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某省一所乡村小学11名专职教师,只有61名学生,乡村教育为什么留不住学生?

微言心理


在一些僻远落后农村的教学点,这种现象比较普遍。这些地方一般距集镇中心很远,交通不便,村民也很少,学生数自然更少。如今这些教学点已成鸡肋。若撤掉教学点,低年级学生不能到中心校住宿,校车接送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太高,还很不安全。若保留教学点,每个班级的学生太少,按1:20的标准配备教师,根本无法排课;按课程安排教师,又会严重超编,浪费教育资源。

乡村学校留不住学生,不能怪乡村教育。根本的原因,是乡村留不住人。但乡村留不住人,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乡村的人哪儿去了?自然是去了城里。

去城里干什么?一是工作,二是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不但沿海发达城市的经济得以腾飞,连内地世世代代耕田种地为生的农民也沾了光,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农民工曾经有多苦,为城市流过多少血多少汗,受到资本家多少剥削,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上下五千年来的中国农民,是从未如此富有过的。哪怕是仅依靠出卖劳动力的群体,其收入水平也已逐渐逼近乃至超过县城的“中产阶级”。

2002年,我装修自家的二手房,请的泥瓦工日薪30元,小工日薪20元。当时我是工龄7年的初级教师,平均月薪1000元左右,略高于泥瓦工。

2018年泥瓦工日薪达350元以上,小工200元。我是工龄23年的中级教师,平均月薪4000元左右,远低于泥瓦工。

农民手里有了钱,该怎么花?

首选在农村建房。如今农村的房子,若按套数计算,空置率至少在60%以上。房子越建越多,人却越来越少。

次选进城买房。手头的钱没有投资渠道,存银行会贬值,只有在城里买房,既能保值增值,还能自住。不如索性将家搬过来,将孩子转到城里读书。城里的学校条件好,老师水平高,孩子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至于自己,继续外出打工,让老父老母在城里照顾孩子,两头不误。或者自己在城里做点小生意,在工业区上班,都行。如今内地的工资水平比沿海也低不了多少。

可以说是城镇化进程加速,也可以说是城市不断吸干了农村的血液。总之,农村日益凋敝。乡村学校也逐渐撤并、消失,只剩下一所中心小学和少量教学点。不客气地说,教学点的学生,他们的家长大多是被经济社会淘洗之后遗弃在乡村的贫困群体;教学点的老师,也多是年老的本地教师、代课教师,或过客匆匆的支教生。

乡村教育如何振兴,是个重大课题。也许可以乘国家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大战略的东风得以破局。让我们共同期待。


毫米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师生比!

笔者曾经在2016年,去江苏沭阳县的一所乡村中学上课。我精心准备了一堂课带过去,到了学校一看,傻眼了!全校初一到初三,三个年级总共只有71个学生。但是,老师却有82人。

在后来与校长的交流中发现,学生都跑到县城去了。老师的编制在乡村,跑不了,只能在这呆着。大家轮流上班、轮流休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教育产业化

沭阳县所在的宿迁地区,曾经是落马明星官员仇和的主政地。他当时主张教育、医疗产业化。将医院、学校卖掉。大力扶持私立教育。结果在沭阳、泗阳、泗洪等县城,出现了数家航母型的巨无霸学校。每所学校人数可达2万人。然后将全县最好师资往这样的学校配置。导致全县的适龄学生都往县城挤,造成乡村学校空心化!

教育的非均衡化

与苏州教育不同,苏北的教育非常不均衡。苏州每所学校,包括哪怕是乡镇中小学,无论硬件、软件都非常强大。有外地网友惊讶的发现,在苏州一不起眼乡村角落,都会有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在他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其实,这正是苏州特别之处--教育均衡化!

乡村一旦缺少了优秀师资,学生自然就会往别处流,最后造成空心化的尴尬状况。

生源争夺功利化

今天的教育竞争,往往就是生源的竞争!在富裕了中国,大家硬件都很好。师资也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生源争夺就成了致胜的关键了。

乡村学校在私立学校、重点学校、中心校的一轮轮掐尖后,便只剩下可怜的一点点的家底了。

其实,这种教育壮况对教育是不利的!尤其是加重了家庭的教育负担!

所以,笔者对苏州的均衡化教育是非常赞赏的!


姑苏讲堂


我们这里的一所村小学,8名教师,4名学生,而且教师还缺编1人(编制9人),4名学生属两个级段,一、二年级各2人。最奇葩的是:今年上级还拨款新建教学楼,说是为今后放开生育学生增加作准备。全县这样的小学还有多所,100名以上的村小学就算较大规模的小学了。


金色世界7


乡村小学11个专职教师,而学生仅有61人,师生比不到1:6。大家一定觉得这是师资的浪费,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小学留不住学生呢?

、城市化进程中,没有多少村民留在乡村。曾经回老家农村办事,发现原来有100多人的村组,除了几个老头、老太外,仅有两三户带着孩子留在农村的。其他人基本上都在县城或市区买了房定居,孩子带在身边就读。就算没买房的,人在城里打工的也会把孩子转到城里中小学上学,方便照顾。


、农村教育的质量也需要提高。前不久报道的湖南新化县水车镇荆竹小学期末考试成绩单:一年级的15人中,语文考个位数的有6人,最高分仅为30分,数学考个位数的有3人;二年级的19人语文成绩中考个位数的有5人,数学只有4人及格,最高分67分。这样的成绩怎么与城里孩子竞争?他们还有未来吗?如果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如此,谁还敢把孩子留在村小呢?

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差,待遇不高,优秀老师不愿去教,导致教学质量差,学生成绩差。于是大家都把孩子转学到城市学校,村小没有了生源。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只能是村小继续合并,农村中小学更加难以振兴。

个人的一点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转发。


良心老师


我是农村教师,教龄30年,亲历了农村学校生源由火爆到大萧条的全过程。就以我所在乡镇(全镇人口2万余)学校而言,学生人数最多时,达到过3000人,村小学10所;而今全校仅剩600余人,两所村小。

农村学校生源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大的历史趋势,谁也阻挡不了,而且也未必是什么坏事。个人了解,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进城就读所致。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经济条件改善后,纷纷把子弟接进城,一方面便于照看,培养亲情;另一方面可以接受优质教育,利于孩子教育和成长。同时,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不少农民在县城买了住房,由农村搬进了县城,他们的子弟自然也就得离开农村学校,进城读书。这是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大势所趋,由不得人。这是好事,毕竟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还是比不上城区学校尤其是城里的名校的。因此,农村学校学生减少,没什么可遗憾的。

二,生育率低所致。由于持续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农村生育率虽比城市略高,但生育率依旧低得可怜。记得曾在镇政府某年的工作报告中看到,我所在乡镇该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居然是负数,生的还没得死的多。生育率低,孩子减少,生源自然减少。这也将是大势,谁也无力扭转。二胎政策也没用,因为农村夫妇此前一直都是生两胎的居多。这种生源减少的原因,就未必是什么好事了。

三,教学质量低所致。农村学校由于软硬件配置都与城市学校存在差距,教学质量明显不如城区学校,一些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家长,咬牙都要把孩子送到城里去,读不了公办学校,进私立学校也干。没有住房,租房陪读也毫不吝惜。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近些年下降明显。一方面因为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因为教师素质下降严重。教师素质下降,一方面因为当年的中师生、专科生年龄大了,要么退休,要么精力不济,教书育人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新招年轻教师,明显素养不够,特别是敬业精神不够。教学质量下降导致生源减少,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四,管理松散所致。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一向松散。管理学生如此,管理教师也是如此。农村学校教师不会挖尽学生的全部学习时间,也不会挖尽学生的全部学习潜力,榨干所有。校长也不会挖尽教师的工作潜力。师生都处于放养式状态。学生从放养状态溜走几个聪明的,也在情理之中。


一到晚上灯就不亮


这两天答的问题都与乡村小学学生流失有关,看来为乡村教育忧虑的人士还是很多的,这是一个好现象,大家都关注,都重视,就能群策群力,为振兴乡村筹谋划策。

对于目前乡村小学的现状,我的意见是真正落实乡村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安心留在乡村学校,提高留在乡村学校读书孩子的家长重教意识,共同教育好在乡村就读的学生。

如果不这样做,今年的11名教师,明年可能就只有三两个了,今年的61名学生,可能会变成个位数。

有人罔顾事实,把责任全部推到老师身上去,说什么老师没教好,学生才流失的。有人又把原因都算到孩子们头上,好像这些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笨蛋就是问题孩子。这些都是违背事实的胡言乱语。

乡村学校学生锐减的真正的原因在于:

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农二代其实已经不生活在农村了,他们已经是城市的市民,只是户籍制度没跟上发展的步伐,他们的户籍没能得到解决而已。这些农民身份的工人,有的在城里买了学区房,有的租房居住,把孩子带到了城里学校读书。

二是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出生率持续走低,孩子绝对数上是减少的。虽然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了,但这个政策的效果还不明显,反映在入学上,还要等到几年之后。

三是私立学校到乡村学校掐尖掐走了一部分学生。对于私立学校,国家的政策是鼓励的,招生上比公立学校的就近入学占据很大优势,可以跨区招生,农村的一些成绩好的孩子就被私立学校招去了。

指望学生回流到乡村学校是不现实的,流失只会越来越严重。现在要做的,是稳住,采取措施,稳住老师,稳住学生,正视现实,家校合力,办好现有状况下的学校。


教师妹子一枝花


  乡村教育留不住学生,也难留得住教师,这是农村教育的一个困境。

  笔者在教育部门工作,一所农村小学只有几十、甚至几个学生的情况并不少见。究其原因,一方面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村进城的人越来越多,农村学校的生源自然减少;二是农村学校由于条件艰苦,难留住优秀的教师,因而学校对当地生源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当前,在一些远离城镇且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当地小学的生源还是比较充足的,一所有数百人规模的小学,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也是比较有保障的。困境在于一些人口稀少的农村小学,生源越来越萎缩,并形成恶性循环——学校规模越来越小、教师越来越少,当地群众对学校办学质量的信心越来越低,有条件或对子女教育比较重视的家庭都会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到城镇读书,留在当地的孩子越来越少。

  笔者走访过不少只有几十个、甚至几个学生的农村小学。这些小学生源虽然越来越少,但只要生源仍没有完全消失,学校就必须持续长期存在——虽然质量并不能保障。由于农村尤其是山区人口稀少、低年级学生远途上学或寄宿均有较大困难的情况下,通过撤并校点或集中办寄宿制小学的方式也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比如撤并校点往往会遭到当地一些群众的抵触,这就是困境所在。

  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欢迎您的讨论、点评。


高考与教育


我是一名扎根于山区的乡村教师,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我有发言权。为什么乡村教育留不住学生?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打工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人们都期望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所以,很多山区农村人口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有能力的挣钱以后在城里买了房,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就算没买房的父母都会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让他们在城里就读,一方面是方便照顾,另一方面是教学质量也要比乡下好。

二、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和待遇低下

教学同样也讲求良性循环,好的学校,会有很多学生小削尖了脑袋想进去读,往往好的学生都流入到了别的好学校。好的学校不仅仅需要优质的生源,更需要优秀的教师,然而,乡村教师的待遇低下,是导致农村教师缺乏优秀人才,有优秀人才也过几年就往城里走了。所以,急需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来留住优秀人才也是原因之一。

三、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鼓励

虽然现在开放了二孩政策,但在此之前,国家大力鼓励人们只生一孩,对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入学有一定的奖励和照顾等政策,导致了目前生源锐减的现状。

以上都是乡村学校留不住学生的原因,你认为呢?

我是“山村老师看教育”,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见,如果喜欢请不要吝啬你的关注和点赞。


山村老师看教育


61名学生还好了,像我们村目前一个学校每个班只有六七个学生,这本身就随着城市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很多学生都转到县城里面去了,有的是父母在县城打工,就顺便带孩子去上学,有的是直接上县城的寄宿制学校,每周都会回家的那种。


乡村学校为什么留不住学生?根据我的了解,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说。

第一种就是父母去县城打工,所以孩子也去县城上学,这种情况普遍是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也不愿意去靠种地去生活,所以他们去县城里边打工赚钱。

另一种就是,现在很多学习好的学生都转到县城里面的大学校去上学,基本上学校留的那些学生大部分都是学习成绩比较差,而且家长不是特别配合的,或者就是家庭情况有特殊原因的,所以说要想把这一部分学生的成绩,提上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有的学生到初中的时候都还不会拼音,还有的就是基础特别差。

就像有些学校一直在竭力的改变这种现状,但是乡村教育状况仍然不容乐观,本来说小班教学应该就是质量比较好,但是有的学生成绩一旦好一点就会去县城。


饕餮视听


不是乡村教育留不住学生,而是乡村已经留不住人了。现在乡村里年轻人口大量移居城市,孩子也跟着去了,乡村都没人了,哪来的学生呢?

以我老家的村子为例,村小学2010年的时候就并入乡中心小学了。生源缩减,全校不足百人。进城打工的孩子可以打工地就学,条件好一些的,早就转到镇中心小学或者县城小学去读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小学的教学设施以及师生力量都相对落后的。没有新鲜的教学力量注入,乡村教育只能日见式微,这就更加重了学生的外流。

总之,乡村教育留不下学生,是城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现在的发展路径是,资源越来越向城市集中,最低一级是小城镇,然后是县城,然后是大城市,然后是区域中心城市,然后是世界级大都市。配套资源,人才,都往这些地方集中,人口也相应往这些地方集中,学生也是,家长们当然是想让自己家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