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潮起海之南: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


改革開放40年|潮起海之南: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


改革開放40年|潮起海之南: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


到海南去,幹一番事業——這是1988年的一句流行語,曾點燃無數人的夢想。王一林就是其中的一位。

1988年初春,不到30歲就被破格提拔為長春市某事業單位副處長的王一林到北京出差,街頭偶遇大學同學。閒談間同學告訴他,可以到海南去看看廣闊的天地。出差回到家,去海南幹一番事業的想法就讓王一林久久不能平靜。幾經思考,1988年8月29日,王一林踏上了充滿希望與活力的海島,從白山黑水之間的吉林省長春市來到了祖國最南端的寶島海南,成為了一名“闖海人”。

然而,到了之後卻讓他失望至極。王一林回憶,海口整個城市沒有紅綠燈,交警靠吹“哨子”指揮交通,在上下班的高峰期,行人蜂擁而過,警察只能“望人興嘆”;僅有兩個三星級酒店和一些單位招待所,而且缺水少電的現象十分嚴重,每當夜幕降臨,街道兩旁的店鋪就會開動自己的柴油發電機,馬達的轟鳴聲響成一片……

“但是殘酷的現實條件並沒有嚇走‘闖海大軍’,雖然‘闖海人’多數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也有辭職下海的機關、企事業幹部。在當時的條件下,很多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大學生也只能在街頭擦皮鞋、賣報紙、賣大餅、甚至擺攤看病維持生計,即使這樣,大家依然興致高漲、樂此不疲。”王一林回憶道。

作為最早一批的“闖海人”,王一林紮根海南30多年,並當選第六屆海南省政協常委。他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感慨道,“海南30年鉅變正是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生動縮影。海南,因改革開放而生,也因改革開放而興。”

因改革開放而生的海南


改革開放40年|潮起海之南: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


△ 2016年1月07日,海南省三亞市,處女星號(Superstar Virgo)郵輪停靠在三亞鳳凰島國際郵輪港碼頭。

1979年,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開始放眼看世界,這才發現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之大。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精神的指引下,中國開始在東南沿海的深圳、珠海等地開設經濟特區,努力探索國家發展的前進道路。

1987年,當中國改革開放事業正在尋求更深層次突破時,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把目光投向了南中國海。當年6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外賓時,第一次提出了創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想法:“我們正在搞一個更大的特區,這就是海南島經濟特區。”他斷言:“海南島好好發展起來,是很了不起的。”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掛牌,中國最年輕的省份和最大的經濟特區宣告成立。

從此,海南結束了封閉落後的歷史宿命,開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嶄新徵程。

因改革開放而興的海南經濟


作為中國南大門的國防前哨,“加強防衛,鞏固海南”是長期以來海南的建島方針。因此,在建省辦特區之前,國家對海南島的經濟投資十分有限,而且經濟建設歷史欠賬非常多,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薄弱,除橡膠生產外,其他產業尤其是現代工業基本沒有發展,1979年全島地區生產總值僅為17.45億元。

海口罐頭廠(後改製為椰樹集團)老員工黃培倫對《中國報道》記者回憶說,當年為了實現年產品1萬噸罐頭,幾乎發動了整個海口市的職工和學生來幫忙,可見生產效率之低下。

海南建省辦特區之後,就開始積極探索經濟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在海南省第一次黨代會上,“建設大特區就是要實行市場經濟,自覺發揮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放膽發展生產力,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推進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等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被寫入了大會報告。

從1987年至2002年,海南工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13%,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13.4%提高到16.4%。2002年至2006年,一批重大項目陸續竣工投產,煉油、化學、紙漿、汽車、玻璃、水泥等製作加工業快速發展,成為海南經濟新的增長點。

然而,青春既意味著熱烈的激情,也難免無序的躁動。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海南掀起了房地產開發熱潮,各路資金大量湧入海南,過熱的發展最終形成了房地產泡沫,在1994年達到高峰。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對海南經濟影響很大,海南經濟跌入谷底。面對這種不利情況,海南痛定思痛,不斷總結經驗,依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繼續探索前行。

終於,海南經濟從谷底中走了出來。1998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農業增加值達到全國水平的兩倍以上;2003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重新達到兩位數。


改革開放40年|潮起海之南: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


2017年,海南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62.5億元,5年間邁上兩個千億臺階,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長8.1%。

“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獨具特色產業體系,是海南30年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經濟根基。中共海南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王和平總結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發展穩中有進、質量效益顯著提升,重點產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型產業加快增長。2017年,海南12個重點產業佔經濟總量的七成以上,旅遊業、互聯網產業、金融服務業、會展業等多個產業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開放造就今日海南


改革開放40年|潮起海之南: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


△ 2017年11月7日,來自全球各地的126位世界小姐佳麗齊聚三亞, 在三亞灣開展巡遊活動,拉開第67屆世界小姐總決賽的序幕。

開放是島嶼經濟體的生命線,世界上成功的島嶼經濟體,都在於開放。

“沒有開放改革,就沒有海南的今天。”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接受《中國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島嶼經濟體,本身就有一定的惰性和封閉性,必須通過一個開放模式打破封閉性,內在的動力才能釋放出來。在經濟全球化的新背景下,一個島嶼經濟體的開放度就決定它的發展程度,應該說海南這些年的發展得益於開放。如果說發展不夠,也在於開放這篇文章還沒有做夠。”

開放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海南在路網、光網、電網、氣網、水網“五網”基礎設施全面加快建設,開通運營世界首條環島高鐵,3小時環遊海南島,飽覽沿途美景;美蘭、鳳凰兩大機場改擴建,博鰲機場建成運行,遊客出行更便捷;田字型高速公路全面佈局動工,“縣縣通高速”即將成為現實。目前,海南已開通國際航線58條、國內外貨運航線337條、郵輪航線14條;離島免稅購物政策效應進一步放大,對26個國家實施免籤和落地簽證,擁有56個國際友城,對外開放程度和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

2017年12月6日,隨著一架從莫斯科飛來的航班降落三亞鳳凰國際機場,海南迎來了年入境遊客量突破100萬人次的歷史性時刻,提前3年實現了省政府設定的工作目標。

開放需要順暢的投資環境。2018年2月5日,《華爾街日報》刊發題為《海南行政審批改革吸引海外投資》的稿件,關注海南行政審批改革和全域旅遊發展。文章一開頭就寫到,34歲的俄羅斯IT工程師丹尼斯•克列什科夫前一天下午5點向管理部門提交註冊申請,第二天一早就拿到了營業執照。這種效率讓他和其他股東們覺得“不可思議”。和這家來自俄羅斯的企業一樣,很多外商都感受到了海南優化投資環境吸引投資的決心和變化。

開放需要優美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海南將“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建設和全域旅遊、脫貧攻堅、“五網”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相結合,全省各市縣圍繞宜居宜業宜遊宜養的目標,建設美麗家園,促進生態、生產、生活緊密結合,相得益彰,為遊客打造了眾多精品旅遊點,為百姓拓寬了可持續增收渠道;取消12個市縣的GDP考核,把考核重點轉到了居民收入、民生改善、生態環境,為轉變發展方式騰出了更大空間,用最好的生態環境,吸引最好的投資者,讓世界人民共享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帶來的福祉。

從自貿區到自由港


而立之年,海南收穫了一份特別的“生日禮物”。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慶祝大會上鄭重宣佈,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隨後,《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正式發佈。

《意見》提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要體現中國特色,符合海南發展定位,學習借鑑國際自由貿易港建設經驗,不以轉口貿易和加工製造為重點,而以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打造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在未來的建設過程中,海南依靠自貿港的特殊政策將不斷推動產業優勢、科技優勢、人才優勢、資金優勢的形成,充分發揮新時代中國融入和推動經濟全球化大格局中的關鍵支點作用,發展空間極其巨大。

“這一決策彰顯了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的主張,有利於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更推動了海南的跨越式發展。”遲福林如是說。

王一林認為,把海南打造成為自由貿易港,這是海南更大程度開放政策、開放模式的突破,將更有利於發揮海南在“一帶一路”建設尤其是在泛南海經濟合作中的中心樞紐作用。

無疑,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之際,海南被賦予深化改革開放的新使命,海南也再一次站在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制高點上。

採寫:《中國報道》記者 張利娟

原文刊發於《中國報道》2018年第9期



改革開放40年|潮起海之南: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