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在國企工作的臨時工,他們的路在何方?

用戶6661084189149


國企裡的臨時工一般是指勞務派遣員工,這些人和正式員工相比主要差別就是簽訂合同的對象不一樣,勞務派遣員工是和勞務派遣公司簽訂合同,派遣到國企裡工作的,而正式員工是和國企直接簽訂合同的。

而更讓兩者體現出差距的是工資福利上的不一樣。雖然國家規定勞務派遣員工要用在臨時性、輔助性的崗位上,並且要“同工同酬”。但基本上沒有企業會這麼做,很多企業在工作內容上並不區分派遣員工還是正式員工,並且工作強度上都一樣,但是勞務派遣人員的工資就是比正式員工低,福利就是比正式員工差,升遷機會更是少得可憐。而勞務派遣員工在這種環境下工作久了,自然心裡就會有困惑,看不到前途。

對於這些人,我的建議是:

一、如果對工作內容和環境滿意,還希望繼續留在企業,那就看看能不能等到“轉正”的機會,或者等到企業有進行社會招聘,當然,這種機會可遇而不可求,有些企業兩三年就會有一次,有些企業從來沒有過,而且競爭都是非常激烈的,

因此不要將太多希望寄託於此。

二、如果對工作並不滿意,那就要做好離開的準備。如果還沒有能力出去找到更好的工作,那就努力學習充實自己,為將來打基礎;如果已經有能力了,那就儘快離開吧,不要眷戀國企的名頭和安逸穩定的環境。

其實對於大多數人,還是建議將臨時工崗位作為一個過渡,呆個一兩年就要離開了,因為在國企的環境裡呆久了,容易失去鬥志,最後如“溫水煮青蛙”一般,再也沒有離開的勇氣和能力了。

我是職場問答達人流雷電,關注我,分享機關單位和國企的各種知識!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評論留言!

流雷電


臨時工!!!

由於最近十多年,一直在外企、民營企業工作,腦中對身份的概念早就很模糊了,甚至感覺臨時工這個概念早就應該消失了。

還記得我在國企工作的時候,已經是15年前了,那時大家還挺在意身份問題的。因為不同的身份,相差的待遇太大了。在編人員相比編外人員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時每逢年節的時候,國企都會發一些米、面、糧、油,同樣是在一起工作,在編人員去領,但是對不起編外人員沒有。

當時,為什麼會有這種在編人員與編外人員的區別呢?或者說正式工與臨時工之間的差異呢?主要是計劃經濟年代,一個單位或部門職能確定後,工作量相對確定,於是確定了人員數量。但隨著發展,業務的增加,人員不能工作需要,可是確定的人員數量不能增加,於是臨時工出現了。

但自1993年《勞動法》出臺後,尤其是2001年《三項制度改革》、2008年《勞動合同法》實施後,在企業中理論上已不存在臨時工了,只有合同期限的長短之分。應該都是籤合同、繳保險,同工同酬,符合條件退休的同樣領取養老金了。

可是我國太大了,制度的落地、觀念的轉變、待遇的拉齊,短時間監管不到完全到位,使這個早該消失的臨時工仍然存在,或者是換了個馬甲,以勞務派遣工身份繼續存在。據網上報道,有人曾在某國企幹了三十五年臨時工,臨時了35年,讓人嘆息,可到了退休年齡,無法領取養老金,因為企業根本未給臨時工交社保。

在此,我個人建議:

1、多學習,提高自身能力,改變現狀|;

2、提高維權意識,及時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

3、萬一發生糾紛,及時拿起法律的武器。


老王觀職場


我是一名在加油站工作了9年半的一線員工,加油方面有問題可以關注我,隨時可以問我,我知道的會幫你解答。我已經錄了些視頻上傳了,在頭條可以看到。

這個問題我比較有發言權了,因為在我們公司有數不清的臨時工,其實大家也不要把臨時工想的很慘,有些人家境不斷是不錯的,只是來公司混混日子,不想混了就會換地方,家境不好的,比如像我這樣的,就得繼續混下去,一混快十年了,不知道出路在哪,哎!


超級加油員


強制上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給他們合理收入,國家就不用擔心他們老無所養,生無可醫,前題是減稅降費的落實,不能不斷加重企業負擔,本來企業利潤不斷下滑,費用不斷增加,這不是在支持製造生產,增加就業拉動消費,那是決了製造生產的後路,讓企業不能發展壯大,就是決了中國長期穩定稅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