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揭祕英國「黑暗料理」:英國人原本甜鹹不分

臺媒稱,由倫敦市政廳圖書館的首席館員彼得·羅斯所撰寫的《大英黑暗料理大全》前後橫跨600年,包括從15世紀時金字塔頂端人們所享用的珍饈到二次大戰時因應配給制、食物短缺下所發明的各種食譜,共同點是它們都有著超越現代人可想象的奇妙之處。《大英黑暗料理大全》大概算是“美食恐怖電影”,也許還是歌德式的。

臺媒揭秘英國“黑暗料理”:英國人原本甜鹹不分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0月10日報道,英國的“驚嚇”名菜“仰望星空派”因魚頭向上猶如仰望星空而得名,但看到幾顆魚眼睛就大驚小怪未免反應過度——例如《大英黑暗料理大全》中名為“怎麼烤孔雀,並連著皮將它送上桌”的段落,就令人匪夷所思。

報道稱,除了取其性命、掏空內臟等與其他家禽類似的處理過程之外,這道“盛宴中的盛宴”佳餚,當然要更加尊爵不凡。食譜中交代要將“頸骨安排在肉叉的上方,讓人感覺它還活生生地坐著”,還要“待它被烤得差不多熟了,放它下來,讓它冷卻,然後將孔雀皮連同羽毛跟尾巴纏繞在雀肉身上,上菜時要讓人感覺它還活著。或者你也可以把它的毛通通拔乾淨,然後做成一隻普通的烤雞”。

此外,19世紀在英國家喻戶曉的“家事女神”伊莎貝拉·畢頓夫人所撰寫的《居家管理手冊》中“畢頓夫人給艱苦人的營養補身湯”這道菜所使用的肉類即是:牛臉頰一副、牛隻分切時的下腳料若干塊,或是同一本書中“畢頓夫人的高湯塊”說明每份湯量的平均成本也僅要16先令(1先令約合0.07元人民幣)。能夠善用餘下的材料,提取精華,這也與後來1994年在倫敦開設、標榜“從鼻子到尾巴都不浪費”的St· JOHN 餐廳有著相同精神。

同時,作者也交代了這些看來奇特、匪夷所思的食譜背後,究竟有何歷史背景,這也使得英國向海外擴張的殖民歷史、歐洲各國之間的交流,具體而微地呈現在一道菜中。例如英國人原來吃飯是甜鹹不分的,受到法國影響後,上菜順序和甜鹹分別的習慣才逐漸形成;又或是今日在英國相當普遍的番茄醬和酸甜醬是印度向英國輸出的舶來品;而《大英黑暗料理大全》中,竟還有份食譜記載如何製作可保久的牛肚放在桶子裡,以便放在船上漂洋過海抵達當地之後開啟,“以英國本地的方式或煎或煮”。

報道稱,二戰時的英國政府鼓勵大家吃馬鈴薯,甚至發明了“馬鈴薯彼特”和“胡蘿蔔醫生”的食物擬人形象,設計了《馬鈴薯彼特的食譜》來鼓勵人們多吃根莖類食物。

碼上播物聯網傳媒軟件新聞播報

www.mashangbokeji.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