即跳起腳來,大聲怒斥道:什麼實據,都是栽贓嫁禍,都是你誣陷好人,其心可誅,其人可斬!

大臣吵架,這個皇帝不問原委,竟勸他們結為哥們

此時,雙方几乎要扭打起來,朝廷之上出現了令人發笑的場面,而其他的官員則默不作聲,或者心懷鬼胎,根本就沒有勸阻,只不過偷偷地向御座之上的唐中宗看去。按理來說,涉及到了國家和朝中宰相的大事,當事人應該回避。作為控告方,崔琬說有證據,那麼久應該讓宰相宗楚客離開避嫌後,展示證據,讓皇帝和給位大臣觀看。這個應該有的程序,唐中宗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大臣吵架,這個皇帝不問原委,竟勸他們結為哥們

面對朝會中的喧譁,唐中宗似乎並不想徹底解決,他傾聽完兩方的對罵,卻沒有做出果斷的裁決,反而說出了一段令人不敢相信的話:都是朝廷重臣,都是為國分憂,你們倆沒有必要如此傷和氣,不如喝個酒,結拜為兄弟,這件事不就過去了嘛!所有的朝中大臣都難以置信,作為天子,不考慮國家的安危,也不考慮到形勢的危急,反而是息事寧人。這件事之後,崔琬與宗楚客有沒有結拜,史書沒有記載,但唐中宗卻被人送了一個外號——和事天子。和事佬本來就是略帶貶義,作為天子來說這更不是什麼褒揚的話。唐中宗本來也不是什麼殺伐決斷的皇帝,他最想做的事情,不過就是享受太平生活。在第一次當皇帝的時候,他就任人唯親,瘋狂提拔自己的岳父韋玄貞。當裴炎向他提意見的時候,他竟然對裴炎說:我就算將整個天下給韋玄貞,又有什麼關係?

大臣吵架,這個皇帝不問原委,竟勸他們結為哥們

這樣的昏庸皇帝,難免讓人有了不臣之心。宗楚客這樣胡作非為都沒有受到懲罰,膽子自然就大了起來。他三次當過宰相,權重一時,甚至對人說:我當初低賤的時候,心想要是當上宰相就好了,然而當了宰相之後,我想要是能當皇帝就好了,哪怕只當一天也好啊。這樣的君臣,如何能將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延續,後來唐中宗被韋后毒死,朝政一片混亂。幸好李隆基發動宮變,連同韋后與宗楚客一同處死,奪取了政權,才讓大局走向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