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用兵稳健,库尔斯克会战为何拼命?德军人算不如天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很久之后,人们才回过味来,认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倒不是人们反应迟钝,而是因为这个节点很难划分,德军1943年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方向全线后撤,然而却依然有足够的能力与苏联决一死战。

尤其是当1943年3月,德军元帅曼施坦因取得了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后,原本认为一年内能拿下柏林的苏联人,不得不重新考虑,未来是否会打一场“第二次莫斯科保卫战”。就连美英两国也开始紧张了,他们急匆匆的在半年内登陆了西西里岛,从南部开辟了威胁德军的第二战场,使得德军不得不分兵。根据曼施坦因的解释,这是他输掉库尔斯克会战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真正决定德军灭亡的大战是库尔斯克会战,而非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大会战对于苏德双方而言都是一次毕其功于一役的大战。此战过后,德军损失了巨量的有生军队,而且新研究的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也都毁在这一战中,如果没有这一战,德军和苏军依然能够维持僵持状态。德军大将、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在他的回忆录中多次惋惜的说,如果能够再给他一年,火力凶悍的虎式豹式坦克部队就能成型,德军将再次成为陆地无敌。

苏联元帅朱可夫不惜代价的调集了几乎苏联全部的机动力量开始与德军决一死战,双方展开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装甲车大会战,世界公认的官方正史中记录,双方共投入了280万人,最终苏军损失80万人,德军损失50万人,以德军失败告终。

朱可夫用兵稳健,库尔斯克会战为何拼命?德军人算不如天算!


而曼施坦因晚年回忆这场大战的时候,坚定的认为自己与8倍的苏军进行了作战,他认为苏联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出动了550万人,而当时苏军全国的可作战兵力一共才660万人。

双方共出动了8000辆坦克和5000辆战机,因此库尔斯克会战不仅是坦克历史之最,也是空战历史之最。

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德军没有集中全部力量攻打库尔斯克,那么苏军出动了如此大规模的战力迎战,其余的战线势必崩溃。因此如此大规模的集中兵力,风险极大,指挥这场战役的朱可夫是如何清晰的知道德军想要拼命的?

朱可夫用兵稳健,库尔斯克会战为何拼命?德军人算不如天算!

首先,我们要看一下曼施坦因为何要发动这场代号为“堡垒”的战役。一直以来,在德国职业军人的眼中,与苏联打持久作战根本就是梦话,所有人公认的是德国应该做的就是尽快设计,想办法将苏军集中,进行大决战。所以此前曼施坦因也好,古德里安也罢,甚至远在非洲的隆美尔,所遗留下的资料都显示,他们根本不支持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产油区,而是认为应该尽快进攻莫斯科决战。

如果决战,德军当时还是拥有武器优势的。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苏军最高统帅部曾经询问朱可夫,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守住莫斯科。朱可夫称,需要增添两个集团军和200辆坦克,然而苏联在危机时刻,却根本拿不出200辆坦克。只能用一个集团军接近10万人弥补,然而事实上,这10万人就算全部拼死,也不及坦克发挥的效果。因为战争中一些穿插和绕后需要的是速度,而不是人多。

可是到了1943年2月,哈尔科夫反击战时,苏军的坦克部队就开始初步具有了规模。曼施坦因回忆录中提到,苏军已经学会了使用装甲车进行防守反击以及切割包围,在战术理念上与德军差别不大,装甲车的数量上开始占优。如果不能尽快决战,未来就再也打不赢苏军了。

在曼施坦因眼中,苏联的坦克产量最多也就比德军能多个几倍,年产几百辆撑死了。当然,朱可夫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没有人认为苏联一年能生产1000辆坦克。如果没有足够的装甲车,苏军就算人多也没有用,毕竟白骨是挡不住钢铁猛兽的。

然而1943年一年,苏联仅T34/76一款型号的坦克产量就达到了1.46万辆,苏联从美国那里得到了大量的钢铁和石油资源(苏联是石油产区不假,但二战时期一半石油来自美国,当时的墨西哥湾才是世界上的主要石油产区)。让朱可夫自己都猝不及防,因为仅仅在1年前,他的领导连200辆坦克都不能给他。

朱可夫用兵稳健,库尔斯克会战为何拼命?德军人算不如天算!


这样的情况,就是给曼施坦因再理解10年都想象不到,古德里安的工厂这一年一共才生产了几十辆坦克。当真正的铁甲洪流成型后,曼施坦因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场决战加速了德军的灭亡,他本人也被解职了。朱可夫笃定德国人根本不清楚苏联的实力,如果苏联主动与德军决一死战,德军必然欣然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