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一塊小小的驚堂木里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在很多的影片中大家都可以看到一個場景,那就是官員在審訊犯人的時候,都會拿起手下的驚堂木,大喊一聲:“大膽刁民,還不從實招來!”,接下來公堂下面的衙役官差們便一起齊呼兩個字“威無”,可謂是威風凜凜,霸氣側漏。吆喝之聲震盪公堂,使聽審的人產生一種心理畏懼,還沒有用刑就把堂下之人嚇得魂飛魄散,對接下來的審訊不敢怠慢。這塊用來震懾犯人的硬木就是俗稱的驚堂木。那麼問題來了,普通官員手中的叫做驚堂木,那麼皇帝和宰相手中的木頭叫什麼呢?都分別有什麼來歷?

想不到一塊小小的驚堂木裡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驚堂木的正式名稱叫“氣拍”, 又名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撫尺的,是一塊長方形的硬木,有角兒有稜兒,取“規矩”之意。因其一響之下,滿堂皆驚,具有嚴肅法堂、壯官威、震懾受審者的作用,所以俗稱“驚堂木”。

驚堂木的歷史源遠流長,相傳“驚堂木”為虞舜時以正直著稱、掌管刑法的士(獄官之長)“明五刑, 弼五教”的皋陶首創,距今有四千多年悠久歷史。《國語.越語》中記載:“驚堂木,長六寸,闊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由此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開始使用。

現代影視作品中,不管是什麼歷史背景,所用驚堂木大多都有一些精美的龍紋。其實,唐代之前,“驚堂木”並無圖案,只是為方便起見,將其頂面做成弧形而已。唐太宗時期(公元627年—650年),開始有人為了美觀,在驚堂木上雕刻動物圖案,有龍,有虎,有獅,不一而足。武后(武則天)永昌年間(公元689年),朝廷把驚堂木圖案規定為龍形,取龍乃皇權之象徵意。宋代為臥龍,龍、龍紋大都是3爪或者4爪,張牙舞爪;元代刻三爪或四爪龍形,嘴尖頭大,頸細身肥;明代龍形略有變化,嘴凸頭大,頸粗身肥,刻有五爪,且頭上有角。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662年),又將驚堂木上的龍形加以統一修改,使之嘴縮身瘦,看起來就像一條小蛇。

驚堂木的選料極為講究,以結實耐用為本,多為質地堅硬,紋理細膩的高檔紅木,如檀木、酸枝、黃花梨、雞翅木、黃楊木等,敲擊桌案時聲音響亮。但北方也有用桑、棗、黑槐木製作驚堂木的。

驚堂木的重量也有一定之規,淨重應該是二斤十三兩五錢四分。兩斤代表南北兩京,十三兩代表南七北六十三省,五錢四分則代表五湖四海。照這些寓意來看,驚堂木重量的定規應該是在明朝永樂遷都北京以後,只有那是的行政區劃才符合醒木定規的寓意。

“驚堂木”經歷代制度的沿革與演變,從開始只是官員才能使用,後來流傳到民間,成為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下至“三教九流”的藝人,皆沿襲使用的物事。只是由於使用人身份不同,“驚堂木”大小不同,名稱亦隨之各異。有民間流傳的一首《驚堂木》詩,其詩曰:

君稱龍膽鳳翥妃,

文握驚堂武虎威;

戒規振壇僧道津,

喚醒壓方緊相隨。

詩意是說,皇帝使用的“驚堂木”稱“龍膽”,又稱“震山河”,其意是天子一拍,四海皆聞,以顯示其至高無上的權威;皇后使用的“驚堂木”稱“鳳翥”,又稱“鳳霞”,以顯示高貴;丞相使用的“驚堂木”稱“運籌”,亦稱“佐朝綱”,以顯示其宰輔重任身份;將帥使用的“驚堂木”稱“虎威”,又稱“驚虎膽”,用以壯軍威;御史、知府、縣令等文官使用的“驚堂木”稱“驚堂”,以助聲勢,嚴肅氣氛;和尚、道士使用的“驚堂木”稱“振壇”、“驅邪”、“戒規”、“醒木”、“令牌”,都用以醒神;私塾先生用的“驚堂木”稱“醒誤”,亦稱“呼尺”或“戒尺”,和以維持課堂紀律;當鋪用的“驚堂木”稱為“喚出”;中藥鋪、醫生使用的“驚堂木”稱為“慎沉”,又稱“審慎”;客棧櫃房使用的“驚堂木”稱“鎮靜”;說書藝人使用的“驚堂木”稱“醒目”,又稱“過板石”、“拎兒”、“止語”等等,開篇前一拍,是在告訴聽眾保持安靜,說書馬上就要開篇了。

因而在我國的歷史上,又有一句俗語,道:“天下驚堂木八分,上至君王下至臣。君王一塊轄文武,文武一塊管黎民。聖人一塊傳儒教,天師一塊驚鬼神。僧家一塊說佛法,道家一塊勸玄門。一塊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勸世人。”這句俗語所概括的,就是這天下間有名的八塊驚堂木。

想不到一塊小小的驚堂木裡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想不到一塊小小的驚堂木裡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想不到一塊小小的驚堂木裡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據一些老藝人說,“驚堂木”共有十三種說法,除了以上所述之外,還有糕點店餑餑鋪也有一塊,稱之為“茯苓”, 舞臺演戲時用的小木頭,謂之“如意”,南方叫“響堂”。這些“驚堂木”已經不是原來嚴格意義上的驚堂木,但它們都能輔助使用人強化渲染氣氛,用處大同小異,只是封建社會等級森嚴,隨著使用者身份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稱謂,故將它們劃為一類。

連闊如老先生曾在他的《江湖叢談》一書中用一首詩來描述此事:

一塊醒木上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

君王一塊轄文武,文武一塊轄黎民。

聖人一塊管儒教,天師一塊警鬼神。

僧家一塊勸佛法,道家一塊勸玄門。

一塊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勸世人。

江湖朋友不供我,如要有藝論家門。

因為“驚堂木”的走入民間,有些野史記載驚堂木的來源與明太祖朱元璋拉上了關係。

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有五個要好的朋友,大家一起放牛,一起打鬥遊玩,還結拜為兄弟,朱元璋是大哥.分手時,朱元璋拿了一個扁木頭,鋸成六截,每人一截.朱說:"這是一根木鋸出來的,就作結拜兄弟的憑證吧.

後來,朱元璋做了明朝開國皇帝,而他結拜的五個兄弟,分別做了武將,知府,醫生,教書先生和說書藝人.他們聚在一起,上京見朱大哥.

朱元璋見少年時期的結拜兄弟來了,非常高興,便設宴款待.席間,大家拿出當年結拜的物證-----那截木頭,意思要大哥封官。朱元璋為難了,封得太小嘛,兄弟的情面又過不去,封大些嘛,那些跟自己打江山的開國功臣怎會服?朱元璋心生一計,便說:"別急,還是先封木頭吧."他先封自己的那塊叫"龍膽",將軍的那塊叫"虎威",知府的那塊叫"驚堂",醫生的那塊叫"壓方",說書藝人的那塊叫"醒木",,教書先生的那塊叫"戒尺"。

於是,皇帝的誥封便一直流傳下來。各式各樣的“驚堂木”就此產生。

一直到民國初年,法院的法官使用的依然是驚堂木,直到今天,還能看到它的影子。我國從2002年6月1日起,全國人民法院都使用“法槌”,以維護法庭秩序、體現法律尊嚴、控制庭審節奏。這是在重新審視我國古代“驚堂木”的作用,並借鑑於西方國家在法庭中使用法槌的基礎上採用的新舉措,實際上是屬於古代“驚堂木”引伸與革新的產物。我國“法槌”兩頭為對稱的半圓形,材質採用黑檀木,底座以整塊硬木刻挖而成,敲擊聲音清脆響亮。

“法槌”雖然是從古代“驚堂木”引伸、脫胎而來,有其繼承與創新關係,但又其有現代時代的民主特色,所以當今的“法槌”與古代“驚堂木”兩者之間又有顯著的區別:古代“驚堂木”時代,審案官吏是主體,當事人是審訊對象,往往容易給人產生恐懼感;現代“法槌”時代,當事人是主體,法官是裁判,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槌”是公正的象徵。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僅一塊小小的驚堂木,就有如此之多的精深學問,你若知道了,不要私藏,趕快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

堂木一拍眾人驚,

罪犯聞之魂魄飄;

衙役喊威酷刑使,

不招拉下板子敲。

配詩:荷塘月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