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用兵穩健,庫爾斯克會戰爲何拚命?德軍人算不如天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很久之後,人們才回過味來,認為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倒不是人們反應遲鈍,而是因為這個節點很難劃分,德軍1943年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方向全線後撤,然而卻依然有足夠的能力與蘇聯決一死戰。

尤其是當1943年3月,德軍元帥曼施坦因取得了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勝利後,原本認為一年內能拿下柏林的蘇聯人,不得不重新考慮,未來是否會打一場“第二次莫斯科保衛戰”。就連美英兩國也開始緊張了,他們急匆匆的在半年內登陸了西西里島,從南部開闢了威脅德軍的第二戰場,使得德軍不得不分兵。根據曼施坦因的解釋,這是他輸掉庫爾斯克會戰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真正決定德軍滅亡的大戰是庫爾斯克會戰,而非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場大會戰對於蘇德雙方而言都是一次畢其功於一役的大戰。此戰過後,德軍損失了巨量的有生軍隊,而且新研究的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也都毀在這一戰中,如果沒有這一戰,德軍和蘇軍依然能夠維持僵持狀態。德軍大將、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在他的回憶錄中多次惋惜的說,如果能夠再給他一年,火力兇悍的虎式豹式坦克部隊就能成型,德軍將再次成為陸地無敵。

蘇聯元帥朱可夫不惜代價的調集了幾乎蘇聯全部的機動力量開始與德軍決一死戰,雙方展開了一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裝甲車大會戰,世界公認的官方正史中記錄,雙方共投入了280萬人,最終蘇軍損失80萬人,德軍損失50萬人,以德軍失敗告終。

朱可夫用兵穩健,庫爾斯克會戰為何拼命?德軍人算不如天算!


而曼施坦因晚年回憶這場大戰的時候,堅定的認為自己與8倍的蘇軍進行了作戰,他認為蘇聯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出動了550萬人,而當時蘇軍全國的可作戰兵力一共才660萬人。

雙方共出動了8000輛坦克和5000輛戰機,因此庫爾斯克會戰不僅是坦克歷史之最,也是空戰歷史之最。

當時的情況下,如果德軍沒有集中全部力量攻打庫爾斯克,那麼蘇軍出動瞭如此大規模的戰力迎戰,其餘的戰線勢必崩潰。因此如此大規模的集中兵力,風險極大,指揮這場戰役的朱可夫是如何清晰的知道德軍想要拼命的?

朱可夫用兵穩健,庫爾斯克會戰為何拼命?德軍人算不如天算!

首先,我們要看一下曼施坦因為何要發動這場代號為“堡壘”的戰役。一直以來,在德國職業軍人的眼中,與蘇聯打持久作戰根本就是夢話,所有人公認的是德國應該做的就是儘快設計,想辦法將蘇軍集中,進行大決戰。所以此前曼施坦因也好,古德里安也罷,甚至遠在非洲的隆美爾,所遺留下的資料都顯示,他們根本不支持進攻斯大林格勒的產油區,而是認為應該儘快進攻莫斯科決戰。

如果決戰,德軍當時還是擁有武器優勢的。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前,蘇軍最高統帥部曾經詢問朱可夫,需要什麼條件才能守住莫斯科。朱可夫稱,需要增添兩個集團軍和200輛坦克,然而蘇聯在危機時刻,卻根本拿不出200輛坦克。只能用一個集團軍接近10萬人彌補,然而事實上,這10萬人就算全部拼死,也不及坦克發揮的效果。因為戰爭中一些穿插和繞後需要的是速度,而不是人多。

可是到了1943年2月,哈爾科夫反擊戰時,蘇軍的坦克部隊就開始初步具有了規模。曼施坦因回憶錄中提到,蘇軍已經學會了使用裝甲車進行防守反擊以及切割包圍,在戰術理念上與德軍差別不大,裝甲車的數量上開始佔優。如果不能儘快決戰,未來就再也打不贏蘇軍了。

在曼施坦因眼中,蘇聯的坦克產量最多也就比德軍能多個幾倍,年產幾百輛撐死了。當然,朱可夫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沒有人認為蘇聯一年能生產1000輛坦克。如果沒有足夠的裝甲車,蘇軍就算人多也沒有用,畢竟白骨是擋不住鋼鐵猛獸的。

然而1943年一年,蘇聯僅T34/76一款型號的坦克產量就達到了1.46萬輛,蘇聯從美國那裡得到了大量的鋼鐵和石油資源(蘇聯是石油產區不假,但二戰時期一半石油來自美國,當時的墨西哥灣才是世界上的主要石油產區)。讓朱可夫自己都猝不及防,因為僅僅在1年前,他的領導連200輛坦克都不能給他。

朱可夫用兵穩健,庫爾斯克會戰為何拼命?德軍人算不如天算!


這樣的情況,就是給曼施坦因再理解10年都想象不到,古德里安的工廠這一年一共才生產了幾十輛坦克。當真正的鐵甲洪流成型後,曼施坦因後悔也來不及了,這場決戰加速了德軍的滅亡,他本人也被解職了。朱可夫篤定德國人根本不清楚蘇聯的實力,如果蘇聯主動與德軍決一死戰,德軍必然欣然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