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自沉汨羅江,原來不只因爲仕途不順!還有這個原因

每年的端午節的時候,都會吃粽子等一系列活動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盛唐時期的李白雖名聲在外,但是不如屈原的學識豐富。屈原的辭中,包含著懷才不遇,可憐天下蒼生,憂國憂民的感情。

屈原開創了“楚辭”“騷體”更是引領了那個時代的文風。自從屈原自沉汨羅江,很多文人墨客都在歌頌屈原的愛國情懷。那麼屈原為何要自沉汨羅江呢?

屈原自沉汨羅江,原來不只因為仕途不順!還有這個原因

其實我認識屈原還是通過高中時期的《離騷》,不過實在是太拗口了,對屈原有好感還是在看《羋月傳》的時候,屈原居然是羋月的老師,也是黃歇的老師。雖然這一點有點扯蛋,畢竟黃歇整整比羋月小了40歲。

屈原一開始在楚威王的時候是受到重用的,畢竟楚威王是明君,但是在楚懷王的時候就開始不那麼受重視了。楚懷王初期還好,但是到了後面,靳尚和南後鄭袖聯手,導致朝堂一片烏煙瘴氣,所以屈原一直鬱郁不得志。最後楚國的國都被破,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昏庸腐朽的楚頃襄王無能,屈原自沉汨羅江。

屈原自沉汨羅江,原來不只因為仕途不順!還有這個原因

那麼屈原是否真的是因為國破而死呢?清代著名的儒家學者王夫之認為屈原自殺是為了殉國,現代詩人郭沫若也認為是這個原因,郭沫若認為屈原活到六十幾歲,東躲西藏的流亡生活已經過了許久,單純的用官場失意來說明屈原自殺,似乎有些說不通。

還有就是屈原是一個浪漫的詩人,但並非不是個理性的人,他自殺應該有更加嚴肅的理由,當時的情況很糟糕,因為楚國不僅僅失去了國都郢都,並且還失去了很多城池,大家應該都知道楚國當時的位置應該就是現在的長江流域下游,這一大片國土基本上喪失了一半。在路上逃難的屈原,看到楚國八百年來的山河就如此破碎,因為他本人經歷了楚國由盛轉衰的時期,因此內心應該是十分悲苦的。卻又毫無辦法,只能殉國來明志。

屈原自沉汨羅江,原來不只因為仕途不順!還有這個原因

還有第二種說法是屈原是為了自己的道德理想而死,就是為了在這個舉世混濁的世界中保持自身的節操。這個說法是由姜亮夫提出的,根據屈原在《懷沙》中的詞句分析,詩人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名節,捍衛自己的高潔,所以屈原並不是因為白起的攻城而死,而是因為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以及對昏庸奸佞的激憤,對奸佞之臣的禍國殃民的行為才投江的。

這樣的死似乎是有些自私,但是姜亮夫認為這種死不是懦弱,也不是逃避責任,用自己的死來對抗惡勢力,同樣對國家和人民有著深切的熱愛。

屈原自沉汨羅江,原來不只因為仕途不順!還有這個原因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屈原的死實際上是“尸諫”,就像柳公權的“筆諫”,一樣,當時屈原不斷被流放,但是屈原的忠君愛國之心從未消失,為了讓楚王有覺悟,所以自沉來喚醒國君的愛國意識。但是誰知道新繼位的楚頃襄王不但沒有勤政反而更加變本加厲,對此,我只說,這是親生的沒錯了。

楚頃襄王沒有記得自己的父親是被秦人殺死的,反而更加投靠秦人,對外與齊國斷交,對內驕奢淫逸,任由奸佞當道,當時的楚國已經快要滅國了,百姓流離,詩人包含愛國之心的勸解反而被驅逐,楚王最後一次流放屈原的時候,詩人的報國夢想已經全都破滅了。最後他怒斥楚王,希望自己一死可以來讓自己國君能夠清醒。

屈原自沉汨羅江,原來不只因為仕途不順!還有這個原因

之所以提出這一說法是因為在《離騷》中,屈原曾經提到:願依彭咸之遺則。彭咸是殷朝時期的賢臣,彭咸勸誡君王不聽,所以投誰而死,所以屈原暗示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實現就要投水而死,效法彭咸。

其實不管屈原是因為什麼原因才死的,他的死都包含著對國家和對人民的熱愛,不過這種愚忠我是不贊成,楚王既然如此昏庸,他的兒子也不是什麼好鳥,所以何必為這種朝廷賣命呢,這種朝廷的滅亡也是必然的,如果不解決這種朝廷,又如何才能實現六國統一,讓更多大的百姓免於流離失所之苦。

屈原自沉汨羅江,原來不只因為仕途不順!還有這個原因

後世除了這三種推測外,從性格和政治人格對屈原進行推測,認為屈原是一種悲劇人格,正是這種悲劇的人格才導致屈原的投江,這種說法更像是屈原的“殉道”,不過個人認為這種說法不太客觀,不足以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