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提高孩子的情感表達能力

怎樣教孩子表達情感

1.教孩子學會提要求

當孩子需要什麼物品或需要父母給予什麼幫助時,即使父母能夠覺察到,也不要主動給孩子買,而要引導孩子自己說出來並講明理由。

例如,如果孩子想買一個新的鉛筆盒,不要主動給孩子買回來,而要試探性地問孩子:“你是想買鉛筆盒嗎?”

如果得到了肯定的答覆,在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告訴他:“以後你想要什麼,或者想讓爸爸媽媽陪你玩,就要主動告訴爸爸媽媽;否則,爸爸媽媽怎麼會知道呢?”以此培養孩子的交流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讓孩子學會和父母談判

孩子對父母提出了某個要求,但父母認為不合理時,不要無條件地滿足孩子,也不要粗暴地拒絕孩子,而要耐心引導,讓孩子和自己談判。

比如說,孩子要買一套新玩具,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已經有好多玩具了,媽媽認為不需要再買了。如果你一定想買,就要告訴媽媽理由。如果你的話有道理,我就給你買。”這樣既可以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又可以讓孩子感覺到這樣東西是他努力爭取來的,因而會更珍惜,即使最後父母沒有給他買,也不會怨恨。

3.教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當孩子遇到麻煩時,父母不要立即出面幫孩子解決,而要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比如說:孩子對好朋友不滿,抱怨好朋友做錯了事。此時,父母千萬不要幫著孩子說那個孩子的壞話,也不要打電話給那個孩子的父母。而要引導孩子說:“你既然這麼想,為什麼不問問他呢?也許你們之間存在什麼誤會呢!”

4.教孩子學會一些溝通的辦法

孩子的溝通能力不如成人,他們害怕出差錯,所以乾脆埋藏在心裡。要想讓孩子改變這一點,父母就應該教給孩子一些與人溝通的方法。比如說,老朋友做了一件讓自己不開心的事,父母可以教孩子這樣問對方:“我今天感覺很受傷,因為……我很想知道,為什麼你會這麼做呢?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嗎?”

要教給孩子一些既能表達自己的觀念但又不會與對方吵起來的表達方式。平常,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聽聽孩子的心聲,做好表率。如果孩子膽子實在太小,可以教孩子先以寫紙條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5.教孩子學會爭取正當權益

雖說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難免會吃點虧,人要學會寬容和忍耐,但是性格過於懦弱,將悶氣、委屈等情緒都埋藏在心裡,也不是一件好事。

孩子寡言少語的原因

1.孩子性格比較懦弱膽小

孩子膽小,性格比較懦弱,因而想說卻不敢說,即使被人欺負了也是悶在心裡,只好自我安慰“沒什麼大不了的”,心想如果和對方理論,說不定還會吃大虧,更不好收場呢!

2.孩子性格比較內向,不太敢和陌生人說話

平常請人幫個忙都覺得難以開口,更不要說當著對方的面表達自己的感情了,所以只敢在熟人面前嘀咕幾句。

3.過於善良

孩子很善良,很體貼人,當遇到不滿的事情時,想告訴對方,卻又害怕傷害對方,於是就想:算了吧,反正人都有缺點。

4.不知如何表達

孩子很想說出自己的想法,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尤其是當表達對別人的不滿時,不知道怎樣說才能不讓對方生氣,害怕自己說錯話而惹來麻煩或失去朋友。尤其當孩子以前有過失敗的經歷,就會更加沉默。

5.家庭教育的影響

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沒有耐心,總是打斷孩子的話,總是拒絕孩子的合理要求,或是經常吼孩子,等等。這樣,孩子在家受到了壓制,走出去後就更不敢說話了。

6.依賴心理

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到家後向父母傾訴,父母一聽,心疼極了,馬上跑去學校向老師、同學興師問罪,這樣就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依賴心理:反正有爸爸媽媽幫我擺平,我就等著回家告訴爸爸媽媽好了。如此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越來越懦弱。

和孩子交流注意6點

任何一種關係的改變都需要雙方來互動,與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相處,就像是跳雙人舞,總有一個人是佔主導的。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只要有一個改變了,那麼另一個也會在雙方的互動中,隨之改變。叛逆期孩子的父母一定要謹記以下的交流原則:

不做道德判斷。對於孩子的逆反行為,家長不要上來就給孩子打上不聽話、不懂事、情緒化、意志力薄弱的標籤,而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到青春期逆反是所有人都有的正常現象。這時,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要注意減少對孩子的道德判斷,不要孩子犯了錯或有了一些不合適的舉動就“上綱上線”。如果你的孩子在12~18歲有青春期逆反,你應該高興,因為他們正在步入大人的行列,正在成長和自我意識的整理中,這個過程比較漫長,但總會過去的。

理解和包容。孩子越是逆反的時候,越需要家長有平和穩定的情緒。這個時候,不能用正確與錯誤去評論孩子的行為,而是要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比如,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不要自然而然地認為是孩子不夠用心導致的,更不能一看到成績有所下降就多加指責,而是要說,“我知道你的壓力非常大,你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了。”家長的包容,會給孩子的心理成長創造空間,讓他們能最大程度地沉澱自己的情緒感受,進而更好地轉化自己的行為和處事方式。

陪伴原則。在這個原則之下,最重要的是建立愛的親子關係。有個案例是,一個孩子一直和自己的父親逆反,即使長大後,與父親的關係仍然不好。他後來回想說,是因為他父親一直在外地工作,每兩個月才回家一次,而一回來,就總是教育他,讓他覺得父親是特意回來管自己的。但他的父親卻說,這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因為自己在家裡的時間少,所以每次回去,就想抓緊時間管管孩子的學習,反而忽視了和孩子的交流、玩耍。只關注學習,讓本來心理壓力就不小的孩子,又增添了一些心理負擔,孩子自然對這個總想管自己的父親產生了排斥。這個案例告訴我們,花時間陪伴是緩解叛逆期孩子心理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的愛。家長的付出要以有效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對孩子的關心不一定只是在學習上,也可以是對孩子的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瞭解和認識,多花點心思和時間陪伴孩子、瞭解孩子,也許比一味的“管”要好得多。

父母要學會傾聽。有些家長對孩子講的話,是敷衍地聽和有選擇地聽。漸漸地,孩子就不願意再與之交流了。最好的傾聽方式是全神貫注地聽,而心理諮詢師甚至會做到動情地聽和以同理心地聽。傾聽還應該有一個平等的態度,要向對待朋友一樣,不要居高臨下。一般在做心理輔導時,聽是很重要的,也是很累人的,這需要你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在與孩子交流時,更應該這樣,學會傾聽、多傾聽,除了能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想法,也能讓他感受到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

給孩子提供平臺。青春期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是,認知和生活經驗不均衡。如果父母不放手,給孩子實踐的機會,他們就會更加沒有自信。關於青少年的事,一定要讓孩子做主。好多青春期的孩子都在表達,為什麼你要為我做主,你為什麼不尊重我的想法?作為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去碰南牆,自己去發現自身的不成熟,當吃過幾次虧後,孩子自然會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替孩子做主不是明智的辦法,做一個可以適當放手的父母反而會加速孩子的成長。

關於規則。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做種種限制,比如規定他們幾點必須睡覺,幾點必須吃飯。而這種規定,往往會讓父母們充滿挫敗感,因為孩子們基本不會去執行。法國人常說,家長只有給孩子說“不”的權利,他們才能真正地自己做主。也就是說,孩子首先要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意願,才能逐漸建立他自己的規則標準。如果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冒犯了孩子說“不”的權益,那麼一定要道歉。要尊重孩子的自尊,積極關注孩子好的表現。

總之,青春期是變化的,也是充滿機會和危險的。青春期的逆反,就像家裡來了不速之客,它會最終離開。當孩子拋來這個棘手的問題時,我們不要針鋒相對,可以像接籃球一樣,退一步接住。如果以這樣的態度對待孩子的逆反,就會發現,青春期的問題真的會容易了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