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300年農民起義433次,無一人成功,多虧趙匡胤幹了這件事

每天飯後三分鐘,瞭解歷史真輕鬆。

大家好我是飯爺。

宋朝是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之一,也是大一統王朝中最羸弱的一個朝代。它和其他朝代比起來,還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宋朝統治300餘年,大大小小農民起義有433次,卻都很快遭到鎮壓,從未有發生過一次對王朝統治真正構成威脅的農民戰爭。這是怎麼回事呢?

宋朝300年農民起義433次,無一人成功,多虧趙匡胤幹了這件事

宋朝之所以能夠長治久安,首先還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我們都知道他的“杯酒釋兵權”的典故。在宋朝之前,唐朝、五代的動亂大多都是由於武將權利太大,最終謀權篡位,趙匡胤本人也是如此。

宋朝300年農民起義433次,無一人成功,多虧趙匡胤幹了這件事

於是在宋朝開國之初,趙匡胤便通過種種方式不斷地削弱武將的權利,提高文官的地位。

而文官最擅長的就是做思想政治工作。很多小規模的起義,在萌芽期就被直接被招安了,即使是北宋後期的較大規模的宋江起義,最終也是以招安結束。

宋朝300年農民起義433次,無一人成功,多虧趙匡胤幹了這件事

第二,宋朝對商人實行抑制土地兼併的政策,使農民有田可種,同時社會的貧富差距不會過於懸殊。加上宋朝對外敵一直採取苟安的政策,雖然恥辱,但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卻讓經濟得到發展的機會,百姓生活富足,自然也不會想到造反了。

宋朝300年農民起義433次,無一人成功,多虧趙匡胤幹了這件事

第三,宋朝一直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如契丹、金、遼的侵擾,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的有識之士自然以抵禦外辱為首要目標,在這樣的外憂之下,自然不願再給國家增添內患。如我們熟知的宋朝詞人辛棄疾、陸游等,至死都不忘恢復故土。

真正高水平的農民起義領導者一般都不是農民,比如陳勝(軍官)、黃巢(鹽商)、張角(教主)、郭子興(土豪)、李自成(軍官)。即使有農民起義,也會因為缺少領袖式的人物而很快土崩瓦解,或者被朝廷收編。

宋朝300年農民起義433次,無一人成功,多虧趙匡胤幹了這件事

正因為有了上述這些客觀條件,宋朝正規軍雖然對外作戰水平一般,但對付農民起義還是綽綽有餘的。即使是像方臘那樣人數數十萬、規模較大的起義,朝廷真的認真圍剿起來,不過一年便迅速將其撲滅了。

不過,農民起義不成功,也並不代表宋朝的統治是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兩宋時期民族矛盾非常尖銳,階級矛盾經常處於從屬和次要地位。宋朝的老百姓必須時刻生活在外族入侵、國破家亡的陰影下,也根本談不上什麼國泰民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