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歌節目會成爲音樂行業的救世主嗎?

《中國音樂公告牌》播至第四期,已經悄然更替了冠名商,這讓前景本來就不太被外界看好的“打榜節目在中國”更添了幾分不確定。與此同時,由騰訊出品的《由你音樂榜》也於近日正式與觀眾見面,而有消息稱,優酷也有計劃製作自己的打歌節目。

打歌節目會成為音樂行業的救世主嗎?


映襯著國內整個音樂行業大環境,當那些標榜著“為音樂”的選秀類節目虎虎生風地冒頭、甚至醞釀出“爆款”的時候,打歌節目卻並未如市場期盼的那般,風生水起。

這段期間,我們找到了《中國音樂公告牌》的總製片人姜濱和導演陳剛,也同時與錄製過節目的歌手及其團隊,包括對海外打歌節目有深入瞭解的海外業內人士、樂評人一一對談,我們試圖去了解和探索打歌節目一切前進的可能。

三個最現實的問題,音樂、商業,還有你對它的耐心。”《中國音樂公告牌》導演陳剛在與我們話聊打榜節目時,把其面臨的棘手問題直接攤開,他甚至表示已經做好了節目只有一季的準備;另外,業內對打榜節目的未來以更多是不樂觀和不確定。現實與矛盾的重疊,雷聲大雨點小的背後,其實是在這片市場上開拓、立足與續航之艱難。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中國音樂公告牌》節目已經播出近兩月,導演陳剛坦言幾期下來像是做了幾檔不同的節目,因為每期都仍然在根據反饋不斷調整。

“我們想要給大家呈現最精緻的打歌,讓每一個歌手帶著自己的音樂作品來到這兒都會覺得,你們在禮遇我,在禮遇我的音樂作品。”陳剛用“禮遇”來概括他們對內容的把控。然而第一期,節目卻因真人秀比例過高而慘遭觀眾“吐槽”,認為這是本末倒置。陳剛自己覺得是“第一次”步子邁得太大,於是第二期急急往回收,把重心放回舞臺,“中國的市場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已經不知道打歌是什麼了,首先歌手到一個舞臺上打歌,具體到底要怎麼做不是很清楚。其次,觀眾還沒有達到用真人秀來解構打歌的認知,大家非常熟悉海外的打榜節目,認為打榜就應該像海外平臺那樣。

打歌節目會成為音樂行業的救世主嗎?


而就在節目組保證會傾力打造舞臺以“禮遇”歌手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了節目播出至第四期時已經悄然更替了冠名商。這意味著節目從最初聲勢浩大的官宣之時就伴隨著隱隱焦慮、以及那所謂潛在的不確定、不安定因素已然在醞釀和小小爆發,其正面是前期消耗與收穫價值比的關係,背後實質就是各方利益與投入產出的關係

曾經參與《全球中文音樂榜上榜》前期製作的一名主力工作人員談及現在的打榜節目,態度也並不樂觀,她認為最根本的問題出在大環境,而節目要想做得好看光投入資本做好舞臺是不夠的,真正靠的其實還是“好看且好聽”。但是想要有好的音樂,一方面是好的作品支持,一方面也考驗節目製作單位自身的音樂審美和把控能力。

打歌節目會成為音樂行業的救世主嗎?


觀眾和歌迷想看的並不僅僅是一個美輪美奐的舞臺,他們更想感受到舞臺上多組旗鼓相當的歌手同臺競技,只有這樣“比試”才達到了效果。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音樂內容不夠優質”其實才是影響節目可看度的一大真實原因,但這又真真實實不是節目組的“鍋”。

談到這一點,《中國音樂公告牌》幾期之後的陳剛也頗感現實刺骨,他數次表示“心累”,“現在音樂作品不濟,匱乏。當然這個也可以迴歸到為什麼我們要做這件事兒。做這件事兒很艱難,也會讓你去面對撕皮的問題,就是這層皮被撕下來的時候,你看到那個潰爛點和噁心度。”當然,這個問題也同樣出現在了騰訊的《由你音樂榜》之上。第一期打榜現場,歌曲榜單排名前三位裡,只有第三名的新人歌手陳碩子前來為新歌打榜,其他男團如坤音ONER、TGM都剛出道不久,伍嘉成、HUSH、MIKE幾位歌手,也均不在大流行前列,而類型和風格不夠多元是一方面,歌曲實際也未到令人觀後喜出望外的質感。


打歌節目會成為音樂行業的救世主嗎?



被催生的新世代打歌節目


無論是愛奇藝的《中國音樂公告牌》,還是騰訊剛結束第一期錄製和直播的《由你音樂榜》,兩檔打榜節目之所以能快速上馬,其實是因為各自平臺先成功做出了《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兩檔大型頭部綜藝,換句話講,國內的偶像製造到了2018年,才算是真正打開了“開關”,才算是真正走進了“元年”。

打榜節目從窄視角而論,是平臺方為了這些偶像的可持續和之後的偶像綜藝可持續,進行更進一步的“基礎工程搭建”,是力求上下游打通的目標性策略。

打歌節目會成為音樂行業的救世主嗎?


從樂評人到歌手一路走來的梁歡,就直率表示這樣的節目完全是在各方面不成熟的條件下“強弩”。他回憶起自己此前做的一檔脫口秀節目,節目中為了保留一個現場演出環節,特意撥出一筆經費為歌手闢出一隅小舞臺。這個形式的靈感來自於美國脫口秀節目。然而事後他傷心地發現,每每節目進行到這個環節,觀眾的“拖拽率”就直線升高,是全節目時段裡最高的(也就是拖動進度條跳過這個部分)。

梁歡坦言,現在,觀眾不僅不怎麼聽歌,甚至大都不會關注歌手發新歌、音樂動態,國內已然沒有了供給新音樂的氛圍。如此一來,一檔以歌手新歌打榜為主題的節目,就更顯侷促。

什麼樣的市場培養什麼樣的觀眾形態。


單從節目形態來看,愛奇藝和騰訊的節目都各自有韓國打榜節目的影子,只是各有側重,比如都擁有精緻的舞臺,而愛奇藝會請歌手錄製上班下班部分,騰訊則保留了直播模式和實時投票。但,這一切看起來只是剛好“形式”到位。

打歌節目會成為音樂行業的救世主嗎?


在韓國服務偶像團體的小A對韓國打榜節目如數家珍,這些節目“長壽”的秘訣是電視臺與大公司的“雙劍合璧”——以KBS《音樂銀行 (Music Bank)》、SBS《人氣歌謠(Inkigayo)》、Mnet 《MCD(M! Countdown)》為代表的幾檔韓國最重要的打榜節目,無一不是背靠強硬的電視臺,而往往處在韓國上位圈的娛樂公司,旗下藝人的舞臺表演規模和時長會更被優待,這是與電視臺長期牢固合作關係與博弈的結果,“他們打榜的時候可以表演兩首歌,這要除去歌手發佈單曲音源的情況,一般是一首主打歌+一首與主打歌風格迥異的音樂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