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常說的王佐之才,到底是什麼意思?三國中幾人能擔當?

細心的朋友們都會發現,在歷史書、演義小說或者歷史劇中,經常會有人被誇讚為有“王佐之才”諸如此類。之前小編也雲裡霧裡,以為王佐是歷史上的一位大牛神人,才高八斗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以至後人都以有他之才作為類比,有點類似諸葛亮的自比管、樂的意思。當然了,後來才搞懂,原來王佐不是人,也不是神。


歷史上常說的王佐之才,到底是什麼意思?三國中幾人能擔當?

曹操雕像

王佐之才,為佐王之才的倒裝句。語出漢書,原本說的是劉向稱讚董仲舒“有王佐之材,雖伊、呂亡以回”,特指某人有輔助君主成就大業的才能。劉向沒看錯人,他看好的董仲舒也真的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輔佐漢武帝成為了千古一帝。那麼接下來我們想說的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牛人們,到底有哪幾位能稱之為王佐之才呢?

歷史上常說的王佐之才,到底是什麼意思?三國中幾人能擔當?

諸葛亮

第一個跳入腦海的人,當然是荀彧,荀令君是也。曹操能從一個小小的下級軍官到地市級的東郡太守到省部級的兗州牧,再到挾天子以令不臣,做到行車騎將軍、丞相、錄尚書事位極人臣,從戰略規劃、實施落實無不出自荀令君之手。可以這麼說,曹操可以沒有郭嘉,沒有荀攸,更可以沒有賈詡,卻獨獨不能缺了荀彧這個政治總規劃師。當然,矛盾的是,荀彧有佐王的才能,卻不願意看到曹操稱公稱王,這才是他悲劇的根源。

歷史上常說的王佐之才,到底是什麼意思?三國中幾人能擔當?

諸葛亮

吳國這樣的人物是周瑜和魯肅,只不過倆人各佔了0.5,組合起來才成為完整一個。離開他倆的總體籌劃和推進,孫權不要說稱王稱帝,被曹魏集團兼併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至於劉備集團,法正有小謀無大略,遠遠稱不上佐王。諸葛亮倒是符合標準,只是他佐下王,兵敗猇亭、身死白帝,會不會多少也讓他的王佐成色打下不少折扣?另外,其實袁紹集團的沮授、田豐也都具備佐王之能的,只是袁紹同志不太能扶的上牆,可惜了了。至於說陳宮,與法正有點類似,總體佈局能力稍顯不足,遺憾落選。

三國中還有哪些人物你認為是遺珠給漏掉了?再放大到古代史,還有幾人能夠擔當此名?說說你的看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