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苗發黃、苗弱、出苗不齊,該怎麼防治?

小麥播種後發生苗黃、苗弱、櫱少、死棵問題,大家或多或少的應該都碰到過。對於這個問題,咱們首先要找到造成問題的具體根源,然後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採取相關補救管理措施。

麥苗發黃、苗弱、出苗不齊,該怎麼防治?

造成小麥幼苗黃弱或死棵的問題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麥種原因

麥種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個是不幸購買和使用了假麥種或劣質麥種,儘量選擇發芽率在90%以上的麥種使用(發芽率低於85%的都為不合格麥種);第二個就是農民朋友購買的麥種和當地的土壤、氣溫等自然環境不匹配,應當選擇在當地推廣成熟的麥種品種使用。

2、整地質量低

小麥播種前,地塊耕耙不均、平整粗糙、土壤未壓實、秸稈還田不當等,都會導致麥種發芽後根系在土壤中懸浮、紮根不實,不能有效的從土壤中吸收所需的水肥營養,幼苗營養跟不上,就容易出現苗黃苗弱以及苗少苗不齊或者疙瘩苗等問題。土地淺旋耕種植2-3年後,進行一次25-30公分的深翻耕,播種前整地按照“早、深、松、碎、淨、平”的原則進行,就能有效避免此種情況的發生。

麥苗發黃、苗弱、出苗不齊,該怎麼防治?

3、播種方法不合理

對於播種密度過大、播種過深、缺水搶墒播種的麥田,也會發生麥苗苗黃、苗弱的問題。

播種密度過大,會導致小麥群體數量過大、水肥競爭激烈、光合作用差等問題,麥苗就會因為營養供應不足;播種過深,會導致麥種出苗困難、根系發育不良,影響正常出苗率,出苗後也會表現出莖細、葉小、株孽少的問題;搶墒播種的麥田容易出現墒情不足的情況,如果澆水不及時就會弱苗、黃苗。

麥苗發黃、苗弱、出苗不齊,該怎麼防治?

4、藥害、肥害、蟲害、病害、缺素原因

為預防小麥病蟲害,小麥播種前一般都需要進行拌種或包衣處理,如果使用藥物過量或使用不當,就會造成小麥發黃甚至死棵。另外,上茬作物使用了高殘留的除草劑,也容易導致播種後的小麥在土壤中受害。

小麥播種前需要施足底肥,但如果使用了未腐熟的農家糞肥或其他有機肥等,或者使用了縮二脲超標的劣質化肥,或者過量使用了化肥及種肥,或者種子與肥料施用距離過近,都容易燒燒麥種或幼苗根系,輕則出現麥葉發黃、長勢羸弱,重則直接發生死棵。另外,如果基肥使用不合理,土壤中氮、磷、鉀、錳養分不足,也會使小麥發生黃弱苗問題。

麥苗發黃、苗弱、出苗不齊,該怎麼防治?

對於蟲害方面來說,如果土壤中有較多的蠐螬、地老虎、金針蟲等害蟲,都會嚴重危害麥苗健康,導致小麥黃、弱、死棵問題,不過通過播種前拌種或者藥物灌根,可以有效預防。

在病害方面,主要小麥受紋枯病、根腐病、花葉病等真菌性病害的影響,播種前不拌種容易發生,會導致小麥在病發出席表現出黃葉現象,種前拌種大多可以預防。

麥苗發黃、苗弱、出苗不齊,該怎麼防治?

在小麥黃、弱、死棵防治問題上,一方面要購買大廠家的正規品牌麥種和在當地推廣成熟的麥種,也不要貪便宜購買劣質麥種或那些“過新”的麥種;一方面小麥播種前,要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杜絕未腐熟有機肥和劣質化肥入田,同時要對土地進行精細化整理,一定要整平、整細、整勻並壓實,對於秸稈還田的地塊不但要把長秸稈粉碎成3-5公分,還要撒入適量的氮肥預防秸稈腐熟和麥苗爭肥;另一方面小麥播種量要根據品種、土壤肥力、墒情等靈活決定,不可盲目過量播種,播種深度一般以3-5公分為佳,不可播種過深或過淺,並要正確選用拌種劑藥物使用,以防燒種燒苗。

此外,小麥播種後,在墒情合適時用齒耙進行中耕鬆土、清棵,能夠改善土壤的疏鬆通透性和地下微生物的活性,為根部提供良好的吸收和透氣環境,能夠促進小麥及時的出苗和分櫱。

點擊上方“關注” 瞭解更多農業種植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