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縣廟溝能幹實事的好後生

——記吳起縣廟溝鎮大岔村第一書記馮正利

“李洲全身癱瘓不能動彈,身體瘦弱,全靠藥物維持生命;郭志海家門口的土路被雨水沖斷需要儘快修復;李寶貴從小殘疾,行動不便……”翻開吳起縣廟溝鎮大岔村第一書記馮正利的民情日記,上面整齊地記錄著每戶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

馮正利2011年7月大學畢業,9月加入大學生村官行列,擔任廟溝鎮樓坊掌村大學生村官、村支部副書記,2018年2月成為廟溝鎮大岔村第一書記。

大岔村是一個合併村,也是一個山嶺村,條件相對落後,村裡有519戶1680人,其中貧困戶77戶207人。剛到大岔村時,有的村民戲謔地說:“你一個大學生不在城裡好好待著,來我們這個小山村幹啥。”邊說邊用懷疑的眼神上下打量他。馮正利聽了自然不好受,但這也讓他明白,如果在這裡做不出實事來,是無法贏得村民認可的。

於是,剛到村上的他就挨家挨戶走訪,深入瞭解村民的生活狀況,真正做到了“彎下腰沉下身,勤走訪嘮家常。”沒多久就和村民們打成一片。

馮正利在走訪時發現,村上沒有像樣的集體產業,村民們除了種蘋果也沒有其他致富門路。他和村“兩委”幹部、幫扶工作隊結合縣、鎮發展相關產業扶持政策及大岔村的實際情況,最終將大岔村長期產業確定為蘋果、藥材種植;短期產業以養殖牲畜、特色種植為主,其他零散養殖為輔。

在發動村民種植蘋果、藥材時,有很多村民反映“耕地種了蘋果、藥材,沒有餘地種糧食了怎麼辦?”面對群眾的疑慮,馮正利耐心解釋說:“我們現在用種糧食的土地種蘋果樹、種藥材,三年後我們的蘋果、藥材收入就是現在種糧食收入的好幾倍,一年收入能頂種糧食幾年的收入。而且我們還發展了短期產業,有國家的產業補貼資金來彌補我們的收入空缺,只要大家好好幹就一定能脫貧致富。”通過及時溝通、講解政策,群眾的疑慮被徹底消除。

“三年之內不減收、三年之後穩增收。”這是馮正利的工作目標。大岔村的蘋果園數一數二,其中會莊梁千畝果園被延安市現代果樹研究中心定為吳起縣三個市級派駐技術員幫扶發展的蘋果示範園。大岔村支部書記張彥虎說:“小馮來我們村後,爭取到了市、縣蘋果技術員實地指導培訓4次,培訓果農160人次,掌握技術後我們對發展蘋果產業充滿信心。”

貧困戶李俊文說:“在馮書記的幫助下,我種了12畝蘋果樹,三年後就能結果,還種了10畝雜糧,去年我家收入2萬多元,今年肯定超過去年。他真是個能幹實事的好後生。”

如今,大岔村的一片片蘋果園鬱鬱蔥蔥地從山頂延伸至半山腰,一排排養殖圈舍整齊地坐落在房前屋後,一個環境優美、乾淨整潔、如詩如畫的美麗富裕新農村正在形成。

通訊員 溫巧莉

吳起縣廟溝能幹實事的好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