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摇篮:你所不知道的赣州客家文化!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系统分明的民系。他是中原汉人南迁过程中,与当地族群、当地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产物。客家人主要聚居于赣南(赣州)、闽西和粤东三角地带,一般认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形成于宋代,而赣南(赣州)则是孕育这个民系的摇篮地。

赣南是指今江西南部现属赣州市管辖(古代分属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的18个县市区,即章贡区、赣县、于都、兴国、信丰、会昌、安远、寻乌、龙南、定南、全南(以上为赣州府)、大余、上犹、崇义、南康(以上为南安府)、宁都、石城、瑞金(以上为宁都直隶州)。

客家摇篮:你所不知道的赣州客家文化!

形成与发展

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一个从赣南到闽西到粤东再到世界各地的过程。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五次迁移说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的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朝末黄巢农民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至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这部分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客家摇篮:你所不知道的赣州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传承与发展

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历史上一直处于赣南中心的赣县,其地居赣江源头,籍舟楫之利,北扼中州,南抚百粤,东接八闽,西连三湘,加之地势开阔、土地肥沃、物阜年丰,成了最早接纳南迁中原汉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发祥地、中转站、大后方之一。赣县于汉高祖6年初建县,因《山海经》所记“南方有赣巨人”而得县名,《山海经》上有关于赣县上洛山一带有“木客”的叙述,是人类对客家赣南最早的记载。作为赣闽粤金三角客家源头行政建制第一县,世代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长期艰苦创业中孕育了“团结、勤俭、文明、开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村白鹭、夏府宗祠群、田村契真寺、杨仙岭等古迹,独具风韵的抢打轿、烧瓦塔等客家民俗留传至今。

从赣南各县市姓氏源流资料来看,河东片唐朝宋以来世居姓氏较多,以宁都、石城为代表,河西片明末清初回迁姓氏居多,有的县占百分之六、七十。他们中的一部分进入赣南后,再循着北上至赣中之吉安,赣西之安福、宜春、萍乡、万载及湖南之醴陵、浏阳、平江,至赣东之铜鼓修水等县,大大扩展了客家人的分布区域。因而,赣南在客家民系的发展壮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一个说法,比较贴近实际:客家民系,形成于赣 南,成长于闽西,成熟于梅州,发展于海外。

客家文化概述

什么叫客家文化?概括地说,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 了畲、瑶等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与闽西、粤东相比之下,赣南客家文化以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

赣南客家人在开发与建设赣南的历程中,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留存于赣南各地的丰富的历史文物遗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祖先崇拜

客家人佛、道、儒三教都信,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祠堂及族谱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祠堂是过去客家人宗族兴盛和崇祖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每个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有的姓氏除建有总祠外,还建有分祠、支祠,如宁都县洛口乡南岭村卢氏就有一个总祠,四个分祠和两个支祠;上犹县营前镇压黄氏除有总祠外,还建有四个分祠。赣南各地现存明清时期的祠堂不少,如赣县夏府村的戚氏宗祠,宁都洛口乡灵村的丘氏宗祠,南康凤岗的董氏祠堂等等就是代表。这些祠堂不仅规模宏伟,建筑风格别致,而且文化内蕴深厚,是我们研究古代家庭文化的最好的实物资料,同时又是海内外客家后裔寻根问祖的精神载体。谱籍资料则是研究客家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据。客家人的谱籍经“十年浩劫”,虽多有遗失,但因客家人对族谱爱护有加,保存不少。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家人士和专家学者来赣南寻根问祖或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谱籍也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珍视。

方言文化

中国方言有7种:北方方言(官话)、楚方言、湘、赣、闽南方言、广东白话、客家方言等。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赣南客家话跟闽西和粤东客家话相比,则更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因为,第一,赣南是赣方言和客方言的交汇点,因此,从赣南客方言中更容易看见客赣方言的联系和差别。第二,赣南的客家方言既古敦,又呈同一的多样性。说它古敦,是因为这里唐宋以来的世居客家姓氏较多,因此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韵在成份就较多。说它呈同一的多样性,是因为明末清初粤东、闽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迁赣南,使赣南的客家方言不象粤东、闽西那样统一,而是同中有异,县与县之间不一样,甚至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也显出差异。因而,赣南的客家方言也就更具研究价值。

客家建筑

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仅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诗人、艺术家们乃至一般游客为之陶醉。赣南的客家围屋,分布在龙南、全南、定南三县全境;信丰、安远两县的南部以及寻乌的个别地方,总数约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龙南最为集中。赣南的客家围屋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客家摇篮:你所不知道的赣州客家文化!

此外,遍布赣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厅”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如赣县白鹭、石城的九十九间半等。

饮食文化

赣南客家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特点是麻麻达达、糊糊借借、咸咸辣辣。过去广大乡村一年到头家家户户都酿有醇美的糯米酒。一入冬月,便腌制板鸭(以南安板鸭最著名)、香肠、猪肝、猪利子(猪舌头)、鸭五件、牛肉巴、酒糟鱼等等。来时招待贵客用酒酿蛋、擂茶;宴请和逢年过节吃“四盘八碗“,即分别用四个大盘和作个在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肴有荷包胙(肉)、鱼饼、白斩鸡、蛋皮、菜干扣肉、粉蒸鱼、捶鱼丝、三杯鸡、酿豆腐、炒东坡、小炒鱼、红烧狗肉等等。地方风味小吃有嗦粉子、烫皮丝、凉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饺子等冬。特色食品则有丁香李、酸枣糕、生姜、花生巴、柿饼、南康辣椒酱、兴国红薯干、会昌豆腐干、信丰萝卜脆等等。客家饮食文化内涵深刻,乡土味浓,有些菜肴和食品已饮誉海内外。

民俗文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客家民俗活动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如春节期间有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的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姐”等活动。除上述具有汉民族一般特点的节日民俗活动外,赣南还有一些其它汉施行地区(包括客家地区)所不见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上犹“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于都唢呐等等。另外民间文艺也很丰富,如客家山歌,赣南采茶戏、歌谣等。

风水文化

风水术,又称勘舆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择吉避凶的风俗。客家人崇信风水,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仍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

风水术是随着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赣南的。从客家地区风水术士们世代相传的口啤资料中,我们知道,将风水术带入客家地区的主要是杨筠松。杨筠松又名杨救贫,属唐末避乱南迁的客家先民。他由长安来到赣南以后,就在兴国三僚村隐居下来,寻龙追脉,从事风水术的实践活动,并授徒传术。他继承和发展了风水术中的形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实际上是赣南派)。他的主要弟子有曾文辿、刘江东,二人都是于都县人。自从杨筠松在赣南授业传徒之后,风水术就成为客家地区世代相传的职业,杨筠松也因此成了风水术士共同尊奉的祖师,兴国三僚村也就被称为中国风水第一村。

两宋时期,赣南风水术兴盛,名流辈出,如廖媛、谢世南、赖文俊、刘潜、傅伯通、邹宽等人。这些风水术士不仅在本地看风不,机时且声名远播,甚至闻达于朝廷,奉诏为朝廷看风水。北京十三陵中定陵的选址设计者廖均卿,就是赣南人。

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形势派风水术向福建传播,并从中衍生出一个新的流派——理法派。随后,风水术进一步往粤东粤北等地传播。至明清时期,风水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风俗普及于赣闽粤广大客家地区,并随着客家人的漂洋过海而根植于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风水观念则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浸透于客家人心灵之中。

人文精神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客家精神代代相传,到赣南来,那山歌、那围屋、那擂茶、那风情······一定会使您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客家人在不断的迁移和长期的客居生活中,逐渐地形成了客家人共有的人文精神,这就是:吃苦耐劳、勤俭创业、团结互助、勇于开拓,并具有较强的革命精神。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大多都是客家人发动的。

客家摇篮:你所不知道的赣州客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