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小麥苗黃、苗弱、苗期黃化可咋整?

小麥苗期是指從小麥出苗到起身拔節期這一段時間,期間經歷小麥出苗期、冬前分櫱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幾個生育階段。生產上常出現由於耕作栽培、施肥、病蟲害、田間管理措施運用不當,造成田間幼苗發黃的情況,影響小麥正常生長。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小麥苗期黃化是什麼原因?小麥苗期黃化的補救措施有哪些。

一、原因分析

1、播種過深,個體營養不足形成弱苗

今年秋播前期土壤乾旱,玉米收穫與小麥播種之間間隔時間較長,全縣深松深耕面積較大,造成整地后土壤疏鬆玄虛,導致麥田播種深度超過5公分。幼苗地中莖過長,根系發育不良,幼苗葉片細長,麥苗瘦弱、發黃。缺乏適度鎮壓前茬秸稈還田以後耕作層土壤過於蓬鬆,保墒防凍能力差,而且影響小麥幼苗紮根,易形成“吊腳苗”“懸空苗”,降低麥苗抗旱、抗寒能力,加劇黃弱苗發生。注意在小麥播種後及時鎮壓,根據田間土壤狀況等因素確定鎮壓時間和強度。

小麥苗黃、苗弱、苗期黃化可咋整?

2、小麥病蟲害

主要是鐮刀菌屬病原菌引發的苗期病害。病原菌主要寄生在秸稈及土壤中越冬越夏,加上近幾年秸稈還田的大面積推廣應用,造成田間病原菌基數上升,特別是今年秋播期陰雨較多,田間溼度大,溫度適宜,有利於小麥苗期病害的發生。

地下害蟲危害玉米、大豆等旱茬小麥田地下害蟲常發生較重,主要有蠐螬、金針蟲、螻蛄3種,在入冬前或開春氣溫回升後發生,秋季危害造成小麥缺苗斷壟,春季危害導致枯心苗,使植株提前枯死。入冬後天氣轉冷,地下害蟲危害減輕。防治地下害蟲,播種前可採用藥劑拌種、土壤處理方法,出苗後可藥劑灌根或撒施毒土等,適用藥有辛硫磷等。

苗期病害導致小麥苗期葉片發黃的病害較多,常見的是全蝕病、紋枯病等。全蝕病為典型的根部病害,幼苗期受害,初生根和根基部變黑褐色,存活病苗上部葉色變淺,基部葉片黃化,植株矮小,病株易自根基部處拔斷。紋枯病在小麥幼苗期主要危害地下莖,阻礙養分和水分的運輸造成小麥葉片發黃,隨後逐漸向上發展。防控小麥苗期病害,關鍵是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常用藥有25克/升咯菌腈懸浮種衣劑、4.8%苯醚·咯菌腈懸浮種衣劑、12.5%硅噻菌胺懸浮劑等。

4、缺肥性黃化

主要原因是秋播時整地質量差,田間秸稈量較大,底肥施入不足,氮素肥料施用量較少。目前小麥幼苗正處於斷奶期,種子營養已消耗殆盡,次生根從土壤中吸收的養分不能滿足麥苗正常生長需求,營養缺失,形成黃苗。

小麥苗黃、苗弱、苗期黃化可咋整?

田間積水小麥播種後如遇連續陰雨天氣田間長時間積水,導致麥苗根系生長不良,影響養分的吸收和運輸,在田間表現為低窪處苗少、黃葉多,通常呈點片狀分佈。注意清溝理墒,保證澇能排、漬能降。土壤溼度適宜時順麥行中耕鬆土,增強土壤透氣性,提高地溫,促進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強,提高根系吸收能力。結合中耕鬆土施入一定量的氮肥,促進緩苗。

二、補救措施

1、加強肥水管理 促進黃化麥田轉化升級。所有出現黃化麥田,特別是播種過深、缺肥性黃苗,要提前冬灌、追施氮肥,促進苗情轉化升級,形成壯苗。整地粗放黃苗 應及時鎮壓,粉碎坷垃大播量的稠密黃苗 “苗擠苗勝似草荒苗”,應對局部稠密處進行人工疏苗。

脫肥缺素黃苗 缺氮應在麥苗三葉期及時追施分櫱肥,畝施尿素8~10千克;缺磷則畝追過磷酸鈣25千克或用3%~5%的過磷酸鈣浸出液在葉面噴灑;缺鉀時畝追氯化鉀8~10千克,或磷酸二氫鉀150克,對水50~75千克,在葉面噴灑。

小麥苗黃、苗弱、苗期黃化可咋整?

2、因地下害蟲造成黃化麥田,可選用毒死蜱100--200倍液進行灌根。在小麥拔節前後每畝用40%氧化樂果60~70毫升,對水30千克噴霧。

3、因病害造成的黃化麥田,可選用三唑類殺菌劑加葉面肥進行噴藥防治。除草劑中毒造成黃苗 要及時噴施調節劑、葉面肥或解毒藥物如赤黴素,每畝用藥2克對水50千克均勻噴灑麥苗,可刺激麥苗生長,減輕藥害。有條件的可以灌一次水,增施分櫱肥,以減緩藥害的症狀和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