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要不斷出發:南京長江大橋:珠港澳大橋

長江南京段一直是一道天塹,從宋代開始,歷朝歷代都想在這裡修橋,但是,沒有一個能夠成功。

人生,就要不斷出發:南京長江大橋:珠港澳大橋


民國期間,在南京長江大橋建成之前,江北的津浦鐵路(通車於1912年,天津到南京浦口)、江南的滬寧鐵路(通車於1908年,上海到南京)被寬廣的長江切割開來,不能連貫。當時修建了滬寧鐵路的中英銀公司雖然有修建過江輪渡的提議,卻無法落實。

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籌建專門委員會,從事設計活動式棧橋輪渡的方案,並於1933年最終建成通航。這種方式需要將過江列車按節拆分,乘船擺渡的情形一直延續到解放後。無論是國民政府還是侵華日軍都沒有能在南京的江上江下成功修橋或者挖隧道,包括民國政府請來的美國專家都說NO。

人生,就要不斷出發:南京長江大橋:珠港澳大橋


新中國成立後,輪渡的班次從最初的每天20班最終提高到1958年的每天100班,但仍無法滿足運輸量大增的需求。長江天塹成為了制約京滬鐵路運力的重要瓶頸。出於打通京滬鐵路,形成連通華北與華東的經濟大動脈的需要,國務院最終在“一五計劃”末期提出了修建南京長江大橋的計劃。

時至2018年: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這是中國建橋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製造標準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通道項目。9年間,潮起潮落、寒來暑往,數以萬計的建設者們在大海深處“穿針”,構築起全長55公里的世界級跨海通道,向超級工程背後的英雄們致敬!

如今伶仃洋上依舊煙波浩渺,

但一條跨海“巨龍”橫空出世,

它東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門,

既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也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

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

被英國《衛報》譽為

“新世界七大奇蹟”,

——它就是港珠澳大橋!

人生,就要不斷出發:南京長江大橋:珠港澳大橋


跨海“巨龍”的背後,

是無數超級英雄的辛苦付出

因為這群可愛的建橋人

港珠澳大橋有了許多“世界之最”

世界最長、綜合難度最大跨海大橋,

世界最長、最深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世界最大難度深水無人對接的公路沉管隧道,

世界首創海底隧道“半鋼性”沉管結構,

世界首創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

……


什麼才是響亮的“中國名片”?

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製造”?

大國工程是中國由大到強的新“名片”,

更是“中國製造”刻下的新註腳。

林鳴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

人生,就要不斷出發:南京長江大橋:珠港澳大橋


過去的10年,

林鳴將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了這座大橋上,

博弈深海,踏浪伶仃洋,

他帶著4000人的鐵血軍團,

讓“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成為現實!


林鳴和他的團隊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

自主研發,

面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將33節,每節重達8萬噸,

長達180米,寬約38米,高11.4米

的鋼筋混凝土管,

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處,

安裝成長達6.7公里的海底通道。

這一項施工的技術難度,

堪比“海底穿針”。


這33節沉管,從E1到E33,

每一節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林鳴眼裡,

它們就像他的每一個孩子。


人生,就要不斷出發:南京長江大橋:珠港澳大橋



第一個孩子——E1,

它有一個很浪漫的名字,

叫“深海初吻”,

但安裝的整個過程卻一點都不浪漫:

林鳴和他的團隊,

在海上連續奮戰了整整96個小時,

5天4夜沒合上眼,

終於,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成功安裝!

這一舉動,

填補了中國外海沉管隧道技術的空白!

而在林鳴看來,

命運最曲折的當屬第十五個“孩子”—E15,

由於回淤出現異常情況,

不得不兩次被拖回工廠。

第三次浮運之後,

才成功下水。


E15三次沉放的背後,

是林鳴帶領著中國工程師們,

157天不捨晝夜的堅守。

但如今談到它們,

林鳴卻顯得雲淡風輕:

“這樣的困難都能克服,

我們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

還有什麼難題不能克服呢?”

人生,就要不斷出發:南京長江大橋:珠港澳大橋


建設港珠澳大橋期間,

中國工程師們發明了1000多項專利技術,

將國外同行們眼中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如今伶仃洋上依舊煙波浩渺,

但一條跨海“巨龍”橫空出世,

它東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門,

既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也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

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

被英國《衛報》譽為

“新世界七大奇蹟”,

——它就是港珠澳大橋!

人生,就要不斷出發:南京長江大橋:珠港澳大橋


跨海“巨龍”的背後,

是無數超級英雄的辛苦付出

因為這群可愛的建橋人

港珠澳大橋有了許多“世界之最”

世界最長、綜合難度最大跨海大橋,

世界最長、最深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世界最大難度深水無人對接的公路沉管隧道,

世界首創海底隧道“半鋼性”沉管結構,

世界首創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

……


什麼才是響亮的“中國名片”?

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製造”?

大國工程是中國由大到強的新“名片”,

更是“中國製造”刻下的新註腳。

林鳴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

人生,就要不斷出發:南京長江大橋:珠港澳大橋


過去的10年,

林鳴將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了這座大橋上,

博弈深海,踏浪伶仃洋,

他帶著4000人的鐵血軍團,

讓“一橋飛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成為現實!


林鳴和他的團隊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

自主研發,

面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將33節,每節重達8萬噸,

長達180米,寬約38米,高11.4米

的鋼筋混凝土管,

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處,

安裝成長達6.7公里的海底通道。

這一項施工的技術難度,

堪比“海底穿針”。


這33節沉管,從E1到E33,

每一節都有自己的故事。

在林鳴眼裡,

它們就像他的每一個孩子。


人生,就要不斷出發:南京長江大橋:珠港澳大橋



第一個孩子——E1,

它有一個很浪漫的名字,

叫“深海初吻”,

但安裝的整個過程卻一點都不浪漫:

林鳴和他的團隊,

在海上連續奮戰了整整96個小時,

5天4夜沒合上眼,

終於,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成功安裝!

這一舉動,

填補了中國外海沉管隧道技術的空白!


“這樣的困難都能克服,

我們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

還有什麼難題不能克服呢?”

人生,就要不斷出發:南京長江大橋:珠港澳大橋


建設港珠澳大橋期間,

中國工程師們發明了1000多項專利技術,

將國外同行們眼中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建二十三公里的鋼橋,

用鋼量四十二萬噸,

相當於十個鳥巢,

或六十個埃菲爾鐵塔。

人生,就要不斷出發:南京長江大橋:珠港澳大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