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搖籃:你所不知道的贛州客家文化!

客家是漢民族的一支系統分明的民系。他是中原漢人南遷過程中,與當地族群、當地文化不斷融合、發展的產物。客家人主要聚居於贛南(贛州)、閩西和粵東三角地帶,一般認為,客家作為一個民系形成於宋代,而贛南(贛州)則是孕育這個民系的搖籃地。

贛南是指今江西南部現屬贛州市管轄(古代分屬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的18個縣市區,即章貢區、贛縣、于都、興國、信豐、會昌、安遠、尋烏、龍南、定南、全南(以上為贛州府)、大餘、上猶、崇義、南康(以上為南安府)、寧都、石城、瑞金(以上為寧都直隸州)。

客家搖籃:你所不知道的贛州客家文化!

形成與發展

客家民系的形成和發展經過了一個從贛南到閩西到粵東再到世界各地的過程。從地理上和史實上看,贛南是客家大本營地區接受北方漢民族南遷的第一站。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資料也昭示,他們的祖先在贛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後來才進一步往閩西、粵東遷移的。

五次遷移說

中國歷史上共有過五次人口的大遷移。第一次是兩晉時期五胡亂華,中原許多人舉族南遷至長江流域;第二次是從唐代安史之亂開始的。安史之亂,特別是唐朝末黃巢農民起義,北方地區長期戰亂,而贛閩粵三角區相對安寧,於是大批避亂漢民遷居到這裡,成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兩宋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朝廷南遷,一批批的漢民遷來贛閩粵三角區,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並與畲瑤等土著居民發生血緣上和經濟文化上的交融,最終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贛南由於受滿族鐵蹄的蹂躪,後來又發生瘟疫,人口銳減。而此時閩西和粵東由於人口膨脹,加上清初為對付鄭成功反清起義,頒佈“遷海令”,封鎖了沿海地區,通令沿海居民向內地擠壓,人口與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銳的矛盾,於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攜家出走,另謀出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又回遷到贛南,與世居贛南的客家交錯雜居在一起,從而最終奠定了贛南居民的現代格局。第五次是近代由於連年的戰爭,不少客家人從粵東閩西一帶遷至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謀取生路。這部分人不少成為客家中的富人。

客家搖籃:你所不知道的贛州客家文化!

贛南客家傳承與發展

贛南是歷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當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歷史上一直處於贛南中心的贛縣,其地居贛江源頭,籍舟楫之利,北扼中州,南撫百粵,東接八閩,西連三湘,加之地勢開闊、土地肥沃、物阜年豐,成了最早接納南遷中原漢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發祥地、中轉站、大後方之一。贛縣於漢高祖6年初建縣,因《山海經》所記“南方有贛巨人”而得縣名,《山海經》上有關於贛縣上洛山一帶有“木客”的敘述,是人類對客家贛南最早的記載。作為贛閩粵金三角客家源頭行政建制第一縣,世代客家人在這裡繁衍生息,在長期艱苦創業中孕育了“團結、勤儉、文明、開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輝燦爛的客家文化。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村白鷺、夏府宗祠群、田村契真寺、楊仙嶺等古蹟,獨具風韻的搶打轎、燒瓦塔等客家民俗留傳至今。

從贛南各縣市姓氏源流資料來看,河東片唐朝宋以來世居姓氏較多,以寧都、石城為代表,河西片明末清初回遷姓氏居多,有的縣佔百分之六、七十。他們中的一部分進入贛南後,再循著北上至贛中之吉安,贛西之安福、宜春、萍鄉、萬載及湖南之醴陵、瀏陽、平江,至贛東之銅鼓修水等縣,大大擴展了客家人的分佈區域。因而,贛南在客家民系的發展壯大中,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贛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一個說法,比較貼近實際:客家民系,形成於贛 南,成長於閩西,成熟於梅州,發展於海外。

客家文化概述

什麼叫客家文化?概括地說,客家文化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 了畲、瑤等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她具有質樸無華的風格,務實避虛的精神。與閩西、粵東相比之下,贛南客家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厚而為世人所矚目。它包括歷史文物遺蹟,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民間文藝等方方面面。

贛南客家人在開發與建設贛南的歷程中,創造出輝煌的業績和燦爛的文化,留存於贛南各地的豐富的歷史文物遺蹟,就是最好的證明。

祖先崇拜

客家人佛、道、儒三教都信,有著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祠堂及族譜很能反映其宗教文化。祠堂是過去客家人宗族興盛和崇祖意識相結合的產物,每個自然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有的姓氏除建有總祠外,還建有分祠、支祠,如寧都縣洛口鄉南嶺村盧氏就有一個總祠,四個分祠和兩個支祠;上猶縣營前鎮壓黃氏除有總祠外,還建有四個分祠。贛南各地現存明清時期的祠堂不少,如贛縣夏府村的戚氏宗祠,寧都洛口鄉靈村的丘氏宗祠,南康鳳崗的董氏祠堂等等就是代表。這些祠堂不僅規模宏偉,建築風格別緻,而且文化內蘊深厚,是我們研究古代家庭文化的最好的實物資料,同時又是海內外客家後裔尋根問祖的精神載體。譜籍資料則是研究客家歷史的最重要的史料依據。客家人的譜籍經“十年浩劫”,雖多有遺失,但因客家人對族譜愛護有加,保存不少。正因為如此,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客家人士和專家學者來贛南尋根問祖或探源追流。因而,客家人的譜籍也就愈來愈受到人們的珍視。

方言文化

中國方言有7種:北方方言(官話)、楚方言、湘、贛、閩南方言、廣東白話、客家方言等。客家方言被學術界稱為研究古漢語的“活化石”。贛南客家話跟閩西和粵東客家話相比,則更能引起學者們的興趣。因為,第一,贛南是贛方言和客方言的交匯點,因此,從贛南客方言中更容易看見客贛方言的聯繫和差別。第二,贛南的客家方言既古敦,又呈同一的多樣性。說它古敦,是因為這裡唐宋以來的世居客家姓氏較多,因此方言中保留中原古韻在成份就較多。說它呈同一的多樣性,是因為明末清初粵東、閩西的客家人又大量回遷贛南,使贛南的客家方言不象粵東、閩西那樣統一,而是同中有異,縣與縣之間不一樣,甚至鄉與鄉之間、村與村之間也顯出差異。因而,贛南的客家方言也就更具研究價值。

客家建築

圍屋是頗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僅被建築學家們譽為民居建築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更使歷史學家、民俗學家、詩人、藝術家們乃至一般遊客為之陶醉。贛南的客家圍屋,分佈在龍南、全南、定南三縣全境;信豐、安遠兩縣的南部以及尋烏的個別地方,總數約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龍南最為集中。贛南的客家圍屋多為方形,與閩西圓形的土樓和粵東內方外圓的圍龍屋呈現出不同的風格。

客家搖籃:你所不知道的贛州客家文化!

此外,遍佈贛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廳”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如贛縣白鷺、石城的九十九間半等。

飲食文化

贛南客家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家常菜;二是宴席菜。特點是麻麻達達、糊糊藉藉、鹹鹹辣辣。過去廣大鄉村一年到頭家家戶戶都釀有醇美的糯米酒。一入冬月,便醃製板鴨(以南安板鴨最著名)、香腸、豬肝、豬利子(豬舌頭)、鴨五件、牛肉巴、酒糟魚等等。來時招待貴客用酒釀蛋、擂茶;宴請和逢年過節吃“四盤八碗“,即分別用四個大盤和作個在碗盛菜,共十二道大菜。特色菜餚有荷包胙(肉)、魚餅、白斬雞、蛋皮、菜乾扣肉、粉蒸魚、捶魚絲、三杯雞、釀豆腐、炒東坡、小炒魚、紅燒狗肉等等。地方風味小吃有嗦粉子、燙皮絲、涼粉、艾米果、芋包子、薯粉餃子等冬。特色食品則有丁香李、酸棗糕、生薑、花生巴、柿餅、南康辣椒醬、興國紅薯幹、會昌豆腐乾、信豐蘿蔔脆等等。客家飲食文化內涵深刻,鄉土味濃,有些菜餚和食品已飲譽海內外。

民俗文化

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樸和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而為世人所矚目。客家民俗活動一年四季均有舉行。如春節期間有龍燈、蛇燈、鯉魚燈、馬燈、獅燈等各種燈綵的表演;端午節有龍舟競賽;中秋節有“放孔明燈”、“請月光姑姐”等活動。除上述具有漢民族一般特點的節日民俗活動外,贛南還有一些其它漢施行地區(包括客家地區)所不見的大型民俗表演。如上猶“九獅拜象”、寧都竹篙火龍節、于都嗩吶等等。另外民間文藝也很豐富,如客家山歌,贛南採茶戲、歌謠等。

風水文化

風水術,又稱勘輿術,是一種從古代沿襲至今的擇吉避兇的風俗。客家人崇信風水,每逢婚喪喜慶,蓋房子、打灶、挖井、選墳地仍至於修橋築路等,都要請風水先生勘地利,看風水,擇良辰吉日。這種風俗,自古至今,長盛不衰。

風水術是隨著客家先民的南遷而傳入贛南的。從客家地區風水術士們世代相傳的口啤資料中,我們知道,將風水術帶入客家地區的主要是楊筠松。楊筠松又名楊救貧,屬唐末避亂南遷的客家先民。他由長安來到贛南以後,就在興國三僚村隱居下來,尋龍追脈,從事風水術的實踐活動,並授徒傳術。他繼承和發展了風水術中的形法理論,創立了江西形勢派(實際上是贛南派)。他的主要弟子有曾文辿、劉江東,二人都是于都縣人。自從楊筠松在贛南授業傳徒之後,風水術就成為客家地區世代相傳的職業,楊筠松也因此成了風水術士共同尊奉的祖師,興國三僚村也就被稱為中國風水第一村。

兩宋時期,贛南風水術興盛,名流輩出,如廖媛、謝世南、賴文俊、劉潛、傅伯通、鄒寬等人。這些風水術士不僅在本地看風不,機時且聲名遠播,甚至聞達於朝廷,奉詔為朝廷看風水。北京十三陵中定陵的選址設計者廖均卿,就是贛南人。

北宋後期至南宋時期,形勢派風水術向福建傳播,並從中衍生出一個新的流派——理法派。隨後,風水術進一步往粵東粵北等地傳播。至明清時期,風水活動已經成為一種風俗普及於贛閩粵廣大客家地區,並隨著客家人的漂洋過海而根植於港澳臺和東南亞地區。風水觀念則作為一種文化積澱深深浸透於客家人心靈之中。

人文精神

客家文化源遠流長,客家精神代代相傳,到贛南來,那山歌、那圍屋、那擂茶、那風情······一定會使您陶醉其中,流連忘返。客家人在不斷的遷移和長期的客居生活中,逐漸地形成了客家人共有的人文精神,這就是:吃苦耐勞、勤儉創業、團結互助、勇於開拓,並具有較強的革命精神。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大多都是客家人發動的。

客家搖籃:你所不知道的贛州客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